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征。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之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  相似文献   

2.
<正> 临床上,胃病和降失常是常见病证之一。本文试从中西医不同角度,讨论胃主和降的生理、和降失常的病理,并对胃病的中西医治疗进行比较。一、以降为和是胃的生理特性“以降为和”,是中医对胃生理特性的概括。胃气的和降,以胃腑阳气的温煦、推动及阴液的濡润为基本条件,阳气、阴液相互为用,使纳于胃中的饮食得以腐熟、润降。但胃气的和降,并非胃腑独自之功,它是整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胃腑的阳气、阴液是整体阳气、阴液的一部分,是整体功能、物质在局部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为肝胃不和,气机不利,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治宜降逆和胃、疏肝利胆。方用旋覆代赭汤合左金丸化裁。标本兼顾,辛开苦降,肝胃同治,肝火得清,胃气得降,降逆和胃,行气疏肝;配合胃复安、硫糖铝。治疗46例,治愈33例,有效11例,无效2例。  相似文献   

4.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5.
刘金里  王肖萍  张尉 《河北中医》2012,34(5):747-749
目的观察化浊降逆和胃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胃窦黏膜前列腺素(PG)E2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化浊降逆和胃汤组及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制备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模型。化浊降逆和胃汤组、阳性药对照组分别予化浊降逆和胃汤、甲氧氯普胺各6.7 mL/kg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予等容积蒸馏水灌胃。每日2次,连续4周。检测血清胃泌素,刮取胃窦黏膜,检测PGE2。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清胃泌素、胃窦黏膜PGE2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5),提示造模成功。化浊降逆和胃汤组、阳性药对照组血清胃泌素、胃窦黏膜PGE2较模型对照组升高(P<0.01)。化浊降逆和胃汤组与阳性药对照组血清胃泌素、胃窦黏膜PG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降逆和胃汤通过改善胃分泌功能促进黏膜血液循环,营养胃黏膜等途径,恢复其分泌胃泌素的能力;同时化浊降逆和胃汤能通过提高胃窦黏膜PGE2含量,增强胃黏膜抵抗力,产生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的脾胃升降学术思想肇始于张元素,大成于《内经》,升降模式是脾胃皆升,先升后降,有始有终.胃先脾后,胃主脾从;升重于降,上下单向.升始于胃,重在于胃;降始于肺,重在于肺.对胃降无系统性深刻论述,是脾胃生理功能结合四时的时间医学,面面俱到,细致繁杂.黄元御的脾胃升降学术思想来源于道家太极河洛及《内经》,升降模式是脾升胃降,左右双向并行,如环无端.脾先胃后,脾主胃从,以脾胃升降失常阐释治疗诸多病症,是脾胃基本功能结合太极河洛的空间医学,规范圆融,执简驭繁.  相似文献   

7.
李雪梅  林华胜  荣震 《河南中医》2012,32(1):115-116
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胆邪逆胃为基本病理变化,以胆邪犯胃为主要证候,治疗宜降,宜升,宜通,久病宜调阴阳,降为降胆,降胃;升为脾升、肝升;通为疏通肝气、通其经络,使气机升降有序,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8.
胃痛证治董老认为:胃腑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胃为水谷之海,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通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故通降是胃腑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尝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如《灵枢·胀论》篇中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就是胃失通降之故,所以胃腑的病理特点又突出在一个“滞”字。因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逐渐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以化痰为主,兼以清热,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枳实行气消痰、除三焦之痰壅;陈皮理气消滞、降逆除涎;茯苓健脾安神渗湿;生姜降逆和胃、祛饮止呕兼制半夏之毒;大枣调和脾胃;甘草益脾和胃、调和诸药。全方药性不温不燥,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疾病。  相似文献   

10.
何璠  陆为民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93-1195
胃食管反流病病在食管,属胃所主,关乎心肝.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心与胃生理上位置毗邻、经络连属,病理上相互影响、上下传变;肝主疏泄之职,司脾升胃降,“土得木而达”,肝郁可致土壅.从心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是在调理脾胃功能的基础上,酌加清心、宁心、养心、疏肝、清肝及养肝之品,使心肝调和,胃降如常,诸症得缓.  相似文献   

