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咳嗽为临床常见、多发病证,中医药对其有良好 疗效。现结合笔者临床治咳的体会,对咳嗽的治疗要 素作一分析,以求对咳嗽的辨证用药有所启迪。 1 见咳休止咳 咳嗽均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但有外感与 内伤之别。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多在受凉之后突然发 生,是外邪侵袭于肺所致,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多是 肺脏虚弱,或他脏有病累及于肺引起,往往有较长的 咳嗽病史,起病缓慢,多为虚证或虚中挟实之证。咳 嗽的治疗首先必须分清外感、内伤,确定标本缓急,随 其虚实所在而调之,且不可见咳就止咳。因为咳嗽也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为治劳倦内伤之名方,后世众多医家因忌"闭门留寇",外感疾病很少应用本方。刘立昌教授极为推崇东垣思想,明晰东垣名方补中益气汤的立方本旨及运用思路,并联系《内经》《伤寒论》之精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参考薛立斋、张景岳、王旭高等名家对本方的发展运用,形成了治病首重正气的临床思路。认为无论外感内伤咳嗽,均有肺气、元气之虚,补中益气汤培土生金,见效最速。临证运用补中益气汤拓宽治疗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痉咳(咳嗽变异性哮喘)等。  相似文献   

3.
舒世印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1):111-111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秋冬季多见。咳嗽在临床上有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之分:在证型上,外感咳嗽包括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内伤咳嗽包括痰浊咳嗽、痰湿咳嗽、阴虚咳嗽、肺虚久咳。笔者应用复方全蝎、蜈蚣、地龙治疗咳嗽(主要适用于痉咳期),如内伤咳嗽的痰热咳嗽及阴虚咳嗽,临床上辨证正确,配伍得法,无不得心应手。现将2006~2008年门诊170例咳嗽患儿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言:“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而治疗尤以前者为急务。因为外感不治,延久必致内伤,内伤复外感,又会加重病情,故医者绝不能轻视之。  相似文献   

5.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好发于冬季,其他季节也有发生.咳嗽是因外感六淫或脏腑内伤,致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素问·宜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桑杏汤出自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能轻宣温燥,润肺止咳,用于治疗外感风燥证.临床中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咳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敬请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6.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症,也是一种难治病症,尤其顽咳多是久治不愈之疾,非常法之所宜,余在临床中摸索治疗一得以飨同道。1顽咳乃热入血分血热充斥肺失宣降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新咳多外感,久咳为内伤,新感咳嗽无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常邪气犯肺,肺失宣降所致;内伤则由脏腑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7.
蔡友敬老中医经过50余年临床实践,精心研究探索,创立诸多新方,别有新意,施之临床,立竿见影。现就蔡老治疗空洞型肺结核的独特经验方整理如下。 空洞型肺结核(包括浸润型肺结核合并空洞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临床多以咳嗽、咯血为主要见症。蔡老认为此证属内伤劳损之候,其致成之因有二:一为外感咳嗽误投补剂,外邪壅而不出,咳久真气耗散,渐成劳咳。一为  相似文献   

8.
论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于外感咳嗽中内伤基础的大量存在 ,以及其对外感咳嗽的发生和转归的重要影响 ,临证辨治外感咳嗽当重视其内伤基础。我们认为 ,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主要与患者的病理体质因素和久病宿疾的存在密切相关。匡氏[1] 认为 ,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它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 ,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别的倾向性。体质 ,可分为正常体质和病理体质。正常体质的人发生外感咳嗽 ,即常人外感咳嗽。一般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以及燥邪咳嗽 ,其临床辨治规律较易把握。而存在内伤基础的人…  相似文献   

9.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古人对咳嗽的分类方法。其分类的依据是根据伴随咳嗽所出现的诸多兼证,结合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经脉所主部位划分的。这种划分,对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如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在治疗咳嗽的同时。必用治肾之剂,方能提高疗效。后世医家在《素问·咳论》基础上把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祖国医学对咳嗽病证的认识。现将本人学习《素问·咳论》并结合临床,略述体会如下。1心咳 《素问·咳论》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  相似文献   

