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估Moria M2型90μm显微角膜刀头制作角膜瓣的可预测性与安全性。方法:对接受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96例(192眼),采用Moria M2型90μm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术前及术中用A超角膜测厚仪进行角膜厚度测量,计算角膜瓣厚度。同时测量角膜瓣直径及角膜瓣蒂宽度,并观察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是先右眼制瓣,然后左眼制瓣。结果:所有眼平均角膜瓣厚度(114.1±18.3)μm,其中右眼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23.1±13.3)μm,左眼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07.1±18.3)μm,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右眼平均角膜瓣直径(9.0±0.2)mm,蒂宽(4.8±0.3)mm,左眼平均角膜瓣直径(9.1±0.1)mm,蒂宽(4.8±0.3)mm。没有发生游离瓣、破瓣、纽扣瓣、偏心瓣等严重的角膜瓣相关并发症。所有角膜瓣对合良好。结论:Moria M2型90μm显微角膜刀头制作的实际角膜瓣厚度小于预测值,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可预测偏差,无严重的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远视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远视临床效果。方法32例(46眼)因远视屈光不正而接受了LASIK手术。结果术后6月视力0.12~1.2,平均0.64±0.32。与术前视力0.31±0.17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术前矫正视力0.57±0.29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2>0.05)。患者自我满意。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43眼(占93.48%),不变3眼;术后视力较术前矫正视力提高26眼(56.52%),不变15眼(32.61%),下降5眼(10.87%)。未发现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远视效果肯定,术后视力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机械刀辅助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病人11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S-LASIK的54例病人(54只眼)和行SBK术的58例病人(58只眼),其中每例病人随机数字表法选择1只眼。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利用眼前节全景仪(Pentacam HR)测量病人角膜前表面的高阶像差(主要包括总的高阶像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及球差),高阶像差的描述采用Zernike多项式表示。结果 FS-LASIK组和SBK组术前病人在年龄、等效球镜度数(SE)、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LASIK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总的高阶像差和球差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水平及垂直彗差较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8和0.325)。SBK组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总的高阶像差、球差(P<0.001)及垂直彗差(P=0.00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彗差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FS-LASIK组和SBK组在术后3个月时的总的高阶像差、水平慧差及球差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87、0.373和0.063),然而两组之间的垂直彗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LASIK:(-0.03±0.48) μm,SBK:(-0.21±0.42) μm;P=0.030]。结论 FS-LASIK术组与SBK术组在角膜前表面的总高阶像差、水平慧差和球差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FS-LASIK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垂直彗差显著低于SBK组,可能表明在对称性、偏中心、倾斜等方面,飞秒激光制瓣优于机械板层角膜刀制瓣。  相似文献   

4.
卢恒松  马群  黄旭 《江西医药》2011,46(8):748-750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和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飞秒激光和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术近视患者151例(298只眼)的术后效果;其中飞秒激光LASIK近视矫正患者85例(169只眼),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近视矫正患者66例(129只眼)。所有近视患者术前近视度数在-3.0D到-10.0D之间,散光在-0.50D到-3.5D之间。分别对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飞秒激光组术前平均近视度数为-6.15±1.68D,机械板层刀组术前平均近视度数为-6.10±1.38D(P=0.5)。术后1周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1±0.16,机械板层刀组为1.06±0.19(P〉0.05);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1±0.17,机械板层刀组为1.07±0.19(P〈0.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0±0.17,其中裸眼视力〉1.0占92.3%(P〈0.05),机械板层刀组为1.05±0.18,其中裸眼视力〉1.0占88.2%。结论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术在矫正中高度近视时1个月内能得到与飞秒激光LASIK术同样的视力效果,1个月后飞秒激光LASIK效果优于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  相似文献   

5.
