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综述寒热并用经典名方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伤寒论》中记载了诸多寒热并用方剂,如泻心汤类、柴胡汤类、承气汤类等。临床实践表明,寒热并用的中医经典名方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可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联合化疗可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寒热病机入手,察其虚实,灵活运用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葛根芩连汤、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等经方治疗呃逆,疗效显著,并附验案3则,以揭示寒热病机对呃逆辨治的指导作用,也为经方的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泻心汤类方源自《伤寒杂病论》,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等,以半夏泻心汤为中心,加减化裁为泻心汤类方,共计8方,14味药.泻心汤类方从其立法来看,温清并用、甘苦兼施,能调中焦阴阳之失衡,寒热之错杂,对胃肠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契合胃癌虚实寒热错杂之病机,对胃癌的治疗有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陈明岭教授运用经方从“寒热错杂”辨治难治性皮肤病。难治性皮肤病常因多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经失治误治后,迁延难愈,反复发作而成,如银屑病、玫瑰痤疮、慢性荨麻疹等。临证时,陈教授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寒热错杂并见,法崇仲景,运用经方,具体辨治如:寒热中阻证,治以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以甘草泻心汤加减;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调畅气机,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表寒里热证,治以宣表清郁,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合升降散加减。并附验案3则。  相似文献   

5.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讲义》“痞证”中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属“和解剂”;加减变化出“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适合不同证型痞满证。诸“泻心汤”。对寒热错杂、阴阳失调的疑难重病加减应用,效果满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诸“泻心汤”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寒热错杂证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经方在其中的应用,进一步阐述了辨治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疑难疾病当考虑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借鉴张仲景的经方思路,采用寒热并用的治疗方法,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选择药物,根据病机特点合理搭配寒热药物的配伍比例,同时应适当延长煎药时间。  相似文献   

8.
“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而设,但三者临床应用指征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分析三泻心汤原文及药物组成,以鉴别三方的病机及使用指征,并附验案以进一步区分三者的临床应用,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类经》中以气血论述阴阳的内容进行辨析,认为"以气血论阴阳"之阐述将"阳"等同于"气",将"阴"等同于"血",有以偏概全之误;同时《类经》中存在"以寒热论阴阳"的观点,与"气血论阴阳"相比,以"寒热"辨阴阳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10.
邱红  周正华 《河南中医》2014,(4):577-578
心下痞病在胃脘部,与胃气的升降密切相关。心下痞可分为寒热错杂痞和热痞,寒热错杂痞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热痞应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在治疗时心下痞时,要先辨证论治,分清寒热虚实、表里有无,如此则气机顺畅,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具有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作用,与消化道恶性肿瘤脾胃虚弱、痰浊阻滞、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相符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认为《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潘淼  袁红霞 《新中医》2007,39(11):93-94
寒热并用法,是指针对某些病因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运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笔者临床体会到,寒热错杂证是脾胃病的主要证型,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其科学价值极高,值得继承与发扬。立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典型寒热并用方剂,进行病机及方药配伍规律之分析,从中审悟仲景治疗各种寒热杂证,既恪守和解寒热,调和阴阳的治法准则,又运筹帷幄,同中求异地把握各自个证特点,而随证施治的治学典范。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莉  车庆云 《四川中医》2001,19(11):76-77
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其中以清代医家柯韵伯“寒热之气互结”之说影响最广,本文认为“寒热之气互结”在理论上让人难以理解。结合古今医家论述及我们的教学与临床经验,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当是湿热内蕴肠胃略兼中气不足。  相似文献   

15.
田永刚 《西部中医药》2008,21(10):12-13
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的病机为寒热互结。寒热互结的提法最早见于《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但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寒热两种性质截然相反,不可能互结。其实寒热互结实为寒热错杂,对其君药的认识主要有以半夏为君、以黄连为君、以半夏黄连为君、以黄连干姜为君等4个方面,但通过分析半夏泻心汤方名与药物剂量可以提示半夏泻心汤之君药应为半夏。  相似文献   

16.
孙丽珍  王三虎 《中医药导报》2019,25(16):131-132,141
总结王三虎活用半夏泻心汤的经验。王三虎认为半夏泻心汤方组方精简、配伍严谨,针对寒热错杂,气机不利,虚实夹杂的病机,灵活应用可达散寒除热、疏利气机、补虚泻实之效。平调寒热可调整阴阳,辛开苦降方可疏利气机,甘苦辛并用可补虚泻实,应用时贵在辨病辨证相结合、方证对应。  相似文献   

17.
在张景岳《景岳全书》“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观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何时应以精气分阴阳,何时应以寒热分阴阳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田雲  杜晓泉  肖尧 《四川中医》2020,38(2):42-45
据WHO年报资料显示:在全球看来,当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表现为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甚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癌谱表现出与发达国家常见肿瘤并存的现象,其中对大多数恶性肿瘤而言,化疗药物成为了中晚期及术后的辅助疗法。结合临床观察,正如中医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理论,可猜测化疗药物的寒热与肿瘤的阴阳之性之间存在关联趋同性,这种特性有助于促进肿瘤的治疗疗效。根据"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中医辨证,结合西医中肿瘤的好发部位、病理类型等辨别肿瘤的寒热之性,然后针对性地分析化疗药物的寒热属性,将化疗药物的寒热及肿瘤的温凉之性相结合,从而对肿瘤有更好的"穿透力"、"破坏力",甚至对淋巴及远处转移达到一种更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张景岳<景岳全书>"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观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何时应以精气分阴阳,何时应以寒热分阴阳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伤寒论》部分条文为据,通过对经方组成配伍及运用的双层次剖析,谨从寒热并用,权衡调控;虚实兼顾,扶正祛邪;表里双解,安内攘外;阴阳互补,以平为期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伤寒论》方的同步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