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3):283-285
正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orrected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CTGA)是一种罕见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4%~1%[1-2]。有研究表明,80%~95%的CTGA患者内脏正位,5%~20%存在内脏反位[3]。本例患者CTGA合并内脏反位,同时存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并发生脑梗死。对于这一特殊类型的患者,临床该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2.
<正>1各种室上性心动过速(SVT)1.1房性心律失常1.1.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AT)局灶性AT是指由独立的心房起源点发出的节律规整且>100次/分,并以离心的方式在心房组织中传导。心室率取决于房室结的传导功能。(1)急诊治疗(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推荐予以同步直流电转复(ⅠB)。(2)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建议腺苷(6~18mg)静脉推注(简称静推)(ⅡaB);如无腺苷且无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时可考虑静脉用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或美托洛尔)(ⅡaC);  相似文献   

3.
1994年以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对8例确诊为心房内血栓的患者试行了经静脉应用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以减少心源性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心房内血栓(特别是巨大血栓)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8例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24~52岁,均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证实为心房内血栓形成,其中3例为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4.
<正>静脉导管(ductus venosus,DV)是胎儿期特有的一个血管,生后此血管闭锁成为静脉韧带。由于静脉导管存在不仅满足胎儿生理状态下生长发育的血流动力学要求,也为胎儿病理状态时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进行有效的调节。因此有必要对静脉导管的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作用进行综述。一、静脉导管解剖结构在人类胎儿期,位于静脉导管连接脐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与脐静脉连接处狭窄,与下腔静脉连接处略宽呈细长喇  相似文献   

5.
风湿性心脏病(下称风心病)患者多存在二尖瓣狭窄,因心房收缩期排血受阻致心房逐渐扩大,血液潴留。二尖瓣轻度狭窄时左心房代偿性扩大,以增强收缩力;但发展至重度狭窄,以上代偿不足以克服瓣口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左心房进一步扩大,心房壁变薄,收缩力反而下降,左心房压逐步增高,进入失代偿状态。肺静脉血流可反映左心房血流动力学变化,肺静脉血流频谱测定从理论上能够反映上述病理变化过程。1997年3月以来,我们测定了45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观察组)肺静脉血流频谱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心动过速时合并孤立性左旋心、先天性下腔静脉肝段缺如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右侧显性旁路经下腔静脉腹腔段奇静脉(azygosvena)途径消融成功。患者女性,4 3岁,反复心动过速发作5年。查体: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脏位于左上腹部,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B型预激综合征,食管调搏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X线胸片正常,B型超声检查心脏未见异常,肝脏和脾脏反位。手术经过:常规穿刺右颈内静脉和右股静脉,自颈内静脉插入冠状窦电极顺利,经股静脉导入标测电极至右心室和肺动脉困难,但可进入上腔静脉;侧位显示心导管在心房的后方上行,并不在心房…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婴幼儿,行外科矫治术,关胸后拔除20G单腔左房测压静脉管(长20 cm)发现头端断裂,行X线可见测压管随血流进入右下肺动脉分支远段(长约4 cm),拟行内科介入取出,经颈内静脉途径,送入鹅颈抓捕器,无法套取目标导管,经球囊锚定法,改变导管位置,目标导管到位右肺动脉开口,更换抓捕器过程中导管随血流到上肺动脉近段,成功抓捕出断裂导管。  相似文献   

8.
���Դ�����ֱ�Ѫ˨������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大静脉与直窦(staight sinus)是脑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引流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流,有报道该部位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占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15%[1]。由于其解剖和生理方面的特殊性,该部位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较之其他部位病变有着不同的特征,本文就此作一介绍。1 大脑大静脉与直窦的解剖结构大脑大静脉又称Galen静脉,是连接和汇入直窦的最大脑静脉。汇入该血管的主要有以下几支静脉:(1)大脑前静脉(anterior cerebral veins):该静脉主要引流眶叶、额叶内侧以及胼胝体嘴侧的血液,然后汇入基底静脉,最终汇入直窦。(2)大脑中静脉(…  相似文献   

