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国志 《农垦医学》2000,22(2):123-124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解垦区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抗体持久性 ,选择再免的合适时间 ,有效地指导今后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我们选择了垦区不同时期接种疫苗的四个单位 ,进行了全程乙肝血清学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选择筛检ALT在正常范围、HBV三项指标(HBsAg、抗 -HBs、抗 -HBc)全阴性、全程完整接种乙肝疫苗者 ,实际观察 1 367人。免疫程序按 0、1、6接种 1 0 μg血源性乙肝疫苗 ,并进行连续四年的HBsAg和抗 -HBs检测。1 2 检测方法用ELISA法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适用性强、敏感性高的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方法:在乙肝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基础上,逐步加入生物素化抗体、亲合素-DNA耦联物,PCR扩增相应的DNA标记,通过检测DNA来反映相应抗原的量。结果:免疫PCR检测敏感度为常规酶联免疫试剂盒的300倍,结论:免疫PCR是一种适用于乙肝表面抗原的、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夏正勤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9):488-488,480
本文总结 1997年 3月以来我院肝炎专科门诊及住院的 5 0 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三系及HBVDNA检测结果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 0 0例中男 344例(占 6 8.80 % ) ,女 15 6例 (占 31.2 0 % ) ;年龄 16~ 73岁 ,平均 38.4岁 ;其中有肝硬化的 34例。全部病例依据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诊断。1.2 肝功能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正常15 1例 ,高于正常 349例 (2 5 .5~3988μmol/L ,平均 6 4 .85 μmol/L) ;ALT正常 14例 ,高于正常 4…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学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对城区10所小学利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检测。结果接种乙肝疫苗7年的抗.HBs阳性率达75.31%,12年达38.46%。各年级间免疫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并且抗体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慢慢消失。结论为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应该于7岁时进行乙肝疫苗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5.
6.
小剂量乙肝疫苗免疫儿童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萍  林作龙 《广西医学》1992,14(3):208-209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疫苗对HBsAg携带儿童的免疫影响金禹锡,李东奎榆树川发电厂职工医院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疫苗,乙型肝炎中图法分类号R512.34目前关于乙型肝炎疫苗对HBsAg阳性者的作用和意义仍有不同意见。为了进一步了解乙型肝炎疫苗对HBsAg携带者能...  相似文献   

8.
王际长 《泸州医学院学报》1998,21(1):86-86,F003
1994年3月至1995年9月,我们采用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iRNA)并乙型肝炎疫苗治疗58例每型乙型肝炎(后简称乙肝)病人并与55例一般治方对照,现作一总结报告。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患者均为1994年3月至1995年9月间在肝炎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各型乙肝。l)诊断接1990年5月上海第六次全国肝炎会议修订的肝炎诊断及分型标准。2)一般资料:治疗组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平均年龄344岁。其中急性肝炎5例,但迁肝(CPH)33例,促活肝(CAH)15例,瘀胆型肝炎1例,肝硬化4例。肝炎病程1月至22年,平均2.5年。对照组55冽,在性别、年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了解本院97级本科大学生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接种乙肝疫苗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结果 接种疫苗48人,抗体阳性45人,阳性率为93.8%,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成功率高,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实施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策略16年的广东省江门市区.分析免疫复盖人群HBsAg阳性原因.为提高乙肝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市区四所中小学校进行乙肝感染史调查,通过问卷洲查并查阅历年体检(乙肝血清监测)记录,获得HBsAg阳性名单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四所学校中共测查5625人,查出HBsAg阳性63例,阳性率为1.120%(63/5626)。63例中无乙肝免疫史19例.占30.15%;免疫史不详7例,占11.11%;未及时免疫18例,占28.57%;非全程免疫5例,占7.93%。母亲HBsAg阳性14例,占22.22%。结论:开展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地区.免疫复盖人群HBsAg阳性主要为漏注疫苗和出生后不及时免疫。为进一步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必须从提高计免工作质量入手,降低漏注率和不及时免疫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免疫规划乙肝疫苗的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乙肝疫苗和制订乙肝疫苗使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对接种单位疫苗账目,与一类疫苗报表中乙肝疫苗报告数进行比较,参照差值评价法进行评价。结果2007年大埔县共使用乙肝疫苗16550支,报告接种乙肝疫苗17865支,乙肝疫苗实际使用数较报告数少7.36%,结果“不可信”。16个接种单位结果判定为“不可信”,其中7个接种单位乙肝疫苗实际使用数大于报告数,9个接种单位乙肝疫苗实际使用数小于报告数。结论大埔县乙肝疫苗的使用还不够规范,非目标人群使用疫苗和虚报接种数的情况并存。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大督查力度,及时纠正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研制的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近期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u H  Ma J  Meng Z  Zhang Y  Han C  Zhang Y  Zhao H  Liu Y  Xing Z  Chen J  Jia Z  Xia G  Cao H  Liu C  Li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3-46
