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管细胞癌临床特点及其与肝细胞癌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并与肝细胞癌比较 ,以指导临床诊治 ,提高生存期。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所 1980年 1月至 1997年 12月行手术探查的胆管细胞癌 31例和肝细胞癌 2 75 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胆管细胞癌病人中HBsAg和甲胎蛋白 (AFP)阳性率分别为 2 3% (7/31)和 16 % (5 /31)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43%、13%、7% ;2 75 8例肝细胞癌病人阳性率则分别为 73% (2 0 11/2 75 8)和 72 % (1972 /2 75 8) ,生存率分别为 78%、5 5 %和 44 %。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 ,手术切除 (P =0 0 0 0 8)、肝门周围淋巴结转移 (P =0 0 0 0 96 )是影响胆管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多因素分析 ,肝硬化程度 (P =0 0 3)、手术切除 (P =0 0 0 0 89)、肝门周围淋巴结转移 (P =0 0 49)是影响胆管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HBsAg阴性、AFP阴性及肝门淋巴结转移对诊断胆管细胞癌有重要价值。其预后较肝细胞癌差。手术切除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正肝内胆管细胞癌在成人原发性肝癌中位居第二位,约占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0%,且最近几年发病率不断增加。尽管过去的几十年间,1年生存率有所改善,但5年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性变化(仍低于5%)。根治性外科切除是治愈肝内胆管细胞癌唯一有效的途径。由于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肿瘤晚期,且外科切除后早期复发等诸多原因,造成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较差。患者的预后与能否行根治性切除密切相关,但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仅有  相似文献   

3.
兰明银  胡玲  张敏  刘瑜 《临床外科杂志》2002,10(Z1):141-142
原发性肝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 ,多为癌灶直接压迫胆管或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压迫胆管造成胆管阻塞而产生 ,另一少见的原因就是胆管内癌栓形成。我们于 1989~ 2 0 0 0年间收治原发性肝癌伴胆管内癌栓形成造成梗阻性黄疸 9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 9例 ,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45~ 70岁 ,平均 5 5岁。病程 1~ 3个月。本组 9例均有上腹部胀痛、乏力、黄疸 ,7例有畏寒发热 ,其中 3例寒战、高热。 9例 B超提示 ,胆总管内有占位 ,肝内胆管扩张 ,提示结石。其中 3例提示肝脏有占位 ,右前叶占位 2例 ,左内叶占位 1例。二、治疗和…  相似文献   

4.
正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指起源于肝内二级或以上的胆管上皮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5%~10%~([1-2]),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icarcinoma,HCC),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虽然ICC与HCC同属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但是由于其具有病程短、进展快、诊断难、预后差等特点且在病理、临床分型、手术方式等方面两者存在显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五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院自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共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 6 0 1例 ,其中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 (primaryclearcellhepa tocellularcarcinoma) 5例 ,占 0 83% (5 / 6 0 1)。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 1 男 ,6 4岁。因右上腹胀痛两月余入院。查体无殊。B型超声提示肝硬化伴肝内占位 ,胆囊息肉。CT提示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史近 30年。甲胎球蛋白 (AFP) :72 8ng/ml。肝功能ChildB级。手术发现肝脏第Ⅳ段有 8cm×12cm大小肿块 ,第Ⅴ段有一结节 ,直径 1cm。遂行左肝内叶部分切除、肝Ⅴ段结节切除和胆囊切除。病理学检查示肝细胞性肝癌 (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起源于二级胆管以上的胆管上皮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成为肝脏第二大原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所上升。肝内多发病灶、血管受累、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组织学特征等都与ICC的预后相关 ~([1]),而淋巴结转移是公认的影响预后的首要因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内胆管癌(primary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指起源于二级及以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5%~30%[1]。ICC在浸润方式和肉眼形态上与肝外胆管细胞癌相近,但在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上又明显不同于肝外胆管细胞癌。本病症状隐匿、早期即出现转移、手术切除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回顾性对我院2005-2010年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细胞癌13例术前漏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KAI1/CD82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KAI1/CD82蛋白表达与人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构建肝癌组织芯片 ,收集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 15 5例 ,癌栓 2 2例 ,肝内转移癌 4例 ,肝外转移癌 16例。正常对照肝组织 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芯片中样本KAI1/CD82蛋白的表达。结果6 1% (95 /15 5 )肝细胞癌原发灶表达KAI1/CD82蛋白 ,仅有 32 % (7/2 2 )癌栓呈阳性表达 (P <0 0 5 )。不伴有肝外转移、肝内转移及癌栓形成肝细胞癌中KAI1/CD82蛋白表达率分别高于伴有肝外转移 (P =0 0 38)、肝内转移 (P <0 0 1)及癌栓形成者 (P <0 0 1)。KAI1/CD82蛋白在包膜完整与无包膜 (P <0 0 5 )、癌灶直径 <5cm与直径≥ 5cm(P <0 0 1)及血清AFP <4 0 0 μg/L与AFP≥ 4 0 0 μg/L (P =0 0 36 )肝细胞癌中表达率差异亦有显著意义。结论 肝细胞癌KAI1/CD82蛋白表达丧失可能与癌灶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化疗对肝癌门静脉癌栓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liver cancer,PL C)合并门静脉癌栓 (portal tumor thrombus,PTT)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根据尸检或影像学检查 ,约 2 0 %~ 70 %的 PL C伴有 PTT[1 ] 。这类患者其预后都很差 ,主要原因有 :1癌栓通过门静脉血流向肝内播散 ,导致肝内广泛转移和复发 ;2门静脉癌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指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二级分支)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预后很差。由于ICC位于肝内曾被称为胆管细胞性肝癌,并长期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类型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0~2005年外科治疗的3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中AFP阳性率10.8%(4/37),肝硬化阳性率24.3%(937).根治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82.3%、45.8%、45.8%;非根治性切除组1、3年生存率11.1%、0%.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在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HC)中的表达差异和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60例HCC、42例胆管细胞癌及10例正常肝脏组织标本中HMGA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 结果:HMG组A1在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无一例表达,在HCC组中表达率为3.3%(2/60),在IHC组中表达率为66.7%(28/42)。