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真菌病可分为浅表性真菌病、皮肤真菌病与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其中最严重的真菌病为深部系统性真菌病。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3种致病真菌是烟曲霉、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近年由于多种原因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另外,抗真菌药物的广泛运用,真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现将从真菌的致病机理、抗真菌药的分类、抗真菌药的耐药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2.
沈思红  耿娓琴 《上海医药》2010,31(12):544-546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外部因素不良时,就有可能造成全身或局部感染。按国际标准,依据感染部位可分为浅表性真菌病、皮下真菌感染和深部系统性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真菌感染可分为3种:浅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Systemic Fungal Infection)〔1〕。最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的真菌感染是系统性真菌病〔2〕。系统性真菌病侵犯内脏器官和血液骨骼系统,其危害性极大,预后能力很差,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糖皮质激素与  相似文献   

4.
真菌感染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前者主要侵犯皮肤、指(趾)甲和口腔等部位,容易观察;后者侵犯皮肤深层组织和内脏器官,如肺、脑、消化道等器官,不易观察和确诊,有效控制深部真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真菌感染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不断增加,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抗真菌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有豫 《首都医药》2004,11(12):7-10
概说抗真菌药是能抑制真菌、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一类药物。致病性真菌很多,已由过去的几十种上升到现今的上百种,因此带来了对防治真菌病的重视和相关药物的发展。真菌感染的疾病人类的真菌感染可累及表皮、皮下和全身;一般可分为浅部感染(即局限在角质层、鳞状粘膜或角膜)和深部感染(皮下和全身)两大类。它们的治疗药物也有所不同,而有部分药物既可用于浅部感染,又可用于深部感染。浅部真菌感染包括皮肤真菌病眼皮肤、指(趾)甲、毛发的感染,如体癣、股癣、手足癣、花斑癣、甲真菌病演、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和真菌性角膜炎等。据统计浅部真菌病…  相似文献   

