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从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检出HBsAg的报道已引起了人们对通过唾液传播乙型肝炎的关注。我们应用斑点杂交试验(又称~(32)PHBV-DNA探针)检测了46例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乙型肝炎发病(HBV—DNA),并与血清中HBV—DNA、HBsAg、HBeAg、抗HBe进行了对比观察。以7例非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以探讨唾液传播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意义。现报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6年8~9月,我们共对乙肝病毒(HBV)感染66例进行了HBV-DNA水平,蛋白芯片检测,HBsAg、HbeAg和HBV基因突变测定联合诊断乙型肝炎,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66例中,男30例,女36例;年龄24~45岁,平均35岁。大三阳组(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32例,小三阳组(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34例。1.2检测仪器及试剂盒998A型FQ-PCR仪,HBV-DNA试剂盒,生物蛋白芯片阅读仪及生物蛋白芯片试剂盒,HBV血清标志物诊断试剂盒。1.3判定标准(1)HBV-DNA水平:<1.0×103copy/ml判为阴性,>1.0×103copy/ml判为阳性;(2)生物蛋白芯片检测:HbsAg<1ng/ml为阴性,>1ng/ml为阳性;HbeAg<1:1为阴性,>1:1为阳性并给出确切比值;(3)基因突变点检测:C区G1896-A,P区A739-G、G741-A,S区G587-A,X区A1762-T、C1764-A。1.4结果1.4.1HBV-DNA水平测定结果大三阳组中,检出HBV-DNA阳性31例,阳性率96.8%,HBV-DNA平均...  相似文献   