目的 考察新生儿接种国产乙型肝炎(乙肝)中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基因重组疫苗的近期免疫效果。方法 1997年1月1日至1999年8月31日,在河北省正定县选择7个乡,对2969名新生儿按现生后24h及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剂乙肝CHO疫苗,每剂10μg。每季度对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核实。2000年4月对完成全程免疫的观察对象采集血清,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乙肝病毒标志。结果 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3.74%(2783/2969),第1剂在出生24h内接种的及时接种率为95.42%(2833/2969)。2000年4月采血率为68.4%(1906/2783)。新生儿乙肝CHO疫苗全程免疫后第1年内抗-HBs阳性率[样本值/阴性对照值(S/N)≥2.1]为98.25%,有效抗-HBs阳性率(S/N≥10.0)为94.2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77.64;其后抗体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第3年时抗-HBs阳性率为92.31%,有效抗-HBs阳转率为68.96%,GMT为22.86,3年中HBsAg阳性率均小于1%,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在1%-3%之间,未见随年限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 国产乙肝CHO疫苗的免疫原性和近期保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乙型肝炎(HB)由于具有“健康”带毒和慢性化过程带毒的特点,在人群中不易被控制而广泛蔓延,成为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的传染病。根据资料全世界人口有3/4生活在慢性HBV感染率为2%以上的地区,有3.5亿人是慢性HBV感染者,他们构成感染的储存宿主对易感人群和下代人形成威胁。每年约有100万带毒者死于HBV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乙肝疫苗强化免疫适时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乙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是高发流行地区之一。感染了乙肝病毒除可引起急、慢性肝炎外,还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免疫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最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核酸免疫(nucleic acid immunization)是指将编码抗原蛋白基因序列的表达载体,用物理方法直接导入动物体内,以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核酸免疫已用于多种病毒的实验研究,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炎病毒、狂犬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病,对其感染及发病的控制有赖于获得安全有效并且价廉的新疫苗。核酸疫苗的使用为解决此问题带来可  相似文献   

18.
晚孕妇双重免疫阻断HBV宫内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sBVirus,HBV)宫内传播的有效途径。方法 :将乙型肝炎孕妇 1 0 0例为A组于孕 2 8W、32W、36W、4 0W分别给予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epatitisBimmuneglobulin ,HBIG) 1 0 0IU及皮下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1 0 μg ,另乙型肝炎孕妇 1 0 0例为B组未行任何干预措施。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即取脐血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观察新生儿窒息率及出生体重。结果 :A组新生儿HBsAg携带率显著低于B组 (P<0 .0 1 ) ;其抗 -HBs阳性率显著高于B组 (P <0 .0 1 ) ;A组新生儿大三阳率显著低于B组 (P <0 .0 1 ) ;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及出生体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晚孕妇联合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能有效降低HBV的宫内传播 ,对新生儿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封秀红  殷毅峥 《河南医学研究》1999,8(3):270-271,277
目的: 探讨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免疫持久性。方法:应用反向间接血凝反应( RPHA) 法从1500 名孕妇中筛查出82 名HBsAg ≥1∶64 的滴度阳性携带者的新生儿,分为疫苗组和对照组( 人数比例为3∶1) 。疫苗组在新生儿出生24 h 内注射第1 针,1 月、6 月龄分别注射第2 针、3 针乙肝疫苗,对照组按同样程序注射安慰剂。结果: 在第13 年时疫苗组抗 HBs 阳性率仍高达5932 % (35/59) ;对照组13 年中有2353 % (4/17) 受到自然感染后变为抗 HBs 阳性,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疫苗组的抗 HBs阳性者中,抗 HBsGMT 峰值也在第12 个月,S/N 值为6884 ,到13 年时已下降到1782 ,相当于高峰的1/4 ,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除了出生时疫苗组与对照组HBsAg 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外,疫苗组HBsAg 阳性率一直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第13 年时疫苗组和对照组的HBsAg 阳性率分别为677 % 、4706 % ,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结论: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13 年时,大部分仍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