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巍  杨季红  马静  赵丹宁 《河北医药》2010,32(24):3443-3444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组(SOG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血必净组(XBJ组),每组10只。XBJ组术前3d经尾静脉注射血必净注射液5ml·kg-1·d-1。于再灌注后6h取标本,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结果 I/R组、XBJ组TNF-α、IL-β、IL-6、IL-8、ICAM-1较SOG组升高(P〈0.05或〈0.01),XBJ组较I/R组低(P〈0.05或〈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后全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ET-1、IL-6、TNF-α的影响.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N=10);假手术组(B组,N=10);脓毒症组(C组,N=40)和血必净治疗组(D组,N=40),C组于CLP后经大鼠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kg-1,D组经大鼠颈静脉注射血必净2mL·kg-1.C、D组分别于术后3、12、24、48h经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ET-1、IL-6、TNF-α.结果 脓毒症时ET-1、IL-6、TNF-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经血必净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ET-1、IL-6、TNF-α水平,从而有效防止脓毒症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血必净注射液(XBJ)iv和ig给药防治脓毒症的药效特点,为XBJ口服创新中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ip脂多糖(LPS)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分别于造模后0、12、24、36、48、60 h利用iv和ig 2种方式给予XBJ(4 mL·kg-1),比较2种给药方式对脓毒症模型动物死亡率的影响;通过肺湿质量/干质量、肺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测定,比较2种给药方式对LPS诱导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通过HE染色、FITC透过实验考察2种给药方式对LPS诱导脓毒症小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XBJ iv和ig给药均可降低脓毒症实验动物死亡率,在CLP大鼠模型中,iv给药效果优于ig给药,而在LPS小鼠模型中,ig给药效果优于iv给药。与模型组比较,XBJ ig组和XBJ iv组小鼠的肺湿质量/干质量显著降低(P<0.05);XBJ iv组肺组织中TNF-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XBJ ig组肺组织中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01);LPS造模后6、12 h,XBJ ig组小鼠血清FITC浓度显著降低(P<0.05、0.01),XBJ iv组小鼠血清FITC浓度无明显变化;XBJ ig较XBJ iv具有更优改善脓毒症小鼠回肠病理改变的作用。结论 XBJ iv和ig给药均对脓毒症有明确的治疗作用,iv给药具有保护脓毒症ALI的药效特点,而ig给药具有改善脓毒症肠屏障功能障碍的药效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的免疫功能变化及参麦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将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75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脓毒症组30只和参麦组30只。参麦组腹腔内注射参麦注射液10ml/kg,脓毒症组腹腔内注入同剂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麻醉后留取血液。脓毒症组和参麦组各15只大鼠于造模后3d,2组另15只大鼠于造模后7d麻醉后留取的血清标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应用试剂盒进行检测,应用放免法检测IgG。结果脓毒症组、参麦组与对照组相比,第3天、第7天的TNF-α、IL-6均升高,IgG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麦组与脓毒症组相比,TNF-α、IL-6上升幅度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抑制TNF-α、IL-6的表达,提高IgG水平,可对脓毒症具有免疫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自噬通路对脓毒症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 54 只雄性 ICR 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3 组(n=18):假手术组(Sham 组)、脓毒症组(CLP 组)和脓毒症+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组(CLP+Ra组)。Sham组只进行开腹手术操作;CL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CLP+Ra 组于造模前 6 h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5 mg/kg)。于造模后 24 h各组取 6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组织切片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Iba)-1/CD86和 Iba-1/CD206阳性细胞数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海马组织 mTOR磷酸化(p-mTOR)水平、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 1轻链 3Ⅱ(LC3Ⅱ)和 Beclin-1表达情况。结果 与 Sham组比较,CLP组 TNF-α、IL-1β、IL-10和 TGF-β水平升高,Iba-1/CD86和 Iba-1/CD206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mTOR水平上调,LC3Ⅱ和 Beclin-1表达下调(均 P<0.05)。与 CLP组比较,CLP+Ra组 TNF-α和 IL-1β水平降低,IL-10和 TGF-β水平升高,Iba-1/CD86阳性细胞数量减少,Iba-1/CD206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mTOR水平下调,LC3Ⅱ和 Beclin-1表达上调(均 P<0.05)。结论 mTOR-自噬通路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影响脓毒症小鼠海马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血必净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炎性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血必净对百草枯急性中毒大鼠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毒组和血必净组,分别在给药后6h、2h、72h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每组8只大鼠,中毒组和血必净组一次性以120mg/kg百草枯灌胃,2h后血必净组腹腔注射血必净10ml/kg,对照组和中毒组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于给药后6h、24h、72h取大鼠眼眶血,用酶联免疫(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IL-2.