10.
头痛病临证治验青海省中医院张呈祥历代医家对头痛的论治有内伤外感之分,对外感性头痛有风寒,风热,挟湿之别.内伤性则与肝脾肾有关,还有痰滞血虚等因素。治疗大法是:因外邪所致者,以祛邪为急;因内伤所致者。以扶正为先;本虚标实者,当光冶标,继则扶正,或标本兼...  相似文献   

11.
咳嗽一证,临床分外感和内伤进行辨证论治。无论外感新咳,或内伤久咳,当明新久虚实,才能随证立法遣方用药。 阴虚挟湿咳嗽,由于久咳伤及肺阴,兼之脾虚痰湿不运所致,证见咳嗽、痰多,食欲减退,食后腹胀,胃脘满闷不舒,倦怠无力,口干鼻燥,唇裂、脉细数,舌质红、苔腻等证。  相似文献   

12.
琚玮 《中国医药导报》2006,3(27):119-119
河南中医学院郑建民教授教学、临证40余年,治疗儿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小儿咳嗽。现将随师临证所得其独到之处简介于后:郑教授认为小儿咳嗽虽然常见多发,不常致重证危证,但若不能精确辨证,常失治误治造成病情迁延,故对咳嗽一证,应重视以下:1小儿咳嗽的发病特点小儿咳嗽与成人咳嗽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于:(1)小儿咳嗽多为外感,外邪之中首重风邪: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加之寒暖不知自调,故最易遭受外界邪气之侵袭,邪害肺卫,清肃失令,而致咳嗽。故郑教授认为小儿咳嗽以外感为多,内伤少见。外感咳嗽的病因为风邪上受,侵袭肺卫所致。风为…  相似文献   

13.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外感或内伤杂病都可见该证.郑伟达教授认为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所见头痛病因虽多,约之不出外感、内伤两端,且痰浊为头痛发病的重要因素.郑教授临证诊疗头痛,必先问患者头痛久暂,分清外感、内伤,明辨虚实,治疗时执简驭繁,精细辨证,据理立法,不执死方以治活病,擅以古方治新病.文章列举了郑教授根据其多年经验总结的三个验方,临证时灵活加减,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4.
外感咳嗽辨治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咳嗽辨治析微丁国培(江苏省高邮市中医院225600)外感咳嗽,系指现代医学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若囿于见咳止咳常使部分患者久罹难愈,缠绵不已,笔者不拘泥于"初咳属外感,久咳多内伤...  相似文献   

15.
咳嗽乃肺受邪气侵袭而出现的症状,病变主要在肺,其他脏腑病变亦可影响到肺而咳嗽。正如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究其病因不外有外感、内伤二类。治法用方,临证有别。止咳散是清朝程钟龄先生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治疗咳嗽的一种方剂,主要是为外感风寒犯肺所引起的咳嗽而设。  相似文献   

16.
气管炎、肺心病属于中医的咳嗽、痰饮、喘急、水气等范畴,通常以咳、痰、喘、肿为主证。辨治大法:咳属肺失宣降、痰乃脾虚聚浊,喘为肾不纳气,肿是心血滞瘀。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急性气管炎多由外感而得,慢性气管炎每因内伤所致,肺心病则在急、慢性气管炎反复发作、肺气肿历久不愈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病因病证不同,故其治疗亦异。  相似文献   

17.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说明身体某个脏腑病变或功能失调均可使肺气宣降失常,气道不利而咳嗽.不过,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外感之咳与内伤之咳,因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  相似文献   

18.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湿热咳嗽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咳嗽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但中医内科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本篇所述为湿热郁肺之咳嗽,属外感咳嗽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咳嗽一症,是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系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本证的病因虽然很多,大致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二类。外感以六淫之邪气侵袭,肺位最高,不耐寒热,为之娇脏,肺合皮毛,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故外邪一旦侵袭,肺卫受感,于是肺气雍遏  相似文献   

20.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咳嗽病因宗<景岳全书>多以外感和内伤分类.外感六淫致咳,常以风寒、风热、燥邪等分证,唯独未把"风邪犯肺"作为独立的病因、病机予以辨识.后世医家也未重视"风咳",致使风咳症状常被"隐身"于风寒和风热等证候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