11.
朱生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淑颖  孙永顺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11-1112
朱生梁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诊病注重辨病辨证相结 合;治疗标本兼顾,强调整体调节,尤重通降和胃;病愈后强调调养防复发。  相似文献   

12.
总结国医大师张志远运用赭石治疗胃病的经验。认为治疗胃病以恢复胃气肃降为要,赭石为降胃气、降逆气的要药,尤适用于胃病的治疗。常以赭石配伍柴胡、吴茱萸以解郁降逆,配伍大黄、瓜蒌以消痰降气,配伍沉香以调气畅中,配伍人参以开壅补虚。对于肝胃不和者,在疏肝理气药中加入赭石可以降肝平冲,恢复胃气的通降之性;对于胆胃不和者,在利胆化痰药中加入赭石可使痰浊下降,胆火达胃,胆之清气自可升发;对于脾胃不和者,在健脾温胃药中加入赭石可以镇逆安中,使虚可受补;对于肺胃不和者,在润肺清胃药中加入赭石可以降胃和阴,直折亢火,佐金肃气,培土生金,助化津液。  相似文献   

13.
<正> 脾胃位居中焦,如车之中轴,运转不停,生化无穷,供养不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养。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应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脾胃相合,则气血充沛,  相似文献   

14.
杜亚康 《光明中医》2014,(9):1955-1956
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胸痹心痛发生,主要是胃纳脾运、脾升胃降功能的失常。临床上分虚实两端:初起病多为实,实责之胃,治疗上以和胃、降逆、泻火为主;病久多虚,虚实错杂,责之于脾。治疗上以温运、化湿、升阳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调胃降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22例,治疗组予以调胃降逆汤,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调胃降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而“胃升则康”鲜为人知。胃居中焦,乃升降出入之枢纽。其具有升和降的双向性。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胃之升有重要的意义,不可不知。一、胃之经络有升有降从经络循行看,胃足阳明之脉从头走足,  相似文献   

17.
沈舒文教授治疗胃肠病立足于补虚通滞,养阴润降是他治疗脾胃病的特点之一。本文从沈教授“以润为降”的学术主张入手,总结润降和胃治胃食管反流病、润胃通降治贲门失迟缓症、润胃络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8.
汶明琦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饮食、精神、体质等有关,胃气郁滞,胃失和降,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调理脾胃升降,行气消痞除满为治疗大法。强调治胃不忘疏肝,行气谨惕伤阴。脾胃虚弱,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建中温脾汤治疗;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久则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疏肝和胃汤治疗;脾胃气虚,推动无力,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胃络瘀阻,逐瘀安胃汤治疗;脾胃虚弱,湿热阻滞中焦,纳运失常,除湿和胃汤治疗。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临证运用六则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肠汤原载于《千金方》 ,后世方书亦颇多论述 ,主治胆虚痰热、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惊悸不宁、虚烦不眠、眩晕、呕吐呃逆、癫痫等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和胃止呕 ;茯苓淡渗利湿 ;健脾化痰 ;陈皮辛香理气 ,和胃降逆 ,祛痰化浊 ;生姜味辛性温 ,温胃散寒止呕 ;竹茹性凉 ,清胃化痰止呕 ,二药相伍 ,互相制约 ,使其药性平和而降逆之功效倍增 ;枳实苦寒 ,破气降逆消痰 ;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 ,具有除湿化痰、清胆和胃、降逆止呕之功。命名温胆者 ,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而候耳” ,非寒、热、温、凉之“温” ,仍平和平正之意 ,罗东逸谓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通降和胃方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分别予以通降和胃方加减和奥美拉唑治疗,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差别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积分,评价通降和胃方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完成疗程各60例,治疗组治疗GERC的临床总体显效率为78.33%,对照组为43.33%,两者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咳嗽、嗳气症状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反酸、烧心症状上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降和胃方能够有效地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的临床症状,且对咳嗽、嗳气症状的疗效优于奥美拉唑,提示通降和胃方在抗反流方面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