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代医家万全受到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启示,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肺常不足"的观点。小儿"肺常不足",肺脏娇弱,腠理不密,加之寒温不能自调,六淫之邪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气机生化不足,必影响脾气的运化功能。小儿"脾常不足",且易为乳食、生冷所伤,影响水湿运化,聚而生痰成饮,上壅于肺,肺气宣降失司。脾土与肺金关系密切,往往相互涉及,造成两脏同病。肺脾同病,是小儿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21,36(16)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难治病之一。患儿脏腑娇嫩,具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气常虚的生理特点,屡患屡治,影响生长发育。喻清和主任医师依据25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位标在肺,本在脾肾,故病机关键在于肺肾两虚、脾虚失运,正虚邪恋。患儿是否发病,在于正与邪的消长变化。发作期以邪盛为主;恢复期则以正虚为主。临床治疗主张肺脾肾三脏同治,宣肺同时注重健脾补肾。采取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补虚贯穿全程,同时注重病后调护,增强患儿体质,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小儿肺常不足,易感外邪,致邪犯肺卫;小儿脾常虚,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故咳嗽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黄俊玉结合小儿体质特点,善于扶正祛邪,肺脾同治,辨证应用宣肺解表祛邪、补脾益肺除痰、利咽等法,将活血化瘀法应用于咳嗽治疗的始终,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小儿肾病综合征,属于中医“水气病”范畴,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本虚而标实。本虚指肺、脾、肾三脏损。肺气不足,宣肃失司,小道不利;脾弱气虚,水湿失运,湿浊内蕴;肾虚不固,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是由水湿泛溢肌肤,周身浮肿,蛋白下泄而肾病,故治疗重在脾肾。临床辨证分为肾虚湿滞,脾肾阳虚,肾阴亏虚三类,且常互为因果。患儿正气本虚,简易感受外邪,使病情反复。表邪未解时,必须宣肺祛风行水消肿,祛邪治标为先,而病久缠绵,或失治累及肾本,  相似文献   

5.
范忠泽教授认为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病因分为胎产因素及外感六淫、邪毒侵袭、饮食失节、情志所伤、接触有毒之品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凝气滞血瘀,聚而成瘤。临床难点是小儿五脏六腑形气皆不足,中医辨证为肺脾肾气虚,治则是调补肺脾肾,扶正为本不忘祛邪。临床谨守病机,辨证论治,颇有良效。  相似文献   

6.
小儿久病病情虚实夹杂,其病因多为失治误治病邪久留或久病正虚难以驱邪外出,以致出现正虚邪恋或正虚邪实的虚实夹杂症。小儿“脾常不足”、“肺气常虚”,当病情反复、缠绵、经久不愈时,更易损伤肺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湿聚为痰,肺失宣肃,水津不布,聚而成痰,痰湿阻滞,气机不畅;气虚运行无力,气行停滞;气滞血瘀,痰瘀胶结,故常常虚、痰、瘀症并见。笔者在临床辨治久病患儿时,结合“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多痰”…等理论,从虚、痰、瘀综合论治获得比较好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邪闭肺络,肺失清肃是小儿肺炎喘嗽最常见的病机,宣肺化痰、清热定喘是其常用的治疗方法,此病后期常出现肺脾气虚表现,但其主要原因是小儿肺、脾两脏形气均不足,肺、脾两脏在生理和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故临床常见两脏同病。对此类病例采用健脾益气固表的方法,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史纪教授根据明代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的学术观点,认为小儿脾胃素虚,易为湿邪所困而脾阳虚衰,且肾阳气未充,易生寒湿,故慢性腹泻的病机为脾失健运、肾阳不足,治疗常立足于脾肾,采用温肾健脾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喘息性支气管炎为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常以咳、喘为主症,具有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李伟伟教授认为其多为外邪侵袭机体导致肺卫不固,肺气失宣,津液失布,而小儿脾常不足,感邪后肺脾运化水湿不足,水湿内停,形成"伏饮"。其病因病机为"伏饮"留于体内,感受外邪,导致肺气升降失司而为病。遂从饮的角度出发论治喘息性支气管炎,治以宣肺的同时加以健脾,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正>欧阳作理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行医50余载,尤其擅长诊治小儿肺系疾病。现将欧阳老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之体,肺脾肾常不足。其中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尤为明显。肺为娇脏,主一身之气,开窍于鼻,司呼吸,外合皮毛。小儿肺脏娇嫩不足,卫外功能不固,对环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被外感邪毒侵袭后的抗御能力均较差。加之  相似文献   

