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帕瑞昔布钠是选择性COX-2 受体阻滞剂,是第一个可以静脉注射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也是目前临 床治疗疼痛的常用药物。目前人们对外科手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疤痕少,恢复快等优点 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如何解决腹腔镜手术后的疼痛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帕瑞昔布钠在腹腔镜 术后镇痛方面临床应用和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急性疼痛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学会)Ⅰ或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A组)、帕瑞昔布钠术后镇痛组(B组)和对照组(C组).A组于气管插管前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B组于手术结束时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  相似文献   

3.
王波  旷昕  田绍文 《海南医学》2014,(23):3496-3499
帕瑞昔布钠是一种新型的COX-2特异性的抑制剂,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上预防和治疗中重度疼痛。但近年来发现,帕瑞昔布钠除了具有镇痛作用外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非镇痛效应。帕瑞昔布钠具有减少脑缺血时神经元的损伤、保护/恶化缺血器官、抗肿瘤以及抗新生血管的形成作用等。这些非镇痛效应为临床上扩大帕瑞昔布钠的应用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对帕瑞昔布钠近年来的作用机制以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食管癌根治术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50例ASAⅡ~Ⅲ级限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帕瑞昔布钠组术前15 min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40 mg.两组术毕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均用0.02 mg/kg舒芬太尼.参数设定为背景剂量4.0 ml/h,指令剂量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术后4、8、12、24、48 h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镇痛期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4、8、12、24、48 h疼痛评分帕瑞昔布钠组VAS各时间段普遍低于对照组(P<0.05),PCA按压次数帕瑞昔布钠组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能有效减轻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可作为多模式镇痛的一种很好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的术后镇痛方式的选择及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进行H-UPPP手术的患者9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帕瑞昔布钠组(术后肌内注射帕瑞昔布钠镇痛)、曲马多组(术后肌内注射曲马多镇痛)和空白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措施),各31例。比较三组术后疼痛程度(VA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24、36、48、72 h,帕瑞昔布钠组和曲马多组VAS评分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帕瑞昔布钠组VAS评分均低于曲马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马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空白对照组、帕瑞昔布钠组(P0.05),空白对照组、帕瑞昔布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更适合应用于H-UPPP术,镇痛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患者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组(帕瑞昔布钠组)和B组(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1、4、8、24h的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术后1、4、8h时间点VAS评分低于B组(P<0.05),B组有3例因疼痛应用曲马朵,A组无一例应用曲马朵。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和比较氟比洛芬酯与帕瑞昔布钠用于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 相同,手术结束前15min,A组(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药物;F组(氟比洛芬酯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P组(帕瑞昔布钠组)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记录三组术后1h、2h、4h、8h、12h的VAS评分及观察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F组和P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1),P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与帕瑞昔布钠均可有效的减轻腹腔镜手术后的疼痛,且不良反应少,帕瑞昔布钠的镇痛效果优于氟比洛芬酯.  相似文献   

8.
帕瑞昔布钠在后路脊柱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在脊柱后路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麻下行后路脊柱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和安慰剂组,双盲对照观察.镇痛方法:手术结束所有患者给予背景镇痛液吗啡1.0 mg/mL,,单次给药剂量2 ml后,帕瑞昔布钠组(40例):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安慰剂组(40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术后24、48h予相同剂量重复给药.观察VAS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帕瑞昔布钠组术后6、12、24、48h四个时间点VAS评分明显小于安慰机组(P<0.05).两组满意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柱后路术后短期应用帕瑞昔布钠镇痛,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帕瑞昔布钠是高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的前体,可有效抑制COX-2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抑制痛觉过敏,提高痛阈。有研究表明,帕瑞昔布钠给药后迅速转化为伐地昔布而发挥作用,已被广泛用于术后镇痛[1-2],围术期应用帕瑞昔布钠可有效改善术后镇痛效果。目前在全麻患者术中应用帕瑞昔布钠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骨科手术术中应用帕瑞昔布钠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未见报道,本文拟通过此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应用于鼻内镜手术超前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鼻内镜手术患者63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和对照组。帕瑞昔布钠组在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 mL);而对照组在相应时间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10 mL。分别在麻醉苏醒拔除气管导管后0.5、2、6、24 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在0.5 h及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2 h和6 h时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瑞昔布钠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能缓解鼻内镜术后2~6 h疼痛程度,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帕瑞昔布钠单次静脉注射行超前镇痛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风湿性心脏病发生率的下降,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瓣膜病,并已成为主动脉瓣膜置换的首要原因。