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的安全应用一直以来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虽然近年来通过实施无偿献血和严格筛查血液,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输血导致的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率,但是对于受血者来说,由于存在“窗口期”漏检以及检测病原体种类受限等局限性,由输血引起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2.
血液中病毒的灭活方法研究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发展、安全有效的杀灭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病毒并且不损害其形态和功能的方法已成为输血、生物制品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并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明  周颖清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79-781
自体血液回输又称自身输血 (autologoustransfu sion ,AT) ,已有近 2 0 0年的历史[1 ] ,主要适用于需输血的手术。目前自体血液回输在外科常用方法有 :血液稀释法自身输血、手术中血液回输和术后切口引流血回输。本文就自体血液回输的由来及优越性 ,方法与途径 ,血液的保护与抗凝 ,装备的选用等进展作以下综述。1 自体血液回输的由来及优越性AT始于 1 81 8年[2 ] ,初期是收集腔内失血 ,简易过滤后自体回输。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及引起感染的危险 ,一直未能广泛应用。随着输血医学发展及医学技术不断完善 ,自体血液…  相似文献   

4.
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全输血一直是血站、医院及受血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本站为掌握输血前患者感染血液传染性疾病的状况 ,现笔者对2 0 0 0年以来 2 384 5例输血前患者血清 AL T、HBs Ag、抗 - HCV、抗 - HIV及梅毒等 5项标志物进行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 0 0 0 - 0 3~ 2 0 0 2 - 12在周口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输血前患者血清 2 384 5例 ,标本均在输血前采集。1.2 仪器  L absystems MK2洗板机 ,Wellscan MK3酶标仪(芬兰产 )。1.3 方法  HBs Ag、抗 - HCV、抗 - HIV检测均采用 EL ISA法 ,梅毒采用 TRUST和 EL I…  相似文献   

5.
<正>及时有效的输血是进行生命救治,并维护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抗灾和战场救护当中。由于受血液来源、储存及血源性疾病传播等原因的影响,限制了传统输血技术在紧急状况的广泛应用,因此合成可大规模生产的安全有效的血液代用品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是人血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血液核酸筛查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确保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病毒载量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核酸扩增技术(NAT)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能大大缩短病毒“窗口期”,极大提高血液的安全性,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血液常规筛查。1 NAT在血液HBV DNA筛查中应用的必要性自1971年开始HBsAg作为常规筛查项目引入到血液筛查中,使得输血后感染乙肝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目前酶免疫检测(EL…  相似文献   

7.
WHO输血服务质量管理计划…提高全球血液供应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输血是医疗卫生领域重要的和拯救生命的,然而,尤其是在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输血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一直受到关注,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安全的输血造成的输血传播传染病(TTI),输血服务机构缺乏质量体系,血型血清学和TTI检测相关的实验室装备和实验落后,事故,以及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供应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输血疗法是从“全血输血”的倾向转向(1)把输血量限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靠输液来谋求改善患者的状况;(2)给予真正需要的某种血液成分的“成分输血”。在妇产科领域,尤其是在产科领域由于“出血”而致(在日本)孕产妇死亡率自1950年以来一直保持于第二位。本文就输血适应症的基本事项,和本教研组进行输血的实践以及有关输血技术等作概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安全输血一直是血站、医院及受血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为掌握受血者输血前感染血液传染性疾病的状况 ,对 1998年以来 32 5 8例患者输血前 AL T、HBs Ag、抗 - HCV、抗 - HIV及梅毒 5项血液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 ,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8- 10~ 2 0 0 0 - 12在周口市中心医院住院的受血者输血前血清 35 2 8人份。周口地区公民无偿献血 19770人份作为对照组。1.2 试剂与仪器  HBs Ag、抗 - HCV、抗 - HIV EL ISA试剂盒由厦门新创科技公司和河南省生物研究所理利生物公司提供 ;梅毒试剂由上海荣盛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对脑膜瘤手术的患者血液氧合状况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脑膜瘤手术的患者,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每组30例.自体输血组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机进行血液收集回输;异体输血组术中采用常规异体输血.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和术毕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摄取率(ERO2)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自体输血组术毕PaO2 、PvO2、SvO2均高于异体输血组(P<0.05),术毕氧摄取率(ERO2)低与异体输血组(P<0.05);自体输血组与异体输血组比较凝血功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膜瘤手术的患者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失血,维持有效循环,改善患者的血液氧合,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异体输血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eiency virus,HIV)一直是全世界对安全输血的关注重点之一。虽然性接触是传播HIV的主要途径,但传播效率最高的仍是输血。为保证输血安全,对献血者进行抗-HIV(1+2)抗体筛查,是保证血液质量的必要检测项目之一。目前本州HIV传播进入快速传播期,易感人群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  相似文献   

12.
血液输注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治疗手段,如何最大力度的保障血液安全一直是输血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新喋呤(neopterin)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标志物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P水平在炎症、肺结核、自身免疫病、肿瘤等疾病和病毒感染的早期即可出现增高,对于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回收式自体输血对产科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50例,分为自体输血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输血前及输血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2组输血后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较输血前明显下降(P0.05)。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刚性,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等指标在输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 h 2组FIB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但APTT、PT及ACT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维持产科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稳定,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与异体输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血液感染性安全问题的现况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输血和大多数临床治疗技术一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输血风险主要由免疫性输血风险和输血感染性风险两大类相关的安全问题所构成。20世纪80年代早期,艾滋病的发现使输血相关的安全问题进一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在输血医学不断发展,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的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使人们对血液安全性挑战的认识越来越深化。1安全血液的定义及血液安全状况WHO对安全血液的最新定义是:安全的血液就是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它能够使受血者遭受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的血液[2]。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发生了一些“…  相似文献   

15.
随着输血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用血安全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用血申请管理、输血实验室管理、血液发放管理和血液库存管理四方面浅析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在加强临床安全用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医院实行冷链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输血事业的不断发展,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提高保存血液成分的有效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已引起输血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国内外广泛开展冷链研究,充分肯定了冷链对于血液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冷链管理可以理解为血液从献血者血管到患者血管全过程的温度控制,目的是以尽可能安全的方法维持血液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17.
赵晓霞  全江涛  孟燕军 《临床荟萃》2005,20(14):834-836
输血和血液制品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的临床实践已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给受血者带来病痛,严重影响人民的身心健康,其中尤以脂质包膜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危害最大,后果严重。如何防止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输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病毒标志检查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剔除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因此根本控制直至杜绝血源性传染病的措施,是对临床用各种血液进行病毒灭活处理。现就血液病毒灭活涉及的采供血某些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深圳正常人群血液内毒素含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安全一直是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医院遵循的宗旨,血液及其制品从采集到运输、检测、制备、交叉配血、输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细菌污染是最常见不安全输血原因之一,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能引起发热、寒颤、低血压、内毒素血症甚至休克死亡,因此血液监测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输血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输血感染疾病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为此,需要了解患者输血前血源传播疾病的感染情况,以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减少纠纷。现将本院2年来收治的5832例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已成为临床治疗和抢救必不可少的医疗措施,血液的安全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输血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世界卫生组织为了促进全球血液安全并控制输血相关风险,已将临床输血列为血液安全的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