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对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120min.术前腰腿痛VAS评分(6.35±1.30)分,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周(2.32±1.45)分、末次随访(1.46±0.82)分,术后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58例,良20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椎间孔入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结果:本组168例病例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前VAS评分(7.06±2.2)分,术后3d(2.65±0.88)分,术后1个月(1.45±0.69)分,术后6个月(1.35±0.44)分。术前ODI(40.2±5.5)%,术后3d(21.2±11.5)%,术后1个月(15.1±6.4)%,术后6个月(10.1±6.4)%。术后3d与术前比较,VAS评分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与术后3d比较,VAS评分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缓解腰腿部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赵峪槿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132-13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我院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本组术前、术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住院5-7天出院,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7.8±1.4)分,术后1天(2.5±0.3)分,6个月随访时(1.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且较经济等优点,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龄28~49岁,中位数37岁。椎间盘突出部位,L3~420例,L4~563例,L5S125例。椎间盘突出类型,中央型5例、旁中央型83例、椎间孔型15例、极外侧型5例。病程1个月至3年,中位数1.5年。术后随访观察腰腿疼痛改善、并发症发生及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0个月,中位数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脊髓神经损伤及神经根黏连等并发症。术后1 d、7 d、1个月、6个月、12个月,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7.7±2.0)分降至(2.8±1.3)分、(2.4±1.7)分、(1.9±0.9)分、(1.6±0.7)分、(1.5±0.8)分。采用Macnab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78例、良22例、可8例。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迅速缓解疼痛等优点,有助于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并对其适应证,操作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经验总结。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并记录。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VAS(静息)为(7.61±1.62)分,末次随访为(2.52±1.33)分,术前VAS(活动)为(7.81±1.74)分,末次随访为(2.71±1.24)分;JOA术前为(11.48±2.86)分,末次随访为(23.74±2.62)分;末次随访手术效果优23例,良14例,中2例,差1例,JOA评分的优良率为92.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对术中的操作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经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症患者48例采用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并钬激光椎间盘成形术治疗,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观察术前、术后腰痛情况;临床于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诊进行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及神经根损伤及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表明患者腰痛及生活能力均获得明显的改善。结论: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并钬激光椎间盘成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结合口服强筋接骨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实验组采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口服强筋接骨胶囊治疗,而对照组单纯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根据住院天数及术后7天、1月、6月下肢疼痛VAS评分,以及治疗半年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两项指标进行结果评定。结果:根据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评分,治疗组术前为8.5±1.1分,术后7天为3.2±1.4分,术后6个月评分1.3±1.0分;术后六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分,其中优良总数71例,优良率93.42%,实验组较对照组在下肢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半年后改良MacNab评定标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椎间孔镜结合口服强筋接骨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缩短了治疗时间,明显缓解了疼痛症状,改善了生活质量。两者结合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1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析,对术前、术后及术后1月分别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对术前与术后3月行腰椎ODI功能评分。结果 101例均完成手术,其中出现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经处理后感染控制,有1例患者术后症状反复,经脱水消肿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总体观察,术后即时、术后1月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后1月较术后即时VAS评分亦有显著改善P0.01,术后3月ODI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2015年12月于我院骨伤一科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78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8例患者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观察组40例则联合针灸。观察2组患者JOA下腰痛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的改善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2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JOA评分均较前增高,VAS评分则降低,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总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3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患者住院时间。根据术前、术后1d,1周、2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73例患者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所用时间的均值为(69.3±10.1)/min。术后1d、术后1周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较术后1dVAS评分有所下降;术后2月行腰椎MRI检查证实术前突出髓核组织彻底摘除;术后2月随访时,患者术前VAS评分与术后2月VAS评分间差值为(7.65±1.48),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术中出血量(30.56±4.27)/m L,住院时间(6.46±1.87)/d。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优良率90.4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行椎间孔镜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探讨其术后复发率、相关因素及再次处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行椎间孔镜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其术后复发率,通过比较术后复发患者第一次手术前、复发后、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来评价再次处理效果;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术后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复发共12例,复发率为3.17%.同侧复发11例,对侧复发1例。复发时间为0.5~11.0个月,平均(5.4±2.6)个月。末次随访时,术后复发患者VAS评分由(7.59±1.83)分降至(2.46±1.27)分,JOA评分由(11.97±1.89)分增至(27.34±1.91)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突出类型及术后活动程度与术后复发有关,而性别、年龄、吸烟史、突出节段、突出部位与术后复发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强度术后活动程度、脱出型及游离型、高BMI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高强度术后活动程度、脱出型及游离型、高BMI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椎间孔镜术后复发患者再次处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配合针灸治疗缓解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配合针灸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术后随访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针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优良率、功能障碍指数、JOA评分、SF-36评分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当中治疗总优良率为98.0%,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优良率为86.0%。观察组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SF-36评分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配合针灸治疗能够显著地提高治疗优良率,并具有较低的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提高神经功能JOA评分,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结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单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身痛逐瘀汤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VAS、JOA评分。结果:优良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8.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结合身痛逐瘀汤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腿痛症状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侧路椎间孔镜手术(PELD)在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皮侧路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患者随访3个月,于手术前和术后1周,1,3个月分别采用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对患者腰腿疼痛程度、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手术总体疗效进行评定,记录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FLLDH患者接受PELD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8.43±6.5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63±2.73)mL,平均住院时间为(5.40±1.32)d;经手术治疗后1周,1,3个月,患者VAS和Oswestr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和术后两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仅2例患者在出院后2周出现下肢放射痛,无患者发生椎间隙感染。结论:PELD应用于治疗FLLDH对患者创伤小,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术中并发症少,远期疗效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可行性,但准确的穿刺、椎间盘造影和置管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统计2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及ODI指数。结果:优良率治疗组为89.5%,对照组为7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ODI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陈太声  唐雨微  王懋成 《光明中医》2023,(12):2246-2249
目的 探讨自拟健腰活络丸联合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兴安界首骨伤医院颈肩腰腿痛科住院治疗的肝肾亏虚型LDH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健腰活络丸联合椎间孔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椎间孔镜治疗。记录2组患者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JOA腰椎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手术后、术后1周,2组JOA腰椎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2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JOA腰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健腰活络丸联合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提高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56~62岁,中位数58岁。椎间盘突出节段,L_(3~4)5例、L_(4~5)16例、L_5S_11例。病程3~6个月,中位数4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腰腿疼痛情况,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140 min,中位数100 min。术后下床时间16~40 h,中位数26 h。住院时间4~8 d,中位数6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腰腿疼痛VAS评分,术前(7.9±1.8)分,术后1 d(2.7±1.4)分、7 d(2.5±1.6)分、1个月(1.9±0.8)分、6个月(1.7±0.6)分。术后6个月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3例、良7例、可1例、差1例。差的1例非手术治疗2个月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最终疗效评价结果为良。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减轻腰腿疼痛,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与传统后路椎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采用侧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Macnab标准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2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 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4 h 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ODI评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ODI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切口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差别不大,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麻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且行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出院3个月后进行随访,并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椎评分标准(JOA)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3个月后,两组的VAS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均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AS及JOA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针灸可明显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麻木疼痛,具有促进术后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组采取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则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VAS、JO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