结果 给药后6h中毒组血清TNF-α、IL-1β和IL-2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5),而血必净组较中毒组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24h中毒组血清TNF-α、和IL-1β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5),而血必净组TNF-α、IL-1β较中毒组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72h中毒组血清TNF-α仍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5),血必净组TNF-α较中毒组明显降低(P<0.05),而且IL-1β和IL-2已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血必净可以明显抑制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TNF-α、IL-1β和IL-2的释放,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大鼠肝损伤以及肝组织核转录因子2κB(NF-κB)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 n = 10)、假术组8 ( n = 10)、模型组( n = 10)、血必净组( n = 10)。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3天给予血必净注射液5mL/kg或生理盐水5mL/kg尾静脉静推。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建立脓毒症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翻动盲肠后关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和AST,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检测血清TNF-α水平,Real-time PCR 检测肝组织NF-κB基因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功能明显恶化,外周血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肝组织NF-κB基因表达量增加;血必净注射液干预后脓毒症大鼠肝功能好转(P〈0.05),外周血TNF-α水平降低(P〈0.05),肝组织NF-κB基因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肝组织NF-κB基因的表达而改善脓毒症大鼠的肝功能,有效的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IL-1、IL-6、TNF-α的影响,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百草枯中毒炎症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Ⅰ组(空白对照组)、Ⅱ组(百草枯染毒组)、Ⅲ组(血必净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其余两组分别给予百草枯20 mg/kg灌胃染毒,染毒后30 min开始,Ⅰ、Ⅱ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1次/d腹腔注射,直至处死;Ⅲ组大鼠给予血必净10 mL/kg,1次/d腹腔注射,直至处死。每日观察大鼠的生命状态,是否有死亡。分别于3、7、14 d采集大鼠内眦静脉血1.5 mL,高速离心,取上层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白介素1(IL-1),细胞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分析三组实验数据,探讨三组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染毒组、血必净治疗组IL-1、IL-6、TNF-α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血必净治疗组IL-1、IL-6、TNF-α表达水平较染毒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时,引起体内炎性因子增加,导致多脏器功能受损,而血必净注射液有效降低了内毒素及过量炎性介质的损伤,抑制IL-1、IL-6、TNF-α的升高,疗效较明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脓毒症时心肌损害的原因及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6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6只,对照组30只,治疗组30只。空白组仅行麻醉,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并穿刺术制作脓毒症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心肌酶(CK—MB)、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及其mRNA在心肌的表达。结果术后血清TNF-α、IL-1β进行性升高,CK—MB也显著升高。正常心肌组织微量表达IL-1β mRNA,不表达TNF-α mRNA,脓毒症时两者大量表达。血清TNF-α、IL-1β浓度及其mRNA在心肌中的表达与心肌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8、0.795、0.905、0.768)。应用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后,血清TNF-α、IL-1浓度显著降低,其mRNA在心肌中的表达减少,同时血CK-MB减低。结论TNF-α、IL-1的大量释放及其在心肌中的表达是脓毒症心肌损害的原因之一,通过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可对脓毒症鼠心肌损害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抗氧化应激保护作用和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 5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和血必净组,盲肠结扎穿孔法制造脓毒症模型。各组在建立模型后6,12,24 h作为观察点,观察脓毒症肝损伤的肝脏氧化应激反应、细胞炎症因子的变化和肝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 盲肠结扎穿孔后6,12 h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必净组的氧化应激指标尚无明显变化,而CRP出现明显升高(P<0.05);12 h后与脓毒症组比较,血必净组的MDA、TNF-α下降、IL-10开始升高;24 h后与脓毒症组相比,血必净组血清ALT,AST降低(P<0.05),肝脏GSH、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血清CRP、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1),而IL-10明显升高(P<0.01)。病理分析表明12,24 h血必净组在细胞形态学上较脓毒症组有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 脓毒症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能抗氧化应激反应、稳定肝细胞膜通透性和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对脓毒症导致的急性肝脏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乌司他丁调控脓毒症大鼠TNF-α与IL-6及IL-10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血清TNF-α、L-6、IL-10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乌司他丁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于造模后2.0,8.0,12.0,24.0h处死大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L-6、IL-10水平;留取完整左肺组织行病理切片,评估肺脏损伤情况。结果:模型组各时间点TNF-α、L-6、IL-10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乌司他丁组与模型组相比,除24.0h外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IL-6水平各时间点均明显下降(P<0.01),IL-10水平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1),病理切片显示乌司他丁组肺损伤轻于模型组。结论:乌司他丁能下调脓毒症大鼠TNF-α、L-6水平,对IL-10有上调作用,并能减轻脓毒症肺损伤。  相似文献   

12.
