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是危害人民的健康,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了摸清牧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点,1964年我们于内蒙伊克昭盟杭锦旗哈劳柴登公社(一公社)、伊克乌苏公社(二公社)为基点,进行了有关调查研究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地区一般情况杭锦旗位于内蒙伊克昭盟鄂尔多斯草原的西半部,东接达拉特旗,东胜县;南邻伊金霍洛旗、乌审旗、鄂托克旗;西、北隔黄河与阿拉善左旗、杭锦后旗、临河县、五元县、乌拉特前旗相望。此地气候干燥,多风沙。年平均最高温度33.6℃;最低  相似文献   

2.
据流行病学调查,内蒙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文贡乌拉公社一带,1973年—1975年胃癌死亡率中调为27.77/10万,是内蒙胃癌发病率偏高的地区。为了探讨内蒙牧区胃癌高发的可能致癌因素,我们于1981年11月采集了该地区发霉的奶酪和奶酒,并对其中存在的微量挥发性亚硝胺进行了初步的测定。一:亚硝胺的测定我们测定的奶制品是发霉的干奶酪和羊奶酒。称取发霉的干奶酪100克,捣碎成粉  相似文献   

3.
屯溪市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盆地,面积123平方公里,新安江上游经境内.东、西两个市区和8个郊区公社,近10万人口.市内主要是轻工业,郊区以水稻为主.77年,本市曾根据上级统一布置,对74、75、76年三年的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今年五、六月间,又对77、78、79年三年的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一次调查是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专题调查小组逐公社(市区)进行的,第二次则由公社(市区)分别自行调查,而后由市卫生局专人汇总统计.  相似文献   

4.
1978年7月对新源县十月公社进行了包虫病的调查。十月公社位于伊力河上游巩乃斯河、卡普河之间,两侧为阿乌拉山和拉拉提山。平均气温1月份为 - 8℃,7月份为20℃,年降雨量平均为480mm,周围有很多天然牧场,存在大量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十月公社有12个大队,分布在新源县周围7~20公里以内。人口14,000余人,纯牧业人员500余人,其余均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业。除公社机关附近6队汉族较多外其余各队80%以上为兄弟民族,其中哈族占70~80%。有80~90%的家庭5年内养过狗。一、调查方法:采用包虫囊液抗原作皮内试验(ID),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外科体  相似文献   

5.
1978年在我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简称西乌旗)几个纯牧业公社首次发现甲状腺肿病流行,患病率在16.4-27.9%,7-14岁中,中、小学生肿大率在48.3-67.2%.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及流行因素,我们于1979年对这一新病区的阿拉腾郭勒公社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哈拉勿苏公社,共有15个大队,16个自然屯,以公社为中心,东西南北各25华里、总人口5006人,以牧业为主的蒙古族公社。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逐家挨户进行走访,统一表格、登记造册,共调查792户,4805人,1~26岁(即82年—57年人口数)2952,其中男1449,女1503,在82年~57年之间共查请以前患过麻疹的1727人,其中包括27岁之后在此年代发病数,1~26岁患过麻疹1304,其中男639,女665,对幼儿患过麻疹记忆不清的高令者记忆不清的皆没列入统计之内。调查的25年的平均发病率1876/10万,详见下表: 我旗是66年开始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但该社72年前麻苗用否不详,既使接种  相似文献   

7.
自1967年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苗)广泛使用以来,我省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大规模的流行得到控制。但是在麻疹的防治上,由于计划免疫工作没有很好开展,易感者未能有效地接受麻苗接种,以致个别地区出现局灶性流行或散在发生。门源县北山公社接受1973年麻疹流行的深刻教训,从1974年起逐年对婴幼儿进行麻苗接种,迄今8年未发现一例麻疹患者。在1981年全省计划免疫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先进单位。为了考核该公社麻苗的接种效果,我们于1981年10月作了实地调查,对409名8个月~13岁儿童的麻疹接种史进行了核对,并以微量采血检测了麻疹抗体水平。现将调查果结报告如下。调查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北山公社居县城近郊,以农为主,有7个自然村、6个生产队、15051人。1981年建立予防接种卡片的7岁以下儿童共1221名。这次调查对象是按照自然村布局、人口比例以户为单元进行抽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是我区发病较多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为了摸清 HBsAg 在牧区蒙古族居民中的分布,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79年9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进行了有关牧区蒙古族居民 HBsAg 分布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以内蒙牧区蒙古族居民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对象做为资料来源。二、实验室检测方法 HBsAg 检测,用反向被动血凝法(R—pHA);HBsAg亚型检测,用琼脂双向扩散法(AGD)。结果与分析我们共调查了1298例牧区蒙古族居民,调查率为91.71%,HBsAg 阳性人数为174例,HBsAg 阳性率为13.41%。一、HBsAg 年令,性别分布根据牧区蒙古族居民生产、学习及生活居住特点,我们分成四组人群进行了调查分析(见表1):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28例住院新生儿病历分析,提出新生儿疾病以感染性疾病为主,纯母乳喂养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的重要手段。我省高寒缺氧,新生儿硬肿发病率高,强调新生儿保暖,在条件差的农村牧区,应给予母婴体肤接触保暖。  相似文献   

