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Zheng H  Pan B  Jing HQ  Yang JC  Zhao GF  Li HW  Xu JG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8):673-677
目的 研究我国分离的大肠杆菌O157:H7菌株的志贺毒素型别的变化。方法使用针对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引物对进行PCR检测、细菌染色体DNA的PstⅠ酶切后的Southern印迹实验和PCR产物的HaeⅢ、RasⅠ酶切分析,以及:PCR产物克隆后的序列分析方法以及致病性大质粒的PstⅠ酶切分析。结果1999年分离自徐州市的人的5株菌均携带slt1、slt2,而2000年从江苏省徐州市患者分离的10株和蜣螂标本分离的4株共计14株大肠杆菌O157:H7菌株仅携带slt2vha毒素基因,其致病性质粒的限制性酶切图谱与1999年的菌株相比也发生了改变。结论鉴于江苏省徐州市1999年的分离的5菌株全部携带slt1和slt2基因,结果提示该地的优势菌型发生了改变,可能当地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关。针对slt2变异基因而设计的引物及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于研究O157:H7菌株的志贺毒素型别的变化能够满足特异性及灵敏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深圳市甲型副伤寒PulseNet数据库,用于甲型副伤寒的实时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深圳市2002-2007年散发和爆发的243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染色体DNA进行酶切电泳,用BioNumerics软件对PFGE分型图谱电子化数据分析,建立分子分型数据库。结果深圳市甲型副伤寒菌株各年间差异较小,用Xba酶切仅呈现6种PFGE图谱。同一起甲副暴发的临床分离株具有相同的PFGE图谱。各区和各年代的分离株都存在有相同的PFGE带型。结论深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变异较小,呈长期流行趋势,甲型副伤寒PulseNet数据库的初步建立,对直观地分析各起疫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疫情的控制和传染来源的追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分布和传播情况。方法对59份样品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用限制性内切酶Spe I酶切17株椰酵假单胞菌染色体DNA以进行脉冲电泳(PFGE)分析。结果采集样品59份,分离鉴定出椰酵假单胞菌14株,检出率为23.73%,17株菌的PFGE图谱的相似性系数在53.6%~100%之间,经聚类分析得到14个PFGE型别。结论云南省部分地区椰酵假单胞菌污染严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应进一步从食品源头加强卫生监测;PFGE带型呈多样性,对今后云南省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食物中毒的诊断和溯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环状芽孢杆菌B.circulans NRRL-B 3312是丁酰苷菌素的产生菌。用鸟枪法克隆其抗生素生物合成关键酶——α-羟基-γ-氨丁酰酰化酶基因。用EcoR Ⅰ分别酶切其染色体DNA和pUB110质粒,经T4-DNA连接酶连接,转化至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168的感受态细胞,以卡那霉素抗性标记挑选转化子。其中,No.2和No.11重组质粒对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的抗性较pUB110有所提高.构建了这两种重组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子杂交实验确证,两个重组质粒DNA中均有B.circulans NRRL-B 3312的同源DNA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菌株的相似性,为追踪传染来源、查找传播途径提供线索。方法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分型。结果根据细菌染色体DNA的SpeI酶切图谱,将贵阳地区14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成10个PFGE带型,1型32株占21.9%,2型73株占50.0%,3型13株占8.9%,4型7株占4.8%,5型14株占9.6%,6型、7型、8型和9型各1株,各占0.7%,10型3株占2.7%,各型之间的相似性在98.1%~72.0%。暴发株24株被分为5个PFGE带型,1型占54.2%,带菌者1株为1型。各年菌株的PFGE带型不尽相同,1型和2型为常年流行带型。高流行区县的甲型副伤寒菌株被分为9个PFGE带型。结论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复杂以2型和1型为优势流行带型,提示存在同一克隆群的菌株广泛传播。该研究进一步证实PFGE是一种发现或预警暴发的可行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6.
一株耐碳青霉烯类的阴沟肠杆菌的KPC酶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临床分离到1株碳青霉烯耐药的阴沟肠杆菌ZY1465。对该菌株进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接合试验、质粒图谱分析、等电聚焦电泳、特异性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以及外膜蛋白分析等。结果阴沟肠杆菌ZY146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均为32μg/ml,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西丁、氨曲南、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生素呈高水平耐药。接合试验使受体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明显降低(MIC由接合前的≤0.125μg/ml变为接合后的2μg/ml)。质粒酶切图谱分析表明转移接合子的质粒与编码blaKPC-2基因的质粒完全相同。等电聚焦显示阴沟肠杆菌ZY1465产等电点(pI)分别为5.4、6.7、7.3、7.8、7.9和8.6共6种β-内酰胺酶,转移接合子只产等电点6.7的1种β-内酰胺酶。特异性PCR扩增和测序证实该菌中存在TEM-1、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2(KPC-2)、DHA-1、CTX—M-14、CTX—M-3和染色体AmpC(等电聚焦电泳中未检测到)等耐药基因。外膜蛋白的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显示阴沟肠杆菌ZY1465有38000蛋白条带的缺失。结论首次在国内分离到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的阴沟肠杆菌,多种β-内酰胺酶尤其是KPC-2的产生合并外膜蛋白缺失引起阴沟肠杆菌ZY1465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