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6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18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试验组除按照常规进行PICC置管,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外,给予1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口服,连续21d。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3%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P=0.025)和1.7%(P=0.025)。结论PICC置管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按时间先后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或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30天,共80例病人(n=40:40),甲组应用双腔中心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乙组应用PICC导管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置管成功39例占97.5%;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40例(100%)。导管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有1例气胸并发症占2.5%。导管异位,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天然脉穿刺导管有1例占2.5%。静脉炎发生率,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无一例静脉炎发生。结论 PICC导管穿刺无风险,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是抢救危重病人有用的通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将169例肺癌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8例)与对照组(81例),试验组在行HCC置管术送管至25cm时,助手用手紧贴患者锁骨上窝按压穿刺侧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下端;对照组采取常规歪头的方法。统计两组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仅有1例导管被送人颈外静脉,导管颈部异位发生率为1.1%(1/88);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636,P〈0.01)。结论肺癌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行进入颈静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使用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其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例肿瘤患者留置PICC管后出现的并发症,找出其中显管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200例患者中3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的并发症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导管脱出、导管异位,给予相应的护理后均痊愈。结论:肿瘤患者使用PICC后,出现的并发症与患者自身原因及护理有关,注意观察,积极有效的处理并发症,可以减少并发症,延长PICC留置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因各种临床情况而需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 的妇科肿瘤患者168例(年龄20~76岁)。置管过程中以腔内心电图P波特征指导置管操作及导管头端定位,判断导管头端位置和方向。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据此评估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穿刺置管术中的准确率及敏感度。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腔内心电图的P 波均有特征性改变,15例患者在置管中第1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在外科病人中长期应用的方便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自1997年至1998年期间,对60例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与60例外科病人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三种不同型号的单腔PICC导管、导管尖端的置管位置、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CVC)进行相应比较。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为95%(60例置管/63例穿刺)。PICC与CVC置管时间平均为13天(6~98天)与14天(7~104天)。PICC组中,53例病人(88.3%)于治疗结束时拨除导管;3Fr导管(20G穿刺针)阻塞率(4/20,20%)高于4Fr导管(18G穿刺针)阻塞率(2/20,10%)和SFr导管(16G穿刺针)阻塞率(1/20,5%);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3/60),PICC导管接头破裂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5%(3/60)。CVC组中仅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两组均无置管所致的导管感染、气胸及血气胸发生。结论PICC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需要中-长期接受各种输液、肠外营养液、化疗以及抗菌素治疗的病人。这种新方法不但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的情况。结果15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异位,导管异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操作者早期技术欠熟练,与置管途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导管异位与操作者的置管熟练程度相关,如送管速度过快、测量长度欠准确等;通过改变体位、调整长度等均能复位、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预防颈部活动受限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拟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及对照组(n=104)。观察组采用超声探头压迫法,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情况,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的例数 [3例(2.8%)]显著低于对照组[36例(34.6%)](P=0.000)。两组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超声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颈部活动受限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概率,而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n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 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末发生。导管感染: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羌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术后化疗乳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和3.3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6.67%、86.67%和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1,P=0.0434,P〈0.0001)。观察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结论将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置管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7至2009年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287例患者,将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的患者128例列为研究组,其余159例列为对照组。研究组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10U/ml)行冲管和正压封管;对照组仅用0.9%生理盐水冲管和正压封管,方法与研究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1个月内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38例,其中31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研究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21例,其中8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两组患者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者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冲管和封管,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和置管后的并发症。方法 对640例有长期输液适应的病人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外径为0.8mm(Fr3)、(Fr4),1.6mm(Fr5)结果 本组穿刺成功率95.1%(包括:穿刺2次成功),失败率为4.9%。609例插管成功后的临床表现:(1)上臂胀感占12%;(2)重症静脉炎在一周左右发生占2.6%;(3)导管异位占3%,经调整后恢复正常位置;(4)导管堵塞率在20天以上90天以内发生的占21.4%。(5)清洗堵塞导管成功率占33.1%,失败率占66.9%。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简单,可长期安全保留在血管内,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和护理体会。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PICC建立静脉通路。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1%和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和感染的发生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PICC静脉置管,并加强置管与维护过程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置管过程中导管脱出情况。方法800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采用缝合固定组(447例)和采用免缝胶带固定组(353例),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在PICC带管使用过程中,缝合固定组导管脱出发生率(3.6%)显著低于免缝胶带固定组(57.5%)(P〈0.01)。结论在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和病情需要选择固定方法。如果出现导管脱出,根据无菌原则,脱出部分不能再送入体内,导管尖端无法位于上腔静脉,将影响导管的滴速和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rtral cather,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的中心静脉导管,是一条长期、安全、无痛、方便及有效的静脉通道,近年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适用于长期输液、化疗及需要静脉高营养的患者。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尤其是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最早、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5.2%~32.3%。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如未及时发现和采取处理措施,不仅会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会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7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其中18例(48.6%)肘部没有可见或可触及的浅静脉,选择上臂深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7例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100%。PICC管留置时间为(32.0±19.8)d,2例(5.8%)患者分别在置管后第21和39天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拔管,18例(48.6%)患者的PICC仍在使用。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使部分肘部无可见或可触及浅静脉的老年患者也能安全置入PIC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结合塞丁格(MST)技术在改进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108例采用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及10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PICC的患者,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8.89%高于盲穿组的72.22%(P=0.002);一次置管成功率82.41%高于盲穿组的57.41%(P=0.000);穿刺失败率0.09%低于盲穿组的7.4%(P=0.017);导管颈内异位2例(P=0.003)、穿刺点渗血2例(P=0.017)、静脉炎3例(P=0.001)、导管堵塞1例(P=0.010)分别低于盲穿组的13、10、18、9例;两组置管所需时间超声组〈15min15例,15~25min72例,〉25min21例;盲穿组〈15min12例,15~25min70例,〉25min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结论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具有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PICC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异位原因分析及预防和复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安全、可靠和耐高渗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可减少化学药物所致的静脉炎和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所以尤其适用于需化疗的肿瘤患者,为化疗患者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在临床PICC置管过程中可出现导管头端异位,必须及时将导管头端复位至上腔静脉中下段。我科于2006年7月~2007年4月共置管360例,均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共发生导管头端异位13例,本研究总结了其导管头端异位的原因,并就其预防和复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方法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CQI前(2007年6月~12月)51例肿瘤患者,分析PICC置管后CRBSI的发生情况,采用计划、实施、检查、应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CRBSI的防护措施,与CQI后次年同期(2008年6月-12月)99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CRBSI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QI后,PICC置管CRBSI发生率由2.57例次/1000导管留置日明显降至0.68例次/1000导管留置日,较CQI前降低了73%(P〈0.05)。结论CQI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CRB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