籍雪颖  孙宏亮  李传武 《安徽医药》2020,24(6):1180-1183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软核白内障病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 Emery?Little白内障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回顾性纳入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3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晶状体核硬度为 Ⅰ?Ⅱ级核的病人,完整完成随访者 20例共 20只眼,按术式分为飞秒组和常规组,均为 10例 10眼,分别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前和术后 1d、1周、 1个月和 3个月分别评价视力、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飞秒组的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常规组:(15.89±2.75)%,飞秒组:(12.80±1.79)%]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常规组:(18.94±2.43)s,飞秒组:(12.02±0.92)s]均比常规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P<0.001)。两组病人在术后 3月的视力恢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23)。两组病人术后早期[术后 1d:(579.61±8.19)μm、术后 1周:(565.28±7.72)μm]中央角膜厚度均低于同随访点的常规组[术后 1d:(592.41±7.83)μm、术后 1周:(577.74±15.06)μm](P<0.05)。术后 1月[飞秒组:(555.05±10.68)μm、常规组:(561.75±5.65)μm]、 3月[飞秒组:(549.25±7.37)μm、常规组:(553.02±4.93)μm],两组病人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早期飞秒组[术后 1d:(2 533.40±178.47)mm2、术后 1周:(2 548.00±152.78)mm2、术后 1月:(2 522.10±128.88)mm2]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高于同时期的常规组[术后 1d:(2 359.10±110.71)mm2、术后 1周:(2 403.50±114.00)mm2、术后 1月:(2 389.30±104.69)mm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4,P=0.028,P=0.021)。术后 3月飞秒组( 2 573.00±193.81)mm2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同时期的常规组( 2 443.30±182.64)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41)。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的软核白内障手术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具有一致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成人屈光性弱视治疗后的视力变化情况。方法对22例(38只眼),年龄大于18周岁、度数稳定2年以上的屈光不正伴弱视的患者进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治疗,并对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最佳视力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屈光性弱视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9只眼术后视力达到1.0及以上。结论飞秒激光+LASIK治疗屈光不正伴弱视患者,术后视力可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刘永琰  周琼  张莉花 《江西医药》2006,41(11):840-84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曲率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在我院准分子近视矫治中心已行LASIK术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238例467眼近视患者,按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数不同分为低度(<-3.0D)、中度(-3.25D-6.0D)、高度(-6.25D-10.0D),超高度(>-12.0D)四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TMS-4角膜地形图检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前平均SimK值分别为(44.15±1.56),(43.78±1.45),(43.89±1.37),(44.46±1.64),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术后与术前的SimK差值分别为(2.43±0.36),(3.65±0.42),(5.73±0.56),(7.89±1.23),有统计学意义。亦即术前预矫等效球镜屈光度数越高,则术前、后角膜曲率差值越大,术后3个月与1个月的SimK差值分别为(0.29±0.63),(0.6±80.55),(0.73±0.42),(1.57±0.95),而术后6个月与3个月的SimK差值分别为(0.12±0.36),(0.31±0.45),(0.36±0.48),(0.78±0.64),即术后角膜曲率的增加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数的高低相关。随访的病例中有13例患者出现视力的下降、角膜曲率增加、屈光度回退,在进行散瞳松弛睫状肌、降眼压、护眼袋的治疗后,曲率的增加得到控制,视力得以稳定。结论LASIK术矫正近视直接改变了角膜的曲率,其变化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数的高低相关,术后角膜曲率的增高与屈光回退一致,因此可采取干预手段阻止曲率的增长以减少屈光回退量。  相似文献   

8.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 RK)是一种疗效肯定的矫正近视手术。其最大缺点是安全性、预测性差 ,术后矫正不足 ,发生率约为 2 0 % [1 ]。我科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 PR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 14例 2 8眼 ,现报告如下。1 对象1996年 4月至 1998年 1月 ,我科采用 PRK治疗 RK术后残留近视 14例 2 8只眼 ,其中男性 9例 18只眼 ,女性 5例 10只眼 ;年龄 19~ 3 0岁 ,平均 2 3 .4岁。 RK术后 1~ 5年 ,平均3 .4年 ;裸眼视力 0 .0 5~ 0 .2 ,平均 0 .10 3 ,戴镜视力 0 .6~ 1.5 ,平均 1.0 1;残留屈光度 >- 6.0 DS14眼 ,≤ - 6.0 D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策略。方法对1008例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患者行严谨高效的手术配合,针对术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10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006例,占99.8%;术后一月屈光状态:残余的球镜、柱镜度数均在±0.5D以内;术后一周对患者进行术中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到99.65%,比以前上升5个百分点。结论术中医护人员默契娴熟的配合及全面细致的人性化护理,是促进患者积极地面对手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选择和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方法46例(52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均经UBM检查,选择做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治疗,术前、术后对比观察房角、前房深度、眼压等,判断疗效。结果术前眼压平均(51.69±9.68)mmHg,术后1周平均眼压(14.70±5.12)mmHg(P<0.05),随访后平均眼压(13.02±3.47)mmHg(P<0.05)。房角术后全部开放46眼;术前中央前房深度(ACD)平均(1.34±0.36)mm,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平均(3.47±0.24)mm(P<0.05)。房角开放度数(AA)术前(19.23±5.05)度,术后(33.01±5.84)度(P<0.05)。房角开放距离(AOD500)术前(231±105)μm,术后(506±113)μm(P<0.05)。