己酮可可碱对大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p38MAPK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腹腔感染致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发挥肺保护作用与p38MAPK活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致脓毒症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Ⅰ组(Sham组)、Ⅱ组(脓毒症CLP组)、Ⅲ组(脓毒症加西黄著胶CLP+V组)、Ⅳ组(脓毒症加生理盐水CLP+N组)、Ⅴ组(脓毒症加SB203580 CLP+SB组)、Ⅵ组(脓毒症加己酮可可碱CLP+PTX组),其中Ⅲ组、Ⅳ组为溶媒对照组。用Western Blot检测假手术组,脓毒症1,3,6,12,24 h后p38MAPK的磷酸化,然后选择1,6,24 h分别检测应用SB203580或PTX后p38MAPK的表达,同时检测血浆TNF-α、IL-6的含量并观察24 h内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组在各个时间点p38MAPK均有较强的表达,SB203580或PTX预处理后各组的p38MAPK的磷酸化明显受到抑制,且与血浆TNF-α、IL-6的含量以及肺的病理切片变化一致。结论己酮可可碱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抑制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发挥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石庚生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721-2722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脓毒症小鼠肝脏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BALB/c小鼠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建立脓毒症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LP组、CLP+二甲亚砜(DMSO姜黄素溶剂)组和CLP+姜黄素干预组.CLP+姜黄素组及CLP+DMSO组除伤后分别使用姜黄素、DMSO外,其余处理同CLP组.于伤后24h取肝脏做病理学检查;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B(IL-1β)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LP组血浆ALT、AST、TNF-α、IL-1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98±27) U/L vs (64± 10) U/L,P<0.01、(122±22)U/Lvs (42±8)U/L,P<0.01,(24.45±6.80)pg/mL vs (5.33±1.48)pg/mL,P<0.01、(4.95± 1.55) pg/mL vs (0.89±0.07)pg/mL,P<0.01)],用姜黄素干预后,ALT、AST、TNF-α、IL-1β血浆水平显著降低[(202±28)U/L vs (398±27)U/L,P<0.05、(66±11)U/Lvs(122±22)U/L,P<0.05、(14.38±2.79)pg/mL vs(24.45±6.80)pg/mL,P<0.05、(2.06±0.39)pg/mL vs (4.95±1.55)pg/mL,P<0.05].结论:姜黄素能明显降低脓毒症小鼠血清中的TNF-α、IL-1β表达水平,减轻肝脏组织中白细胞滞留,改善肝功能,可有效减轻肝脏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辛伐他丁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将7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组(脓毒症组)、脓毒症+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0.2μg/g,q12h腹腔注射1周;假手术组、脓毒症组给予等量安慰剂腹腔注射1周。分别于造模后6、12、24 h留取肺脏标本。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蛋白的表达,ELISA测定肺组织匀浆中IL-1β及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6、12、24 h,脓毒症组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肺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以及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脓毒症组相比,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抑制TLR4信号转导通路,减少其下游炎症介质TNF-α、IL-1β的释放,对脓毒症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化钆(GdCl3)在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肺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将3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即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和氯化钆治疗组(GdCl3组),GdCl3组术后经尾静脉注射氯化钆溶液。检测血浆TNF-α、丙二醛(MDA)水平,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形态,测定肺湿/干重比,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结果 GdCl3组血浆TNF-α及MDA水平、肺湿/干重比均显著低于CLP组(P<0.05),光镜下可见GdCl3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GdCl3可明显减轻脓毒症所致的急性肺损伤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白芍总苷对大鼠脓毒症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对脓毒症的抗炎效果及作用途径.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以盲肠结扎手术制作脓毒症模型.干预组在脓毒症模型基础上给予白芍总苷干预.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 mRNA及核因子-κB(NF-κB) p65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48 h死亡率高,所测血清IL-1、IL-6及TNF-α水平明显增高,干预组大鼠血清IL-1、IL-6及TNF-α水平(P<0.05),存活率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减少肺组织中TLR-4 mRNA及NF-κB p65 mRNA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干预组减少肺组织中TLR-4 mRNA及NF-κB p65 mRNA的表达降低.结论 白芍总苷对脓毒症大鼠具有抗炎作用,可降低大鼠血清IL-1、IL-6及TNF-α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白芍总苷下调TLR-4/NF-κB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在脓毒症大鼠中与核因子NF-κB和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50±10)g,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法(CLP)复制脓毒症,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假CLP组、CLP组、黄芪多糖(APS)组。CLP组和APS组行CLP,APS组术前15min及术后3h各腹腔注射APS 200mg/kg。3组大鼠术后18h全部颈椎脱臼处死取血。采用Westernblot检测NF-κB;ELISA法检测TNF-α及IFN-r和IL-4的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及CD8+的表达。结果黄芪多糖在脓毒症大鼠中可抑制NF-κB的活化及TNF-α的表达(P〈0.05),可上调Th1/Th2型细胞因子及CD4+/CD8+的比值(P〈0.05)。结论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大鼠可抑制其炎症反应,同时可增强脓毒症大鼠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在山菜萸环烯醚萜苷(cornus iridoid glycosides,CIG)治疗后脑组织中炎症反应尤其是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以探讨CIG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CIG(30、60、120mg·kg^-1·d^-1),连续7d;用自由落体打击(Feeney法)造成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继续给药,分别于伤后24、72h取脑;用HE染色法观察大脑皮层的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并对其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和面积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脑皮层病理形态改变严重,CIG治疗组的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TNF-α、IL-1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挫伤灶的周围,模型组TNF-α、IL-1β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伤后24、72h都持续高表达。CIG治疗组TNF-α、IL-1β表达水平比模型组明显降低,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尤其以伤后72hCIG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结论:CIG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