9.
完全性肺静脉畸形连接是指所有肺静脉均畸形地与右心房,或与引流入右心房的静脉相连,而不与左心房相连.这类病人必有心房间隔缺损(25%)或未闭卵圆孔(75%).一、发病情况在临床上,完全性肺静脉畸形连接在先天性心脏病中,  相似文献   

10.
大的主肺侧支动脉 ( Major Aort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y,MAPCA)常常发生在法乐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假性动脉干、肺动脉瓣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 VSD)或 型永存动脉干等先天性心脏病中。由于此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右心室与肺动脉及其分支之间无任何直接连接 ,肺血流完全来源于经由动脉导管( PDA)和 /或 MAPCA的体循环血流[1] 。由于 MAP-CA和纵隔内中央肺动脉 ( CPA)形态上变异很大 ,常影响手术方法和结果。本文就近年国外对 MAPCA进行单源化 ( unifocalization)的手术进展进行综述。1  MAPCA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特征主…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准确掌握其解剖形态及血流动力学资料,对手术选择及评估预后至关重要.磁共振心血管成像可综合评估心血管解剖结构和功能,该文主要介绍磁共振心血管成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肝外门体分流即Abernethy畸形,是一种罕见的由于门静脉系统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液通过先天性分流侧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1]。Abernethy畸形由Abernethy[2]首次报道,可从解剖上分为2种类型:Ⅰ型的主要特征是门静脉血液全部经异常分支流入下腔静脉系统,Ⅱ型是肝脏有部分门静脉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3.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常见的栓子是血栓,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其余为少见的新生物细胞、脂肪滴、气泡、静脉输入的药物颗粒甚至导管头端引起的肺血管阻断.多见于50岁以上,男多于女,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易形成系统血栓及骨折、心肌梗死、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大手术后、肺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胎儿心动超声(DTI)检查分析先天性膈疝(CDH)胎儿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DTI技术记录21例先天性膈疝胎儿和189名正常胎儿心室心肌的最大运动速度,然后用脉冲多普勒技术记录心室流入道的血流速度峰值。计算舒张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E)和最大心肌运动速度(Ea)之比(E/Ea)。结果经过孕周配比后,在舒张早期,与正常胎儿相比,CDH胎儿舒张早期Ea值明显降低,而心房的E值与心室心肌的Ea值之比(E/Ea)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CDH胎儿的心室舒张功能经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分析所示无明显改变;E/Ea可作为一个定量评价胎儿心室充盈压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自母体经胎盘及脐静脉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近年来随着成人梅毒发病率的不断增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也不断增加.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3例早期先天性梅毒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8) 心房颤动的电重构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2002,17(3):166-168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最近的研究认为产生AF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起源于心房内及心房周围某些解剖结构如肺静脉等的局灶激动(Focal activation);二是心房内多发性子波折返(Multiple-wavelet reentry)[1].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认为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心房的解剖重构及电重构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研究认为血管紧张素在心房颤动时的心房解剖及电重构方面均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既能导致心房压的升高,也可增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而引起异位起搏,诱发缺血再灌注损伤,甚至引起室性心律失常〔1〕,临床使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系统,而降低心房内压力,并抑制心房的解剖  相似文献   

18.
限制型心肌病是心肌病的一种类型。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体静脉淤血,血流动力学则显示心室充盈压增高,心室压力曲线呈"舒张期下陷和高原波型(即平方根征)",虽然心房常扩大,但心室腔一般不增大。  相似文献   

19.
心房异构(artial isomerism)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根据双心耳的形态结构可分为左异构和右异构.我院曾收治1例心房右异构患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钟群  张雪林 《肝脏》2007,12(5):414-416
肝硬化在我国是一个常见疾病,诊断依据病史、体检、化验、影像学的综合分析,传统的CT扫描技术以反映解剖形态为主,而多层螺旋CT(MSCT)的出现使得形态学描述发展到极其完美的阶段,并且借助于CT灌注成像(CTPI)通过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来评价肝硬化时肝脏的功能状态,是CT诊断的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