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白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海洋  刘顺  单淇  涂正伟  蒋建勤  侯文彬 《中草药》2011,42(7):1285-1288
目的 研究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70%乙醇提取,利用硅胶、反相(ODS)、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8-甲氧基草质素-3-O-β-D-槐糖苷(4)、芦丁(5)、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8)、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9)、短叶苏木酚酸(10).结论 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4、7、9、1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9,(4)
目的研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残渣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薰衣草残渣的正丁醇部位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高效液相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检测抗氧化、降糖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樨草素-4′-O-β-D-葡萄糖醛酸苷(1)、木樨草素-3′-O-β-D-(6″-甲基)-葡萄糖醛酸苷(2)、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3)、木樨草素-7-O-β-(6″-甲基)-葡萄糖醛酸苷(4)、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5)、芹菜素-7-O-β-D-(6″-甲基)-葡萄糖醛酸苷(6)、芹菜素-7-O-β-D-(6″-乙基)-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7-O-β-D-(6″-丁基)-葡萄糖醛酸苷(8)、(7S, 8R)-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葡萄糖苷(9)、木樨草素(10)。化合物1、3~4对DPPH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3、7~8对PTP1B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2、5、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7~8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3.
藏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藏紫菀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柱等进行分离纯化,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香草酸(2)、异鼠李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大波斯菊苷(6)、槲皮素3-O-(6″-O-E-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芦丁(8)、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正丁酯(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0)。结论除化合物8以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青龙衣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青龙衣(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未成熟果实的外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和ODS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龙衣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苜蓿素(2)、异泽兰黄素(3)、3,7,8,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4)、3,5-二羟基-7-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酮(5)、花旗松素(6)、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7)、槲皮素-3-O-(4″-O-乙酰基)-α-L-鼠李糖苷(8)、黄杞苷(9)、异黄杞苷(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3)、杨梅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4)。结论化合物1~10、12、14为首次从青龙衣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地肤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地肤子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大孔树脂、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利用多种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八烷酸(1)、β-谷甾醇(2)、齐墩果酸(3)、胡萝卜苷(4)、5,7,4’-三羟基-6,3’-二甲氧基黄酮(5)、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6)、异鼠李素(7)、槲皮素(8)、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芦丁(10)、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1)、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苷(12)、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3)、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4)、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5)、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6)。结论化合物5~10为首次从地肤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合柄铁线莲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分离材料和方法,结合半制备液相分离合柄铁线莲中的黄酮苷类成分。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异牡荆素(2)、过山蕨素(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7-α-L-鼠李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2-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染料木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7)、澳白檀苷(8)、槲皮素-3-O-β-D-(6″-n-丁基)葡萄糖醛酸酯(9)、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0)和异荭草素(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穿心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靳鑫  时圣明  张东方  祝峥 《中草药》2012,43(1):47-50
目的研究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穿心莲酸(1)、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4)、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高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芹菜素(9)、绿原酸(10)。结论化合物2~7、9、10为首次从穿心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壮药三角泡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建华  西庆男  曾艳婷  李兵  李云  钱信怡  卢汝梅 《中草药》2018,49(11):2502-2507
目的研究壮药三角泡(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干燥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聚酰胺、凝胶等柱色谱及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三角泡正丁醇部位分离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丁酯(1)、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乙酯(2)、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3)、金圣草黄素(4)、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丁酯(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乙酯(6)、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芹菜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1)、木犀草素(12)、槲皮素(13)。结论化合物1~3为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倒地铃苷D、倒地铃苷B和倒地铃苷A;化合物5~8、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巴天酸模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涌  罗建军  李冲 《中药材》2013,(1):57-60
目的:研究巴天酸模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的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巴天酸模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2)、大黄素甲醚(3)、大黄素(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高丽槐素(6)、高丽槐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9)、2-O-甲基肌醇(10)、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11)、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6、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翻白草中的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70%乙醇提取,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柰酚(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5)、芦丁(6)、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8)和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4~7为首次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8、9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番石榴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慧星  李晓帆  李荣  李玲  王乃利 《中草药》2010,41(10):1593-1597