6.
深部真菌感染防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自贵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Z2):252-259
深部真菌病(deep mycosis)是由致病性真菌(pathogenic fungi)或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导致人体表层以下的皮肤、黏膜、肌肉和内脏真菌病,又称深部真菌感染(deep fungus infection)或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s infections,IFI).可局限于某一脏器、组织,也可播散全身.真菌也可引起变态反应(真菌过敏症)和毒性反应(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应用,慢性病、肿瘤、糖尿病、AIDS 等严重基础疾病及器官移植不断增多,深部真菌病显著增多.随着真菌感染临床与实验研究不断深入,深部真菌病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说到真菌病,大家可能会想到常见的皮肤真菌感染,如灰指甲、脚癣等。其实,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影响巨大,有时是致命性感染,而肺部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特比萘芬联合10%浓碘酊外用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12例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给予特比萘芬片250mg口服,每天1次,连服7d后,改为隔日服用1次,指甲真菌感染患者连用7周,趾甲真菌感染患者连用9周;同时加用10%浓碘酊外涂,每天2次,指(趾)甲真菌感染患者连用时间分别为8周和10周.对照组52例给予特比萘芬片250mg口服,每天1次,指甲真菌感染患者连服8周,趾甲真菌感染患者连服10周.结果 治疗组停药时、停药后6个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治疗组所需药品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特比萘芬联合10%浓碘酊外用治疗甲真菌病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节省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真菌感染是临床上的顽固疾病,尤其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真菌侵入内脏及深部组织可引起严重疾病。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爱滋病患者的日渐增多,真菌感染问题日渐突出。然而,迄今对内脏真菌病有效,即治疗多数致命性全身真菌病的抗生素只有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AmB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对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青霉菌等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50年代以来,已成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10.
浅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多年来,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效果与领域均有显著的拓展。目前的治疗焦点主要集中于系统感染方面(深部真菌病),特别是某些少见真菌的致命性感染逐年增加[1]。文献报道多为深部真菌感染的系统性药物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仅涉及单一病种的零散临床试验研究。通常浅部真菌感染(superficial mycoses)指限于皮肤最外层(表皮)、甲板、毛发和黏膜的真菌感染,其主要病原菌为皮肤癣菌、糠秕孢子菌、念珠菌等。此类疾病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据统计其发病率可占全部皮肤病的1/4左右[2],其中以手足癣和股癣发病率最高且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袁野 《中南药学》2013,(3):207-210
真菌是一大类具有典型细胞核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真菌感染在皮肤科较为常见,临床上感染真菌后可引起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感染主要为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毛癣菌,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头癣、足癣、指癣及体癣等;深部真菌感染是指由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菌等真菌侵犯内脏(如肺、脑、消化道等器官)、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以下和黏膜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扶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给予大扶康400 mg/次,1次/d;对照组30例,给予酮康唑200 mg/次,2次/d。结果大扶康和酮康唑治疗深部真菌病的有效率分别为84.6%、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对浅部真菌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7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扶康治疗COPD并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酮康唑属于抗真菌类药物,可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抑制真菌生长。临床用于治疗表皮和深部真菌病,但由于此类药物存在严重的肝损害等不良反应,现临床已很少用于内服[1]。为充分发挥该药的临床作用,同时避免其不良反应,我院研制了酮康唑霜剂局部外用治疗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等,经过长期观察,其质量稳定、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特比萘芬联合10%浓碘酊外用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2例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给予特比萘芬片250mg口服,每天1次,连服7d后,改为隔日服用1次,指甲真菌感染患者连用7周,趾甲真菌感染患者连用9周;同时加用10%浓碘酊外涂,每天2次,指(趾)甲真菌感染患者连用时间分别为8周和10周。对照组52例给予特比萘芬片250mg口服,每天1次,指甲真菌感染患者连服8周,趾甲真菌感染患者连服10周。结果治疗组停药时、停药后6个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治疗组所需药品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比萘芬联合10%浓碘酊外用治疗甲真菌病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节省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儿科临床中逐渐增加,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学治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免疫缺陷、新生儿和机械通气等都是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周海银等[1]对PICU机械通气患儿的痰培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真菌占第2位,真菌感染率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儿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中的发病率为2.9%~7.8%,总病死率为10.0%~70.0%,可见IFD是导致恶性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侵袭性真菌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造成疾病早期诊断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可以应用于IFD的早期诊断。本文将从诊断技术方面对侵袭性真菌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两性霉素B的新型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 前言真菌感染是临床上较顽固的一类疾病,常见的皮肤病如体股癣、手足癣等就是真菌感染体表造成的.一般情况下,真菌不侵入机体组织,但长期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由此而引起的条件致病的内脏真菌感染更趋严重,特别是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罹患艾滋病),真菌就能侵人体内组织引起严重疾病,尤其是新型隐球菌(Cryptoccus neoformans)和念珠菌(Candida)的感染,是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艾滋病患者的增多,使这一问题更加激化,人们急切需要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与治疗细菌病的抗生素比较,抗真菌的化学治疗药还非常缺乏.迄今对内脏真菌病有效的,即能全身投用的抗真菌抗生素只有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它由结节链霉菌产生,是唯一可作静脉滴注的多烯类抗生素,对念珠菌、隐球菌、毛霉、曲霉、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球孢子菌等有强烈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广谱抗菌素的应用,真菌性二重感染日益增多,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包括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或某些医疗手术都可导致真菌病的发生。全身性真菌感染(深部真菌病)现已成为严重的并几乎难以解决的治疗问题。两性霉素 B 是个高效的广谱抗真菌药物,但须静脉注射给药且副作用太大,尤其是对肾脏的毒性,故必须审慎使用。其它多烯类  相似文献   

18.
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7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病的首位,而由于一些免疫受损如结核、肺炎等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其临床重要性也日益明显。为了提高对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的认识,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79例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真菌病是多发病,较难治疗。真菌病可分为组织深层真菌病和浅表真菌病二类,浅表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约占真菌病患者90%以上。深部真菌病虽不如浅表真菌病多,但危害性大,常可导致死亡。特别是60年代以来,随着广谱抗菌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的普遍应用,加上心、肾等脏器移植手术的开展,以及严重损害机体免疫机  相似文献   

20.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种。前者由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毛癣菌等引起,后者由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等引起。自从第一个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问世以来,人类与真菌的斗争已持续了40多年。迄今,人们在预防和治疗浅表真菌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深部真菌病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腹膜透析、血透和移植工作的开展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出现,导致条件致病菌感染剧增,真菌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大幅度上升,仅美国1979~2000年,真菌性败血症就增加了207%。因此,寻求新型、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