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LID)是PD患者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药物所致常见致残性运动并发症。MR结构成像、功能MRI及PET显像可观察LID患者脑结构、功能及代谢改变,为阐述脑相关发病机制提供多模态影像学依据,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本文就多模态影像学研究PD伴LID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与脑胶质瘤的发生、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有密切关系。由于IDH是细胞能量代谢重要的限速酶,IDH基因突变改变了IDH与底物的亲和力和代谢方向,使肿瘤代谢和微观结构发生改变。定量多模态MRI能够获得多种与微观结构、功能和代谢产物相关的影像学生物标记,有望通过检测影像学生物标记在体评价IDH基因突变引起的胶质瘤代谢和微结构改变。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脑胶质瘤定量多模态MRI特征与IDH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原发全面性癫痫患者脑内无器质性病变,常规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异常。目前普遍认为丘脑皮层网络在原发全面性癫痫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多模态神经影像学可从结构、功能、血流及代谢等方面观察大脑异常,为研究原发全面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提供方法。本文对原发全面性癫痫的丘脑皮层网络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一种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的步行中断和严重的运动困难[1].FOG使得患者摔倒的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下降.前期研究采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对伴有FOG的PD患者的脑功能和结构的改变进行了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些影像学改变与FOG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多模态影像技术在PD患者FOG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消息     
中国解剖学会第二届功能神经影像学研讨会征文通知由中国解剖学会断层影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功能神经影像学研讨会,将以"功能神经影像学新技术和新理论"为主题,于2012年8月10—12日大连市召开。一、征文范围神经图像获取技术研究;多模态神经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脑映射、脑几何形态数学建模和脑连接组研究;正常脑功能,尤其高级脑功能的功能影像学、分子影像学和影像遗传学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功能影像学、分子影像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238-2239
多模态磁共振是将不同功能的磁共振技术融合到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检查的一种新兴颅脑成像技术。由于具有精确度高,图像分辨率高,检查侵入性低等优势,同时还可以提供颅脑组织解剖、脑部代谢、细胞功能等信息,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已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脑组织病变和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本文重点综述了多模态磁共振在诊断脑胶质瘤和对其进行分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亨廷顿病(HD)由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引起,明显损害患者认知、情绪及运动等,尤其是运动功能,可导致典型舞蹈样动作。目前影像学诊断HD仍存在一定困难。PET脑代谢显像、多巴胺系统显像、脑内受体显像及相关多模态显像技术等可提高HD检出率。本文对PET检测HD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失语症(post-stroke aphasia, PSA)是指因脑血管或言语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后天性语言功能障碍。针刺治疗PSA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多模态MRI飞速发展,此项技术具有无辐射、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等优点,已被众多学者应用于PSA中枢效应机制研究。本研究基于功能MRI、弥散张量成像、结构性MRI、磁共振波谱成像等多模态成像技术,从脑功能、脑结构及脑代谢等角度探讨了针刺对PSA患者中枢效应机制,旨在为针刺治疗PSA临床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方向,为研究针刺治疗PSA的潜在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 FOG)是一种可见于帕金森病中晚期患者的阵发性步态障碍,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针对其发病机制以及病程中脑结构功能变化至今尚无明确的阐述。近年来以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三维T1加权成像(3D T1-weighted imaging, 3D-T1WI)和功能MRI(functional MRI, fMRI)为主的多模态MRI技术广泛运用于神经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究,为探索FOG的深层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研究显示,视觉、运动和认知网络的改变与FOG的发生紧密相关。笔者旨在通过查阅分析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多模态MRI探索帕金森病FOG患者脑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研究进行综述,讨论当前FOG研究仍值得商榷之处,为今后通过多模态MRI更全面解释其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通过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探讨颈椎病慢性颈肩痛患者脑网络内功能连接改变。材料与方法搜集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3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无脊髓压迫)(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以及社会招募30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采集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并利用ICA方法提取出静息态脑网络,通过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脑区并与临床资料做相关分析。结果 CSM与HC组相比,双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增强,左侧扣带回中部、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小脑2区功能连接减低。CDH与HC组相比,右内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增强,左侧扣带回中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减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H组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值与视觉模拟评分存在负相关(r=-0.535,P=0.002);CSM组左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值与贝克焦虑问卷评分存在负相关(r=-0.448,P=0.048)。结论颈椎病慢性颈肩痛患者在默认网络、左侧额顶网络、感觉运动网络、视觉网络、小脑网络内存在功能连接的异常,多网络改变与疼痛感受、情绪感知、运动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体中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记忆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目前大多数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影像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特定脑区,缺乏对全脑网络模式的深入探讨。