3.
从银屑病皮损组织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成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HBV-DNA原位杂交技术,从银屑病皮损处活检组织中检出了乙型料病毒成分。观察组75例,检出HBsAg12例,HBeAg4例、HBcAg7例、HBV-DNA1例。总检出阳性病例为15例,占20%。乙型肝炎病毒成份分布在皮肤各层中。角化层、粒细胞层各3例、棘细胞层9例、基底细胞层7例,真皮层3例。此结果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在银屑病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诊断中乙肝五项测定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2年05月~2023年05月收治的52例乙型肝炎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员52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均接受乙肝五项测定。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对比不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患者的检测结果,分析不同年龄段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较之对照组,研究组HBsAg、抗-HBc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更高,抗-HBs、抗-HBe的阳性检出率则明显更低,P<0.05;乙型肝炎患者的阳性率随HBV-DNA含量增加而升高,不同HBV-DNA含量及HBeAg表达,乙型肝炎患者的阳性率不同,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 乙肝五项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颇高,加强乙肝五项检测对临床乙型肝炎早期诊疗及患者健康保障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正确指导乙型肝炎产妇母乳喂养。方法:选择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88例分为两组。其中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46例为两组:A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42例为B组。对其产后3~5d乳汁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两组乙型肝炎产妇乳汁中HBsAg、HBeAg、HBV-DNA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纯HBsAg阳性、HBV-DNA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而HBsAg阳性且HBeAg阳性产妇不宜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病毒学检验应用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与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患者8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体检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调查者进行病毒学检验,其中包括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指标(即乙肝五项)进行检测,并统计实验组患者乙肝大三阳、小三阳检出率,根据其检出阳性率进行结果评价,判断病毒学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诊断、病情评估的应用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HBsAg阳性71例(88.75%),HBsAb阳性17例(21.25%),HBeAg阳性38例(47.50%),HBeAb阳性51例(63.75%),HBcAb阳性60例(75.00%),与对照组检出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患者乙肝大三阳检出45例(56.25%),乙肝小三阳检出33例(41.25%),与临床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病毒学检验应用诊断乙型肝炎可有效提高乙肝病毒阳性检出率,实现对病情及预后情况的准确评价,对乙肝的临床检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HBsAg在血液、唾液、精液、腹水和脑脊液中均可检出,但在腹水中的阳性率尚不清楚。我们于1986年1月至6月,对血中乙肝病毒指标七项(即HBsAg、抗-HBs、HBcAg、抗-HBc、抗-HBc、HBV-DNA、DNA-P)中有一项阳性的10例腹水患者,测定其腹水中HBV感染标志和免疫球蛋白,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乙型肝炎(乙肝)前S1、S2抗原和HBV-DNA的相关性,探讨乙肝前S1、S2抗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乙肝患者420例,采用ELISA法对前S1、前S2抗原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对HBV-DNA进行检测,从血清学标志类型、HBV-DNA载量和HBV感染类型角度对HBV-DNA和前S1、S2抗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乙肝大三阳患者乙肝前S1、S2抗原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8.48%、95.45%、100.0%;小三阳患者乙肝前S1、S2抗原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3.25% 、45.45% 、46.75%。HBsAg(+)HBcAb(+)患者乙肝前S1、S2抗原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3.75%、43.28%、44.78%。在高HBV-DNA载量组中乙肝前S1、S2抗原检出率较高。结论 乙肝前S1、S2抗原与HBV-DNA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的关系,寻找乙肝检测更便捷的方法。方法 125例慢性乙肝患者分别使用PCR法测定HBV-DNA的含量,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前S1抗原。结果 125例样本中,检出乙型肝炎大三阳60例,检出乙型肝炎小三阳65例,在大三阳与小三阳中,前S1抗原的阳性率与HBV-DNA的阳性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V前S1抗原和HBV-DNA有较高的符合率,有很好的相关性,HBV前S1抗原持续阳性代表了疾病的慢性化,甚至发展为肝衰竭、肝硬化及肝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中,采用干扰素(IFN)α-2b联合茵莲清肝颗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4例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取单纯的护肝药物治疗、IFNα-2b(肌注),及IFNα-2b联合茵莲清肝颗粒治疗,三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血清HBV-DNA及HBsAg、HBeAg的阴转情况。结果联合组的HBV-DNA下降程度及HBsAg阴转率则高于IFN-α2b组(P〈0.05);完全应答率和部分应答率比较,IFN-α2b组和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则高于IFN-α2b组(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茵莲清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发挥协同抗病毒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前S1抗原(PreS1Ag)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36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Ag,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 HBV-DNA和PreS1Ag的阳性率在110例HBV大三阳中,分别为86.4%和89.1%;在66例HBV小三阳中,分别为36.4%和40.9%;在37例HBsAg、HBcAb中,分别为32.4%和41.7%;在39例HBeAg、HBcAb阳性中,分别为15.4%和15.4%;在113例HBsAb阳性中,分别为5.3%和8.0%。HBeAg、PreS1Ag阳性率随不同载量HBV-DNA升高而增高,但PreS1Ag比HBeAg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 PreS1Ag和HBV-DNA一样都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虽然PreS1Ag和HBeAg都随HBV-DNA载量增加而升高,但PreS1Ag较HBeAg更能敏感,因此PreS1Ag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患者 1~15年的追踪观察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2例经组织学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 1~15年的随访,每年采血检测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HBV DNA定量,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远期临床及HBVM变化.显示,累计死亡14例,转为肝硬化15例,肝癌6例,累计HBsAg阴转率为13.6%、 HBeAg阴转率为87.9%,60岁以后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提示慢乙肝患者血清HBVM有自发清除和不易清除双向趋势,肝组织损害迁延不愈,肝硬化患者保健得当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3.
周孝清 《西南军医》2008,10(6):57-58
目的观察草仙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HBV-DNA阳性、HBeAg阳性及ALT为2UL~5UL随机分成治疗组(草仙乙肝胶囊治疗)和对照组(乙肝解毒胶囊治疗)各130例,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的HBsAg、HBeAg、HBV-DNA(PCR法,结果〈1.0×10^3copies/ml为阴性)阴转率以及草仙乙肝胶囊对不同载量HBVDNA的影响。结果治疗组HBsAg阴转率、HBeAS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1.5%、33.1%、19.2%和40.0%,高于对照组0.8%、16.1%、2.3%、12.3%(P均〈0.05),对低载量患者HBV-DNA的转阴效果好。结论草仙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检测HBV-DNA的毛细管PCR诊断技术。方法 用新建立的毛细血管PCR检测92例感染HBV的患者血清标本及8例非肝病患者血清标本。结果 HBsAg及HBeAg同时阳性的病人血清中HBV-DNA的检出率100%,而HBsAg阳性、HBeAg阴性病人血清中HBV-DNA的检出率为34.8%,8例非肝病患者血清中HBV-DNA的检出率为12.5%。若操作20份标本,可在2h内报告结果。结论 采用毛细管PCR检测血清HBV-DNA具有快速、敏感、准确及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检验。  相似文献   