目的研究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的活性成分,为开发番石榴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番石榴叶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鸢尾酚酮-2-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槲皮素(4)、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6″-芥子酸)-β-D-吡喃半乳糖苷(番石柳叶苷A,9)、槲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半乳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去甲氧基荚果蕨素(12)。结论对分离得到的11个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4、5、6显示较强活性,1、3、7、8显示中等强度活性。化合物2、10、11、12为首次从番石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月季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  薛莹  青琳森  晏菊芳  廖循  丁立生 《中草药》2010,41(10):1616-1618
目的对山西产月季花Ros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月季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胡桃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萹蓄苷(4)、山柰酚-3-O-6″-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6)、没食子酸(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6″-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9)、山柰酚-3-O-2″-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1)、山柰酚(12)和β-谷甾醇(13)。结论月季花中主要含黄酮苷类化合物;在分离鉴定的成分中,化合物1~5、9~11和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成焕波  刘新桥  陈科力 《中药材》2012,(7):1088-1090
目的:研究杠板归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杠板归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H-NMR谱、13C-NMR谱、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杠板归中分离鉴定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甲基糠醛(1)、咖啡酸甲酯(2)、原儿茶醛(3)、槲皮素(4)、生松素(5)、儿茶素(6)、二氢槲皮素(7)、二氢槲皮素3-O-β-D-木吡喃糖苷(8)、13-羟基半日花-8-(17),14-二烯-19-醛(9)、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花鬼针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及C18反相硅色谱分离纯化白花鬼针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以~1H-NMR、13C-NMR以及质谱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白花鬼针草醇提物中分离、纯化、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3′-二甲醚-7-O-β-D-吡喃酮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4″,6″-三乙酰基)-吡喃酮葡萄糖苷(2)、4-O-(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3)、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4)、邻苯二甲酸异丙酯(5)、原儿茶酸(6)。结论:6个化合物均首次从白花鬼针草中分离得到,其中,槲皮素-3,3′-二甲醚-7-O-β-D-吡喃酮葡萄糖苷(1)、4-O-(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3)、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4)、邻苯二甲酸异丙酯(5)4个化合物属于首次从鬼针草数药用植物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 Iljinskaja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青钱柳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C18反相硅胶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opaloside C(1)、cyclopaloside A(2)、juglanosides E(3)、vaccinin A(4)、ent-mururin A(5)、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8)、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9)、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3)、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4)、香橙素(15)。...  相似文献   

16.
珍珠菜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珍珠菜Lysimachiaclethroid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MS、NMR等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珍珠菜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3)、山柰酚3-O-β-D-(6″-p-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5)、异鼠李素(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甲氧基-3-O-β-D-半乳糖苷(8)、quercetin3-O-β-D-(6″-p-coumaroyl)-galactoside(9)、4′-methoxy-5,6-dihydroxyiso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10)、4′-羟基-二氢黄酮-7-O-β-D-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3、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17,(4)
目的研究药桑Morus nigra L.叶的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HPLC制备柱,对药桑叶8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得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淫羊藿次苷Ⅱ(2)、德钦红景天苷(3)、草质素-7-O-(3″-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2″-O-乙酰基)吡喃半乳糖苷-7-O-α-吡喃阿拉伯糖苷(5)、红景天苷(6)、山柰酚-3-O-β-(2″-O-α-L-吡喃鼠李糖基)-葡萄醛酸苷(7)、槲皮素-3-O-α-吡喃鼠李糖基(1→2)-β-吡喃葡萄醛酸苷(8)、鼠李素-3-O-半乳糖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菊科植物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包括7个黄酮类化合物(1~7),5个苯丙素类化合物(8~12),分别鉴定为(2S)-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2S)-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2),(2S)-橙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5),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槲皮素-7-O-β-D-呲喃葡萄糖苷(7),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8),3,5-二咖啡酰奎宁酸(9),3,5-二顺式咖啡酰奎宁酸(10),1,5-二咖啡酰奎宁酸(11),1,3-二咖啡酰奎宁酸(12).结论: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共5个化合物分别为2~3,7~8,10;共10个化合物分别为2~3,5~12系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半枝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梁晨  杨国春  李丹慧  胡潇潇  孙立新 《中草药》2016,47(24):4322-4325
目的研究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AB-8大孔吸附树脂、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多种手段进行分离,采用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半枝莲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高车前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芹菜素(2)、野黄芩苷(3)、野黄芩素(4)、木犀草素(5)、野黄芩苷甲酯(6)、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6″-甲酯(7)、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8)、4′-羟基汉黄芩素(9)、5,4′-二羟基-6,7,3′,5′-四甲氧基黄酮(10)、异高山黄芩素(11)、6-羟基木犀草素(12)、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13)、三裂鼠尾草素(14)。结论化合物7为首次从唇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13为首次从黄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和12为首次从半枝莲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锈毛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锈毛寄生叶中分得4种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为原儿茶酸、异槲皮甙、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甙、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