本文针对基于机器学习和脑网络的阿尔茨海默病多模态影像研究进行概述。首先,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以及机器学习技术在脑疾病影像研究中的局限性;其次,阐述了机器学习在脑网络预测中的通用流程,主要包括:特征提取、特征选择与特征降维、模型构建、模型评价;最后,依次介绍了机器学习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灰质结构脑网络、白质结构脑网络、静息态功能脑网络以及多模态融合脑网络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近年来研究成果的梳理,本文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以下三点展望: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具有可解释性的深度学习技术,建立纵向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CSM )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和(或)脊髓供血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占颈椎病的10% ~15%,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颈椎疾病之一.CSM 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呈慢性病程,病情反复或进行性加重,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多样,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主要特征,也有极少部分患者以突发偏瘫起病,易被误诊为脑梗死.本文报道了1例表现为脑梗死样跌倒发作,最终诊断为CSM 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SZ)为慢性精神疾病,常伴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MRI可用于观察SZ患者脑结构及功能异常,为识别精神障碍生物标记物提供重要支持。多项研究基于多模态MRI构建脑结构及功能网络,采用人脑连接组学分析方法,发现SZ脑复杂网络异常,如最短路径长度增大、聚类系数及网络效率下降、核心节点受损等,进一步支持SZ失连接假说。本文针对SZ脑结构及功能网络、多模态网络等最新研究进行综述,探讨SZ脑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及属性特异性的特点,讨论现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颈椎间盘退变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等。功能磁共振成像可准确评估颈椎间盘形态改变,反映慢性疼痛引起的大脑、脊髓结构与功能的细微变化,为神经病理学机制的研究及临床疗效的评估提供依据。作者主要综述多模态MRI(常规MRI、扩散张量成像、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磁共振波谱)在颈椎病慢性疼痛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抑郁(PSD)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非躯体障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脑PSD可降低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缩短患者寿命。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MRI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全脑MRI图像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脑的结构、功能及代谢变化等领域,有助于研究者从多角度探讨脑PSD的危险因素和相关机制。本文对MR技术在脑PS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somatoform pain disorder,SPD)作为精神医学科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已被逐步认识,但仍然难以明确其发生机制,因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且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导致该类患者辗转就诊于各大临床科室,而收效欠佳,病程迁延,造成较大的医疗资源、人力物力的消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脑影像学研究(neuroimaging)证明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的不同脑区之间存在着结构、功能、生化代谢等方面的异常,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就目前常用脑影像学技术对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相关脑区结构、功能及生化代谢方面的改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既往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言语性幻听症状存在特异的脑结构网络损害、脑功能网络紊乱、脑血流和脑神经代谢物紊乱,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对言语性幻听症状神经病理机制的理解。然而,言语性幻听症状相关的特异性脑影像学表征是否随时间或病程进展而演变?脑影像学表征(脑网络、脑血流)的发展轨迹呈何特征?治疗结局不同的患者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基线特异性脑影像学表征,哪些特异的基线脑影像学表征能够预测疗效结局,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这些问题尚需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揭示。因此,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从多角度纵向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言语性幻听症状的脑影像学指标演变轨迹及其与疗效结局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阐释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以椎间盘退变为基础,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导致脊髓压迫或该节段的脊髓血供障碍而引起脊髓功能障碍。该病病因、病理复杂,起病缓慢,脊髓受损后不可逆,治疗难度大、效果差,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展,该病发病率逐渐上升。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的理解以及检查仪器的更新进步,CSM 的手术治疗方法随之发展。本文着重综述 CSM 多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优缺点、并发症和预后。CSM 外科手术治疗目的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改善或保护神经系统功能;(2)预防或矫正脊柱畸形;(3)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为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反复的大脑机能紊乱所致。其发病机制繁杂,临床表现多样,因此加深对该病本质的认识,对患者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多模态磁共振技术不断进步,已经从形态结构水平成像发展到代谢、功能以至分子水平成像,在癫痫的定位、定侧诊断,术前及预后的脑功能评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多模态磁共振新技术在癫痫领域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精准化医疗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而反映生命过程不同侧面信息的多模态影像学技术是实现精准化医疗的必要条件。PET及MRI的出现推动了多模态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一体化TOF-PET/MR,可克服PET探测器与MRI强磁场相互干扰的技术难题、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扫描,对于从结构、功能、分子代谢等方面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TOF技术有助于提高PET图像质量,降低假阳性或假阴性。本文就一体化TOF-PET/MR的临床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