15.
刘学军  吴琼 《人民军医》1998,41(8):476-477
为探讨乙型肝炎的检出率,1997年1~6月,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乙型肝炎78例的血清HBV-DNA进行检测,并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的检出情况(ELISA法)进行比较,以评价PCR法在监测乙肝病毒感染者中的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乙肝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龄14~56岁,平均38.2岁。均无HAV、HCV、HDV、HEV重叠感染。1.2 方法1.2.1 HBV-DNA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扩增试剂盒由中山医科大学科技开发公司提供。取患者DNA血清40μl,加40μlDNA提取液后打匀,沸水浴5min,以10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2μl行P…  相似文献   

16.
李旭红  王崇国 《人民军医》1998,41(5):284-285
1992~1995年,我们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朱力平教授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了体外制备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进行了三期临床疗效观察。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所选病例:(1)均符合1990年全国肝炎会议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CAHB);(2)血清HBsAg、HBeAg和HBV-DNA均阳性;(3)年龄18~65岁;(4)病程1~5年;(5)均无结核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等。第1期CAHB53例未设对照组。第2期CAHB75例随机分为3组:特异性CTL治疗组24例,α-干扰素(IFN-α)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6例。第3期…  相似文献   

17.
王建奎  隆莉 《人民军医》1999,42(9):546-547
肝组织HBV-DNA检测能直接反映HBV病毒的存在。我们采用PCR-溴化乙锭法对乙型肝炎68例及肝癌5例肝组织和血清HBV-DNA进行检测,并对其中51例在不同的e系统模式时HBV-DNA存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讨肝病患者肝细胞内HBV-DNA复制、感染情况。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共收集乙肝68例及肝癌5例的肝穿组织及血清标本。其中男41例,女32例;年龄18~51岁,均为本院1995年12月至1998年9月的住院患者。急性肝炎22例,慢性肝炎35例,重症肝炎11例。临床诊断以1995年5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为参考[1],并辅以病理诊断。1.2 试剂来源…  相似文献   

18.
HBsAg阴性HBeAg阳性是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M(乙型肝炎标志物)中的少见模式。我们在对昆明地区58752例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M检测时,发现了67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9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和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着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增高,但肝功能损害无相应的加重。结论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并不能准确的反应肝纤维化及肝脏炎症程度,而及时的检查血清HBeAg和HBV—DNA水平可直接了解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20.
唐宇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284-1286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HBV)的感染状况,探讨HBV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与前S1抗原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临床抗病毒治疗肝硬化提供依据。方法对451例肝硬化患者血清进行HBV-M、HBV-DNA、前S1抗原测定并分析。结果 451例肝硬化患者中,HBV感染率85.4%(385/451),HBsAg阳性率71.4%(322/451);在HBsAg阳性者,感染模式以HBeAg阴性多见,占75.5%(243/322);HBV-DNA和前S1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82.3%(265/322)、63.4%(204/322);在HBsAg、HBeAg和抗-HBc 3项阳性模式中,HBV-DNA、前S1抗原阳性率最高,分别为98.7%,78.4%。HBV-DNA的阳性率高于前S1抗原(χ2=29.20,P〈0.05)。结论肝硬化的发生与HBV的感染密切相关,以HBeAg阴性多见;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BV-DNA、前S1抗原可反映患者体内HBV的复制与活动性程度,弥补HBV-M在肝硬化检测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