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医学小词典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与副反应(side reaction)、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的红斑性狼疮等。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及特异质反应。副反应(side reaction):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  相似文献   

2.
奎硫平(舒思)是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已有报道对各类精神障碍阳性症状均有显著疗效,毒副反应少,但都有潜在的副反应。通过对465例接受奎硫平治疗病人的观察,对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提出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华蟾素的不良反应(附20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华蟾素治疗各型病毒性乙型肝炎时的副作用。方法 对使用华蟾素后出现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该茏的不良反应率高达43.28%,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局部静脉反应、皮肤反应等。结论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为超敏反应,或药物中某些成份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使用当中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机体有害的反应,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变态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继发性反应以及引起后代畸形等作用,但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药品不合理应用的现象,致使药品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张秀  李立 《中外医疗》2010,29(29):116-116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的原因,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006年至2009年我院2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以静脉炎为主(48%),其次是胃肠道反应(3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2%),皮肤表现(4%)、心血管系统反应(4%)。静脉滴注给药不良反应高于口服给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分别是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结论在临床用药时,应密切观察用药过程患者的反应,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刘自贵  裘雁秋 《四川医学》1997,18(3):148-149
几种常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附119例临床分析)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10041)刘自贵裘雁秋谭明珍杨尧周凤抗菌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具有良好效果,但因个体差异,在正常剂量时可以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尽量避免副...  相似文献   

7.
吕巧英  赵青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X):122-123
药物的不良反应(ADR)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输液室主要观察和应对的是药物的副作用、变态反应,而毒性反应因可预见则应避免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现代药物治疗学不仅要求药物治愈疾病,并且要求防止发生可能或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即用药要安全、有效、合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这类有害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松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8):1257-1259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ADR)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其中1/4是抗生素所致,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本身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有害或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刘晓清 《北京医学》2014,(6):424-425
2010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的治疗关键是抗病毒治疗。临床上由于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和停药后病毒反弹的风险,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以达到持久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而长期用药则会带来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实现CHB患者的治疗目标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管理,包括疗效、耐药风险、患者依从性、安全性等,其中安全性是核苷(酸)类似物长期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核苷(酸)类似物一般具有良好耐受性,但长期安全性仍有待证实。治疗中的安全性问题与患者群体特征及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关注高风险CHB患者长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肾毒性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对核苷(酸)类似物引起的范可尼综合征进行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分为ABC三种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任何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统计临床上引起不良反应处方虽不可完全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但可以总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对重点药物加以监测,将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降到最小限度,做到有的放失地合理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附30例分析)李毅明,崔爱东(附属医院中医科)(附属医院肾内科)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要药物,但长期应用可引起很多不良反应,有的甚至效果不佳,易反跳等,近1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  相似文献   

13.
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性反应、继发性反应等。药能治病,也能致病。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越来越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陈云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5):476-476
停药,意味着疾病的治愈,或药物对疾病已不产生治疗效果(包括药物具有双重性和耐受性)或药物对机体产生较重的不良反应。由于药物具有双重性,且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上的特点,机体对药物的处置需要一定的时间;停药后的药理效应(如疗效和不良反应)依然存在,如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等;  相似文献   

15.
刘莉  胡金蓉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1,24(3):261-261,263
目的 解除受术者恐惧心理,减轻术中疼痛及人工流产术中的综合反应。方法 分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前静脉注射氯胺酮、阿托品、胃复安,观察药物有效时间、镇痛效果、出血量、术后不良反应。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结果 观察组孕妇术中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有效率100%。出血量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2.8%,无人工流产综合症发生。结论 本方法安全、简便,能有效减轻孕妇人工流产时的痛苦,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药物遗传学与药源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有益作用和不良反应因人而异。人类基因组的变异(多态性和突变)普遍存在,并调节着疾病以及其对药物的反应。认识了这一点,是理解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机制及其变异的一个重要的新概念。编码药物处置(drug disposition)分子的基因、编码药物作用靶分子的基因、或调节药物赖以发挥作用的复杂生物系统总活性的基因发生改变,均可以引起变异性。人类对治疗猝死药物的反应各不相同,动态理解这种变异不仅对治疗猝死的幸存者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形成一个框架以便在基因水平更进一步理解药物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药物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闭。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19.
何志敏 《河北医学》1996,2(1):74-75
儿科不宜及慎用药物(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药学室何志敏药物在防治或诊断疾病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与防治目的无关的,而又不利于患者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频率有所不同。另外,年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国内临床经验有限。本文探讨索拉非尼疗效评估的特点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特征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索拉非尼治疗3例mRCC的临床资料,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采用实体瘤治疗反应评价标准评估3例疗效均为病情稳定,肺转移灶的缩小或数目减少较原发灶和其他转移灶显著;药物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HFSR)、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和高血压等。结论 索拉非尼的疗效不宜以传统的肿瘤缓解标准来衡量,熟悉不良反应的特征及处理方法对持续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