10.
1979年8月,作者(张仲篪)于东乌旗纯牧区进行蒙族儿童佝偻病的调查研究时遇到一例可疑有血红蛋白病的患儿,经采血带回包头检查,证实有异常血红蛋白。1980年11月再次取血,进行家族调查,并对其他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现将发现情况总结如下病例简介患儿阿××,女,5个月,蒙族,生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纯牧区。因近一个月多来精神不振、低热、面色苍白、消瘦,发稀疏、乒乓头、串珠肋及腹部扪及多数指头大肿块等,于1979年8月30日以何杰金氏病?淋巴肉瘤?住入东乌旗医  相似文献   

11.
<正> 1980—1982年,我们在湖南省南部山区结合恙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重点对该区郴县和宜章县的鼠类、恙螨和革螨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调查方法(一)鼠类调查在郴县和宜章县各选三个公社,每个公社选三个大队,每个大队选三个生产队作为调查  相似文献   

12.
1980年9月2日—27日,我们对古城公社古城大队第二生产队一起因宰食病牛引起人间炭疽病暴发流行进行了调查处理。现报告如下。古城大队二队位于黄河沿岸,系引黄灌区,地势低洼、潮湿。以农为主,粮食以稻麦为主要作物。全队320口人(纯回民),有耕牛11头,马、骡、驴13匹,绵羊、山  相似文献   

13.
病例摘要患儿郭小强,男,8个月,梁村公社后田庄人。两天前患儿因受凉开始发热,体温达39℃,继而出现单声或几声干咳,出气不利,吃奶差,小便少,无呕吐、腹泻、惊厥。曾在当地医疗站用土霉素、安乃近等治疗,不见效果,于1976年12月7日晚10点急诊入院(县医院)。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74年10月至1975年1月在四川省东部丘陵地带的江津地区永川县××公社中17个生产队30岁以上的男女社员进行了患病率和发病有关因素的调查,同时对与该公社相毗邻的地革委40岁以上的机关干部作了普查,以资对比。兹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调查对象:对该公社的三个大队中实足年龄30岁以上的男女社员进行普查,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内蒙包头包钢社区母乳喂养的现状。方法:对门诊辖区内2006—2007年出生的4月龄婴儿母乳喂养及2.5岁婴幼儿断乳情况调查统计。结果:调查显示,4月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49.3%。大多数婴儿断乳月龄为1岁左右。结论: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相对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断乳晚。  相似文献   

16.
汉川县分水公社同心大队,南临汉水大堤,北接刁汉湖水利工程,系平原地带,以棉产为主,共有509户,人口2,638人。本文报告了本大队中小学生6~15岁儿童气管炎的调查,目的在了解其患病情况、临床特点,并作了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开展了预防与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 凌结大队共11个生产队,286户,1584人,原属干旱地区,农作物以种玉米为主。1973年开始引水灌溉,将全大队80%旱地改为水田,改变了原来无按蚊孳生的环境,从一九七六年开始至一九七八年持续三年发生疟疾病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方法一、疟疾发病率调查采取逐家挨户回顾  相似文献   

18.
西红门是红星公社的一个大队。这个队共有1413户,分8个生产队,以生产蔬菜为主。几年来,由于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及广大社员的积极努力,在“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生产大跃进,卫生紧紧跟”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全大队2760亩麦田全部深翻1.5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公社有十五个大队,六万多人口。卫生院有医务人员二十五人,其中医生八人。他们除担负本公社防病治病任务外,还接收治疗附近五个公社的部分重病人。门诊量平均每天三百多人次,有病床五十八张,经常住满病人。工作人员还保持有三分之一下乡。卫生院的工作量大,人手少,技术力量比较差,矛盾不少。怎么办?几年来,院党支部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在医务人员中提倡一专多能、又红又专,组织大家钻研技术,使每个医务人员学好本专业,并掌握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9个月,以发热、腹泻近3个月,皮肤黄染4~5天为主诉于1988年9月9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始发热,波动在38~39℃之间,腹泻,排粘液糊状样便,3~4次/d,量少,未见脓血,近20天来进食蜂蜜后泻稀水样便,增至10余次/d,伴有呕吐2~3次,吐出胃内容物,量少。公社卫生院疑为“迁肠,营养不良Ⅱ°”,给了庆大霉素,氟哌酸,氯霉素,激素等以及输液、对症等处理,腹泻稍有好转,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