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手法整复屈肘90°纸夹板外固定治疗Ⅰ型肱骨小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兴玮  张立强  王红杰 《中国骨伤》2009,22(11):868-870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Ⅰ型肱骨小头骨折的动作要点及纸夹板体系固定特点。方法:自2000年4月至2008年2月手法治疗Ⅰ型肱骨小头骨折27例,男23例,女4例;年龄5~14岁,平均8.9岁;病程1~23h,平均5.4h。术前患肘均肿胀、功能障碍。X线片示肱骨小头骨折块不同程度分离、翻转移位。整复时找到正确的复位着力点,整复动作准确、连贯、稳定并配合前臂及肘关节的被动动作,屈肘90°以纸夹板体系固定。所有患者以JOA肘关节功能评价法进行功能评分。结果:27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7个月。肘关节均无痛,活动度、功能均正常,肘关节均无动摇性。整复后未出现并发症。25例断端达到或接近解剖对位愈合,2例出现轻度肘外翻畸形。JOA评分100分25例,97分2例。结论:手法整复屈肘90°纸夹板外固定治疗Ⅰ型肱骨小头骨折稳定性强、成功率高、固定牢固、轻便且不会出现组织压疮及坏死。  相似文献   

2.
刘驰  李太和  陈慧  姜艳  陈莉 《中国骨伤》2007,20(11):785-785
肱骨髁上骨折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之一,对该种骨折整复及固定的方法较多,但整复后很容易再次移位而影响疗效。自1996年以来,采用牵引夹挤屈肘法整复,3块小夹板屈肘125°~130°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6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6例,男42例,  相似文献   

3.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中伸直型居多。临床治疗此种骨折常见的方法是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如果治疗不当极易发生肘内翻畸形,严重影响或丧失肘关节活动功能。我院从1995~2004年共收治87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形成肘内翻的主要原因是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肘横纹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横纹小切口复位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记录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时间3~6周。无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神经损伤、肘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140°~150°、伸直0°~8°,前臂旋前80°~90°、旋后75°~80°;根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8例,良2例。结论肘横纹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俯卧位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3-05采用俯卧位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38例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取俯卧位,患肢前臂悬垂于手术床边,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肱骨髁上骨折满意后经皮从肱骨远端内外侧穿针固定。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5~118 min,平均70 min。所有患者均达到闭合复位。35例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35例骨折均愈合,无Volkman挛缩和肘内翻畸形,内侧穿针无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伸直-10°~4°,平均-4°;健侧肘关节伸直-14°~0°,平均-10°。患侧肘关节屈曲110°~140°,平均125°;健侧肘关节屈曲120°~150°,平均135°。同健侧相比,5例患侧丢失屈伸功能5°~10°,Flynn临床功能评定为良。患侧携带角0°~10°,平均7°;健侧携带角0°~15°,平均9°。3例患侧携带角丢失5°~10°,Flynn临床功能评定为良。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变化值1°~6°,平均3.5°。结论俯卧位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复位容易,方便穿针和利于术中透视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方法对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195例,骨折类型全部为闭合性伸直型骨折,桡偏型62例,尺偏型84例,旋转型49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果本组获随访6~3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疗效评价结果:优146例,良31例,可13例,差5例,优良率为90.8%。发生需手术矫正的肘内翻12例,占6.2%。结论良好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是预防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预防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和防止肘内翻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伸直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91例,其中男64例,女27例;年龄17个月~15岁,平均7.3岁;骨折类型全部为闭合性伸直型,桡偏型36例,尺偏型31例,旋转型24例。采用手法复位、曲肘前臂旋前位夹板固定治疗。结果:9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个月,参照李稔生等的疗效评定标准,优62例,良23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3.4%。肘内翻7例,占7.7%。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常用方法,预防肘内翻的关键是正确的复位与合理的固定以及早期正确的X线评价。  相似文献   