结论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中,应用UBM进行病例选择及评价疗效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矫正近视对角膜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在笔者医院屈光门诊分别实施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患者各200例;接受SMILE手术者为观察组(A组);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为对照组(B组);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高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药科学》2017,(8):244-246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8~10月在我院接受LASIK手术的70例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机械组(25例)和飞秒组(45例),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裸眼视力及工作疲劳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改善,而飞秒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第1天视力恢复到(1.02±0.11)°,显著高于机械组(0.78±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飞秒组患者在术后1周开始视力稳定,而机械组在术后1个月开始视力稳定,提示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后达到稳定疗效的时间较机械组更短。在术后1和3个月,飞秒组的工作疲劳评分均显著低于机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制瓣方式的LASIK术均能显著提高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较传统LASIK术后更明显降低工作疲劳,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应用波长 193nm的ArE准分子激光对 12 2例 (2 4 2眼 )屈光度在 - 1 0 0D~ - 18 0 0D的近视及近视散光行LASIK治疗。结果 :对 2 4 2眼随访 6~ 2 4月 ,94 %术后裸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好矫正视力 ,90 3%的术后屈光度在± 1 0D之间 ,欠矫 19眼 ,欠矫率 7 8% ,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LASIK手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优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 ,是一种更加准确有效和安全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屈光回退及欠矫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4年5月~2009年8月在我院行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和欠矫的32例(46眼),在条件允许及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原角膜瓣下再次行激光切削,随访1年,观察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46眼)术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应用于临床准分子手术中的特点及优越性。方法对筛查的58例高曲率近视患者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加常规LASIk准分子激光治疗,术后常规点眼及复查。结果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者55例(110眼),占94.83%;3例(6眼)〈1.0者,占5.17%。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在准分子术中的应用明显地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特别给高曲率等角膜变异大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YO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对16例(32眼)RK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行再次PRK治疗,并连续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表明术后6个月球镜屈光度-0.42±0.62D.柱镜屈光度-0.57±0.52D,裸眼视力≥1.024眼(75%),最佳矫正视力下降l行以上3眼(9.4%),实际球镜矫正度与预期矫正度相差1.0D以内31眼(96.9%),柱镜相差1.0D以内26眼(81.25%)。结论:PRK治疗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强,特别在矫正残余散光方面,其结果令人满意。在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以上较常规PRK治疗组有所增加,提示安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收治21例高度近视患者(38眼),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泪膜破裂时间等,采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治疗,术后观察术眼裸眼视力,屈光状态,干眼和并发症等.结果 术后1d≥0.8 27眼(71.05%),术后1周≥0.8 32眼(84.21%),术后1个月≥0.8 36眼(94.73%),术后3个月≥0.8 37眼(97.37%).术后1个月等效屈光数(+0.75~-0.75D)31眼(81.58%);术后3月等效屈光数(+0.75~-0.75D)33眼(86.84%).术后1个月干眼8眼(21.05%),术后3个月干眼1眼(2.63%).干眼症状1例(2.63%),球结膜下出血2例(5.26%),经随访用药,均缓解,未影响视力,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LASIK术中应用飞秒激光制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行LASIK术治疗的患者资料,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以及波前像差,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269例患者治疗后的裸眼平均视力及屈光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中应用飞秒激光制瓣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降眼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青光眼患者30例37眼进行SLT。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5±13)岁。有晶体眼20眼,假晶体眼17眼。病种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8眼,正常眼压青光眼6眼,囊膜性青光眼3眼,随访病程均超过3个月,平均8.6个月。Nd:YAG激光斑打击在下方180°范围的小梁网,激光点数约70~90点。结果平均眼压术前为(21±5)mm Hg,术后3个月为(16±5)mm Hg,术后6个月为(15±4)mm Hg。眼压下降率在20%以上的有20眼(54%),20%以下的17眼(46%)。无明显效果的6眼(16%)再次追加SLT,3眼(8%)行小梁切除术。SLT治疗前应用2种以下滴眼液点眼的病例比3种以上的病例可获得更好的疗效(P<0.05)。结论 SLT治疗青光眼安全且有降眼压的效果。眼压较高的青光眼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可先考虑SLT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眼前节的形态学差异。方法选择36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采用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测量患者双眼角膜的Q值、角膜中央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及kappa角、并对患者进行检影验光,按屈光度数将双眼分别列入高度数组和低度数组,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36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高度数眼组和低度数眼组的屈光度以等效球镜计分别为(-5.72±1.86)DS、(-3.10±2.12)DS;Q值分别为(-0.258±0.138)、(-0.256±0.149);CCT分别为(528.33±78.86)、(547.58±4.45);ACD分别为(3.71±0.21)、(3.45±1.25);kappa角分别为(4.05±1.47)、(4.88±1.18)。统计结果显示Q值、CCT、ACD在双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kappa角在双眼间则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眼前节形态无明显差异,但双眼间的kappa角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