11.
<正>小儿"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之特点,创立泻青丸方,为后世提出"肝常有余"奠定了基础。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丹溪心法》有云:"气有余,便是火",加之小儿纯阳之体,一旦感邪易于化火、化热,生风动痉,诚如万全所言:"肝主风,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手足口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手足口病病位在肺、脾,涉及脏腑为心、肝。常证邪犯肺脾,预后多良好;变证邪陷厥阴、心阳虚衰,病位在心、肝,预后多凶险。外因为感受手足口时邪,手足口时邪性属湿热疫毒;内因为正气不足,小儿素体湿热体质易于罹患。常证的治疗在于清热祛湿为主,不宜发汗、滋阴、攻下等;变证的治疗或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或温补心阳、救逆固脱,需要审时度势,随证而治为宜。  相似文献   

13.
咳嗽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小儿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热邪易化火动风,热病(证)最多。"脾常不足,肺脏尤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热之邪蕴于肺脏,导致肺失宣发、肃降,则发为咳嗽。麻杏热三子方根据小儿"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和咳嗽、痰多的主要症候,由麻杏石甘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化裁而成。治疗时适时、适量加入健脾化痰、宣肺降逆之品,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段琚华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肺脾密切相关,病机多以邪实为主。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肺脾不足,易为外邪侵扰,或乳食内伤;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入里化热,导致肺气郁闭、脾失健运、痰热交结发生本病。故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气郁闭、痰热交结,宣肺清热应贯穿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的全过程。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等治法。自拟经验方肺炎合剂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孙丽平认为小儿"肺脾肾常不足",且"脏腑薄,肌肤嫩,易感外邪",导致小儿"内有痰、外感邪"的病理状态是小儿肺系疾病啰音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从啰音入手,重在"疗痰",并结合病情辨证加减。对于啰音难消、顽痰难除的患儿根据其体质佐以活血、温阳、固肾等法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小儿常见病,临床以腹痛为主,本病的发生主要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痰湿蕴结所致。病位在于脾胃。小儿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宣降失司而腑气不通,不通则痛;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节,他脏伤脾而致运化水谷精微功能下降,痰湿蕴结,气血亏虚,产生腹痛。因此吾师朱珊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应从脾胃着手,自拟方药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介绍岳仁宋教授治疗青少年及儿童糖尿病经验。岳教授立足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理论,认为青少年及儿童糖尿病由脾肾不足,脏腑虚弱,浊邪内蕴而致,以补肾健脾为治法,予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亦能减少降糖药物用量,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8.
<正> 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病证,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因小儿脾常不足,脾与肺为母子之脏,故小儿内伤咳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治疗时重点在调理脾胃。肺与脾胃的病变往往互为因果。特别是目前独生子女增多,由于娇养成性,姿意挑食,过食肥甘饮冷易于伤及脾胃,脾胃虚证较为多见。脾胃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导致肺气虚,卫外不固,易外感病邪产生外感咳嗽。小儿一旦感触外邪,脾胃功能常处于低下状态,加之护养失宜,如小儿病后不欲食,其父母唯恐小儿缺乏营养,强制性的矛以高蛋白饮食,致食积生痰。故小儿外感咳嗽易兼内伤食滞或传于里,伤及脾胃而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酿成痰,上贮于肺,阻遏气道,使肺之清气不得宣达而咳喘,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咳喘也可因小儿素体肺脾不足,外感邪气,日久不愈,耗伤气阴而出现,表现为肺虚咳喘或阴虚咳喘。内伤咳喘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  相似文献   

20.
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其临床症状以咳嗽、胸闷、气急或哮喘为主;血嗜酸粒细胞增多;X线检查肺部有斑片、云雾状散在性或游走性的浸润灶。从症状分析,它相当予中医的“咳嗽”,“哮喘”等范畴。病因病机 1、外邪袭肺,肺失宣降;2、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壅肺;3、禀赋不足,肺肾功能易于失调或薄弱。但发生本病的关键在于患者肺肾素弱、复加外感,饮食不节等诱发。以致邪壅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肾不纳气使然。严重者可有邪伤肺络而致咯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