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 《新疆中医药》2011,29(6):78-79
耳内痒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多因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肾阴虚火旺引起。火性炎上,肝火上炎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等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依据。胆附于肝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有一分支进入耳中,《内经》日:“……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胆热循经上冲,引起眩晕、头痛、面红目赤、  相似文献   

2.
赵喜新 《河南中医》1999,19(2):25-25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源自《灵枢·经脉》篇,由于原文表述简略,手足少阳经在肩颈部的交叉交会使人费解。原文曰:“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循颈,行手...  相似文献   

3.
1韧带钙化的概念 韧带钙化多为炎症或外伤所致局部的纤维化,钙质沉着形成钙化灶.韧带钙化以手术摘除为多,而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遂求治于中医.<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起自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患者所苦病处为胆经循行部位,所以本病与肝、胆有关.患者只身在国外读书,精神紧张,情志不遂,肝郁不疏,郁而化热,肝胆互为表里,痰热郁结于耳后,故耳后肿硬作痛,经络不畅,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4.
肝脾相关,为医皆知,胆胃相关,论者不多,盖将胆胃等同于肝脾,因而忽略不讲。其实胆胃与肝脾仍有区别,现结合临床体会,介绍于下。1生理关系胆胃的经脉互相连属,在《灵枢·经脉》上说:“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出大迎,循颊车……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孔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由此可见,胆胃通过脉络会于大迎、颊车、缺盆…  相似文献   

5.
牛凤菊  魏红 《光明中医》2005,20(1):53-54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又为手足少阳之会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对于其定位 ,在以往文献中 ,差别不大。如《针灸甲乙经》谓其“在耳后陷者中 ,按之引耳中” ;《针灸集成》“在耳根部 ,距耳五分” ;《针灸大成》“耳后尖角陷中 ,按之引耳中痛” ;《针经》中有“先以铜钱二十文 ,令患者咬之 ,循取穴中……针灸俱令人咬钱令口开”。现代临床上翳风穴的取法与《甲乙经》基本一致。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及《腧穴学》中定位为 :“正坐侧伏或侧卧 ,在耳垂后方 ,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1 古文献研究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 …  相似文献   

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骨……在窍为耳”,是指耳的听觉等功能由肾所主持,依赖于肾的精气所养。然而足少阴肾经之经脉并没有上联系于耳,不象心、肝之脉与舌、目相连;在功能上耳对肾无协助作用,不似口、鼻协助脾肺功能;在足少阴肾经所主病证中也无耳疾,何以言“肾开窍于耳”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藏象学说问题,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经络联系方面。《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足少阴肾脉虽未直接上联于耳,但肾之络脉会于耳中,,故耳为肾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  相似文献   

7.
正1经络理论《灵枢·经脉篇第十》曰:黄帝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三  相似文献   

8.
论三焦     
历代医学家对三焦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使后之学者疑难丛生无所遵循,故有论清之必要。三焦,包括上、中、下三部分,是六腑之一。《难经·三十八难》云:“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张世贤注曰:“其腑不同各腑之在内。”《灵枢·经脉篇》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散络心包,循属三焦。”又心包络“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络,历络三焦”。这说明三焦与心包络,一脏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疗肾虚耳鸣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鸣即耳中鸣响,是听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病因复杂。中医根据“肾主耳”,“耳者肾之官也”等论述,常从肾的虚实来论述耳呜。《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充,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诸病源候论》:“劳动经血而气血不足,宗脉则虚,随脉人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  相似文献   

10.
舌诊是中医诊断一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内经》有云:“有诸内必行诸外”,舌象是机体外在反映的一窗口,能够客观地反应机体的生理状态,可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客观地反映出来。《内经》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劂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认为五脏六腑都直接或  相似文献   

11.
《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共直者,从肾上贯肝膈,人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历代各家对此段循行的看法极不一致。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画法。第一种画法依《发挥》“贯脊会于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  相似文献   

12.
翳风穴证治机理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翳风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手少阳三焦经 ,且为手足少阳之会。《经穴释放汇解》曰 :“穴在耳后凹陷处 ,按之引耳中。翳 ,蔽也 ,因喻以耳为之蔽风 ,又穴驱风邪 ,故名翳风。”翳风穴临证以治头面五官疾患为主 ,是临床常用穴之一。本文就翳风穴的生理特点、古今证治、作用机理作一探析。1 生理特点翳风穴居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 ,而风为阳邪 ,易袭阳位。《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故犯贼风虚邪者 ,阳受之”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故翳风穴善治头面部的风邪为患之疾。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且为手足少阳之会。因为手少阳经“系耳…  相似文献   

13.
陈芳  周荣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9):161-161
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诸多中医典籍皆有论述,如《杂病源流犀烛》言:“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灵枢》日:“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医学真经》说:“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丹溪心法》说:“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客所附”,《类经国翼》说:“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经络学说”从温(脉)和眽(脉)的雏形概念开始,发展到《灵枢》时代,已经系统而完整。考《灵枢经》中“经络”一词组约二十处,下面归类加以分析。 1.含动词义《灵枢·经脉》曰:“……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经络”二字,似应分解。六经指手三阴三阳之经脉;经后之“络”为动词,就是说,起于五指间的手三阴三阳经脉,与手  相似文献   

15.
江成林 《中医研究》2009,22(5):52-53
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肠……”由此可以看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故二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耳为清窍,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耳病多以少阳证为主,治疗应以和解法为主线,治疗时小柴胡汤应为首选,再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配以相应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十二经脉交会规律初探241000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黄红十二经脉指手足三阳经脉及手足三阴经脉,在经脉循行上它们虽在起止处互相联结成“如环之无端”外,还在别处彼此相交。《灵枢·经脉篇》明确指出两经相交的如脾足太阴之脉“交出厥阴之前”,三焦手少阳之脉“交出...  相似文献   

18.
足少阳胆经起於目外眥(瞳子髎),沿顳颥部前上缘上行,至耳后,循后颈部抵肩出而入缺盆。其支者自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外眥之后。又其支者别外眥下大迎,合手少阳抵於(?)(目下)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厭之中(环跳)。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历渊腋、辄筋)循胸过季肋(自京门至居髎等穴),下合於髀厭之中,更循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沿腓骨下行,(入大腿行於胃经与膀胱之间)至绝骨(腿骨下端少肌肉处)之端(外踝)出其前,前进於足背入第四趾外侧爪甲根部。其支者别附上(临泣、地五会)入於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之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使用“巅”字25次,其中直接表示头顶部的10次.如:“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灵枢·经脉》)另以“巅”字组成病名“巅疾”15次,如“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如狂.”(《素问·阴阳类论》)“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  相似文献   

20.
《灵枢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仍有较多的文句,以及一些原文断句之误导致错解,以使今书概念术语作出不同的解释,并误解了原意。在研究经典中,难免有失于经典之义,如:《灵枢经》"神乎神,客在门""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是主……所生病""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手太阳之筋原文‘本支者,……以痛为输’与手少阳之筋原文‘其支者……以痛为输’重复。""手某某之筋、足某某之筋""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手之六阳,从手至头……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蹻脉从足至目""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等等,若能深思求解,弄清原意,就会正确地运用经典,达到指导临床工作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