换瓣手术是目前CAVD临床上唯一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式,这也意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换瓣之前不断降低。因此,早期药物治疗预防或延缓其进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过去一直认为CAVD是一个被动的机械性磨损的过程,但近年来认为,CAVD是多因素作用下的主动进展过程。多项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CAVD涉及炎症和脂质代谢异常、钙磷代谢紊乱等。基于这些研究,研究人员开展了多项关于CAVD的药物治疗临床研究,其中他汀类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较多。本文就近年来有关CAVD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椎间盘退变(IDD)是引起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导致的下腰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针对IDD的治疗手段主要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而不是从其病理机制入手,尚缺乏有效的生物学治疗手段。微RNA(miRNA)是一种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RNA,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脂类代谢和细胞凋亡、分化及器官发育。研究表明,miRNA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呈高表达或低表达,参与IDD的多种病理过程,包括髓核细胞增生和凋亡、细胞外基质合成、炎症反应及软骨终板退变。本文总结了miRNA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谱及其在ID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对miRNA研究的深入,miRNA可能成为IDD生物学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妇科之首。化疗是目前治疗卵巢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耐药是影响卵巢癌病人生存率的主要原因。卵巢癌化疗耐药是多基因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近年来卵巢癌化疗耐药相关基因成为监测预后的指标。本文从细胞内药物积聚减少、药物外排增加、药物失活增强;药物作用的靶点异常;细胞凋亡调控的异常;对DNA损伤的耐受性增加或损伤后的修复功能增强;细胞微环境的改变这几方面对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肿瘤样本资源对肿瘤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影响巨大,尤其在精准医学时代肿瘤样本库的规范化建设变得更加重要。未来,肿瘤生物样本库的建立、运行和维护需要更为规范化的综合质量管理,以便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样本。目前,样本的采集管理以及相关临床病理数据的收集是我国样本库规范化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斑块是病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直接原因。因此,一种准确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在临床中有重要意义。随着影像学的发展,CT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冠状动脉血管镜、分子影像学已经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抗病毒治疗不仅将HIV感染从一个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以治疗的慢性疾病,同时减少了HIV在人群间的传播,近年来“治疗即是预防”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HIV暴露前预防(PrEP)能有效减少HIV在高危人群间的传播。临床试验显示PrEP是安全的,可以有效预防HIV感染。目前,欧美国家及WHO指南均推荐对男男性行为者、感染HIV高风险的异性性行为者、HIV单阳伴侣中的HIV阴性者以及静脉吸毒者等高危人群进行PrEP。推荐使用的药物和方法是每日口服替诺福韦和恩曲他滨合剂,部分人群也可使用替诺福韦。PrEP应结合其他预防措施如安全套使用、静脉吸毒的处理以及抗病毒治疗来进一步降低HIV感染的风险。目前,PrEP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伦理学、药物可及性、服药依从性以及使用率等问题,应该针对高危人群大力推行PrEP,让更多的人群受益减少HIV感染。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富集血浆(PRP)是血小板浓度高于体内正常浓度且富含各种生长因子的血浆制品,通过全血离心去除红细胞后获得。PRP通过释放丰富的细胞因子,促进肌腱细胞及肌腱干细胞增殖、分化及基质的合成分泌,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同时,通过抑制疼痛相关因子的表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目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PRP对于髌腱病、肱骨外上髁炎、足底筋膜炎等肌腱疾病有着较好的修复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其效果不确切,主要是由于PRP提取流程不一致、患者病程不同以及注射方案不同等所导致。因其安全,可作为肌腱病保守治疗的选择,尤其是在其他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相信通过更多严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规范其使用过程,PRP将在肌腱病的治疗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肌腱和韧带损伤是临床常见运动系统损伤之一。传统治疗手段因供体来源有限、机体免疫排斥等局限,尚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对那些竞技运动员。目前的组织工程学手段能够突破传统治疗的局限,促进肌腱和韧带损伤的修复再生。蚕丝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较好、力学强度跨度大和物理结构可调节等特性,可以作为肌腱和韧带的组织工程支架。以蚕丝支架为核心提供力学支持,复合胶原等其他生物成分能增加支架的三维空间,促进更多细胞黏附,并提升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体内研究逐步验证了蚕丝支架在发病率较高的肌腱和韧带(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跟腱、肩袖韧带)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潜能。生物力学良好,宿主自然整合的组织工程肌腱和韧带需要深入基础微观领域研究和延伸临床操作领域研究,促进产品走出实验室,开辟临床应用新航路,为肌腱和韧带损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蚕丝相关组织工程支架的历史演变及其用于肌腱和韧带损伤修复的效果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糖皮质激素受体(GR)是核受体家族中的一员,结合配体后的受体会从细胞质中转位进入细胞核,通过对相关基因转录信号的调控发挥生物学作用。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产生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几乎都是通过GR信号通路实现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GR信号通路与膀胱癌的增殖、侵袭性和预后密切相关,而新一代GR选择性激动剂在提升糖皮质激素抗肿瘤作用的基础上,大大减少了不良反应,有望成为膀胱癌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肾细胞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仅部分早期肾细胞癌患者可通过手术而治愈。如何在外科术后对患者进行更精准的抗肿瘤治疗是未来肾细胞癌治疗探索的方向。肾细胞癌中大部分转移性肾细胞癌为肾透明细胞癌, 因此针对肾透明细胞癌最具有开发靶向药物的价值。目前靶点基因分子改变明确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仍只有肾透明细胞癌特异性的VHL相关通路的关键蛋白。VHL的失活引起诸多基因的改变。临床现有的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的靶向治疗大多数针对信号通路靶点, 其他如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和干细胞则是针对新抗癌机制。尚无确切的能使大多数肾细胞癌患者受益且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案。本文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 对肾透明细胞癌的分子特征、VHL突变通路以及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的靶向药物治疗现状和展望进行重点阐述, 旨在寻找精确的肾细胞癌治疗靶点, 指导临床肾细胞癌的精准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