8.
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内翻畸形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兵 《中国骨伤》2003,16(4):248-248
自1998-2002年我院行肘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出现10例肘内翻畸形,现将经验教训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4~11岁,髁上骨折4例,低位髁上骨折6例,均为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行肘外侧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后10例均不同程度出现尺偏肘内翻畸形,其中1例并发尺神经症状。1.2 治疗方法及结果 本组8例术后拍片发现肘关节尺偏畸形行再次整复手术,修整桡侧骨皮质后畸形矫正,1例合并尺神经症状经局部理疗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神经症状消失;2例1年复查时发现行髁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既可靠而肘内翻发生率又低的外固定方法。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98例采用长板式夹板将肘关节部固定成外翻15°并塑为"L"形,内外侧夹板超肘关节的前后长板式四夹板固定治疗。乙组52例采用传统的超肘关节四夹板固定治疗。结果:两组病例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骨折端对位的保持上甲组明显优于乙组,从第8d起就出现显著的差异(P〈0.01)。肘关节功能恢复甲组优于乙组(P〈0.05)。结论:前后长板式四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端固定可靠,能有效地防止肘内翻的发生,疗效优于传统的超肘四夹板外固定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中药熏洗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肱骨髁上骨折均采取早期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4周后去石膏托,中药熏洗,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76例患儿有6例复位失败,1例骨折再移位改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余69例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有62例获得随访,60例无肘关节功能影响及肘内翻发生,有2例肘关节功能轻度影响,伸屈在10°~130°之间。结论手法复位结合中药熏洗治疗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石膏与夹板配合应用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石膏与夹板结合外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6年5月治疗的24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12岁,平均6.6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对患儿先施行手法复位,以能维持肱骨长度,不强求解剖复位,石膏外固定5~7d,肿胀消退后根据复位情况进行再次手法复位矫正,改用夹板外固定4~5周直至骨折愈合。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5个月~2年,平均1.2年。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骨化性肌炎、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与Volkmann挛缩等并发症。按照朱小庭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8例,可3例,差1例。结论:应用石膏与夹板配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以避免反复整复而加重骨折断端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动态矫正骨折端,获得满意的复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撬拨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6~12岁,平均8.1岁。伸直型15例,屈曲型12例;尺偏型14例,桡偏型13例。伤后就诊时间0.5~8d,平均3.6d。结果:27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骨折均于术后4~6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周。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和骨折再移位,无Volkmarm挛缩、针眼或深部感染、尺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术后发生肘内翻畸形2例,但内翻角均不超过15°,可能为过早拆除外固定和不适当功能锻炼所致。按Flynn标准评定,结果优19例,良5例,可2例,差1例。结论: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和外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方法以保持肘部肌力平衡,并探讨肘部肌力平衡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及防止肘内翻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6例,男53例,女43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1岁,平均5.6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h~10d。左侧46例,右侧50例。伸直型71例,屈曲型25例。采用手法力线复位,恢复与健侧相等的携带角,平衡肘部肌力,使肘部内外侧韧带的张力相等,采用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方法治疗。结果:9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肘关节功能均恢复,携带角与健侧相同者89例,携带角小于健侧1°~3°者7例。依据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96例均达到治愈,无肘内翻发生。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强求良好的对位,应该强调力线复位、肌力平衡,采用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方法治疗,能有效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方法以保持肘部肌力平衡,并探讨肘部肌力平衡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及防止肘内翻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6例,男53例,女43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1岁,平均5.6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h10d。左侧46例,右侧50例。伸直型71例,屈曲型25例。采用手法力线复位,恢复与健侧相等的携带角,平衡肘部肌力,使肘部内外侧韧带的张力相等,采用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方法治疗。结果:9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肘关节功能均恢复,携带角与健侧相同者89例,携带角小于健侧1°3°者7例。依据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96例均达到治愈,无肘内翻发生。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强求良好的对位,应该强调力线复位、肌力平衡,采用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方法治疗,能有效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伸肘位手法复位ū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7年8月至2012年2月采用伸肘位手法复位ū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3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0例患儿中骨折端达到解剖和/或功能复位322例,占97.6%;余8例手法复位不满意,改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结合ū形石膏槽板外固定.随访时间0.5~6年(平均3.4年).骨折愈合时间3~6周(平均4.5周).术后1、2、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改良肘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全组患儿肘关节屈伸功能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X线片测量肘关节携物角为0°~5°者18例、6°~10°者246例、10°~15°者66例,平均肘关节携物角为11°.无迟发性肘内翻、外翻、过伸及内外旋转畸形,无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结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伸肘位有利于解剖/功能复位与固定;ū形石膏槽板设计合理、结构坚固、无需更换,能够维持骨折端稳定的固定效果,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恢复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11月~2010年3月间收集7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病例,同时收集67例儿童前臂远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长臂石膏外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在1个月后拆除固定装置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系列观察随访至活动度恢复到健侧的90%为止.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及前臂远端骨折外固定后肘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情况对比分析.[结果]术前评价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肱骨髁上骨折组分别需14.05,16.23,3.05,2.11周可恢复肘关节伸、屈及前臂旋前、旋后四个方向的90%活动度.前臂远端骨折组中,肘关节伸、屈及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要恢复到预期目标分别需2周和4~5周.两组患者在肘关节伸屈、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固定1个月,肘关节伸屈功能恢复至正常需3~4个月,前臂旋转功能恢复需2~3周,旋后较旋前功能更易于恢复,肘关节屈曲功能恢复最慢.长臂石膏外固定一个月对儿童肘关节功能恢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SPSS和EXCEL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整复前后的桡尺侧移位值和Baumann角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屈肘前臂旋前位整复伸直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间,就诊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56例,采用数据侧量工具MB-Ruler,测量各病例受伤后X线片骨折的移位值及Baumann角,将数值录入于Excel。然后使用屈肘前臂旋前位手法整复,摄片后同手法整复前处理,数据录入Excel。将数据分为4组:1整复前尺偏型;2整复后尺偏型;3整复前桡偏型;4整复后桡偏型。分别使用SPSS行回归分析,在EXCEL上合并拟合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整复前后尺偏型骨折的情况得出,整复后尺偏型骨折减少了11例,尺偏系数较小了0.493,Baumann角减少了21°,且改变同样量的尺偏系数的情况下,整复后Baumann角度的变化量下降,稳定性增强。对比手法整复前后桡偏型骨折情况类似,桡偏系数减小,Baumann角减小,变化率下降,稳定性增高。结论屈肘前臂旋前位整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减少尺偏病例,控制偏移距离,减小Baumann角,增强断端稳定性,可以有效地控制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受限原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受限的原因。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57例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中19例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疗效,优28例,良10例,可13例,差6例。19例(33.3%)肘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屈伸功能障碍。结论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制动时间长、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不当是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