IHC组与HCC组中HMGA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IHC组HMGA1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673,P<0.05);1年内死亡患者的HMGA1表达水平(80.0%)较1年内存活患者的(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HMGA1可作为鉴别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一个潜在指标。HMGA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生成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HMGA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为探讨CD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癌旁、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CD3+细胞与肝癌、肝硬化的关系。笔者对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62例单纯性肝硬化及21例正常肝组织,用SP免疫组化法进行染色,定量分析其阳性细胞数。结果示: (1)CD3+细胞平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癌癌旁组织、癌组织、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P<0.05);(2)肝癌组织中CD3+细胞平均数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TNM分期无关;(3)肝癌15个月内有转移组的癌组织中CD3+细胞数少于无转移组(P<0.01)。提示CD3+细胞可作为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及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抗凋亡基因bag 1的表达及其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凋亡基因bag 1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 (ICC )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检测bag 1基因在ICC组织 (n =48)及肝细胞肝癌癌旁胆管上皮 (对照组 ,n =2 5 )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ICC组的bag 1基因表达强于对照组 (P <0 .0 1)。在ICC组内 ,2 7例中低分化胆管细胞癌中bag 1基因的表达强于 2 1例高分化胆管细胞癌 (P <0 .0 1)。结论 bag 1的表达在分化越低的胆管细胞癌中越强 ,提示bag 1基因可能与其肿瘤的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侵入胆管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6例肝细胞癌侵入胆管致阻塞性黄疸。术前正确诊断3例。肝癌切除连同胆管内癌栓清除4例。6例同时行肝动脉结扎并插管。术后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0%、20%。增强对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认识是提高诊断正确性的关键;对于肝脏有占位同时胆道有占位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应作详细的B超以及AFP检查以排除肝癌;PTC和ERCP对诊断有帮助。我们对这种患者的治疗方式具有如下优点:切除了肝癌,防止癌栓继续侵入胆道,降低了胆道压力,避免了梗阻性黄疸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对56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ICC占同期手术的原发性肝癌8.74%,本组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胆管结石17例。术前确诊率为75%(42/56),发生在左肝34例,右肝22例。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率为51.79%(29/56)。姑息性手术35.71%(20/56),探查活检术10.71%(6/56)。根治性切除(R0切除)1、3、5生存率分别为80.83%、36.11%、12.90%,姑息性切除(R1、R2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7%、0、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4.07,P0.05)。淋巴结阴性组28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6%、33.68%、14.03%;淋巴结阳性组19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05%、7.29%、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5.20,P0.05)。而肿瘤生长部位及是否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对生存无影响。结论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胆管癌的重要途径,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瘤境界不清,尤其大网膜增厚、腹水存在应想到腹腔广泛转移的可能,应用腹腔镜探查,减少剖腹探查几率。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肝脏转移瘤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肝脏转移瘤患者和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MRI原始资料,包括DWI序列和常规MRI平扫序列(包括T1WI和T2WI)。两种病例各14例,测得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瘤/肝值,以及肿瘤与邻近肝实质之间的差异,并进行比较。结果:受检28例患者共28个肿瘤,所有肿瘤在ADC图上均呈现高信号,T2WI呈现稍高信号,T1WI呈现稍低信号,边界较为清楚。肝脏转移瘤平均ADC值为0.943±0.132,肝内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为1.001±0.00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5,P0.05)。肝脏转移瘤的瘤/肝值显著低于肝内胆管细胞癌(t=2.780,P0.05)。肝脏转移瘤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ADC值均低于邻近肝实质(t=6.143、8.545,P0.05)。结论:磁共振DWI序列中测得的瘤/肝值能够对肝内转移瘤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第二常见原发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是治愈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唯一手段,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清扫意义尚不明确,本文将就淋巴结清扫相关争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类来源于肝内小胆管(包括二级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1],是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另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5%~ 30%[2].近年来的全球研究数据表明,IC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4].目前对此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还不深入,已有的研究发现,ICC发病可能与以下危险因素有关,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纤维性多囊性肝病、肝内胆管结石、寄生虫感染、肝炎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的接触、糖尿病、肥胖、吸烟等[5-13].本文将对ICC的发病机制及其与主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细胞周期蛋白E (Cyclin E)和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yclin E和Cyclin 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Cyclin E和Cyclin 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3%和61.9%,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0%和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Cyclin E及Cyclin 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HBsAg、CA 19-9水平、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门静脉癌栓形成、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Cyclin E与Cyclin A之间呈正相关(r=0.617,P<0.01).结论 Cyclin E和Cyclin 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率均较高,其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正性调节因子的作用,联合检测二者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有望成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