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阴病证与针灸辨治215003江苏苏州中医院针灸科欧阳八四少阴生理: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心藏神主血脉,为君主之官,对人体生理活动起着统领作用,其性属火,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肾藏精主水,其性属水,内寓真阴真阳,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与足太阳膀...  相似文献   

2.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概述了六经病证的主要内容,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笔者对此以针灸辨治,收到良好效果,兹论述如下。l太阳之为病太阳为寒水之经,经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可见寒水化气为太阳之生理。太阳之脉上至风府,下达腰脊,具有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的作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致营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相争于表,出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涌而恶寒”之提纲证。其本质为寒邪伤表,营卫不和,在针灸辨治时,应以解表敬郁,调和营卫为原则。由于太阳之敷畅赖肾督阳气之助,督脉统摄诸阳又维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及厥阴病证)和杂病辨治(积聚、黄疸、虚劳、瘀血)思想进行整理,结合病例显示杂病辨治和六经变证思想在指导临床肿瘤患者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配合放化疗和手术减毒增效影响,还可发挥扶正抗癌、整体辨治优势,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结合文献、临床研究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与现代医学乙型肝炎发病相结合进行探析,对乙肝进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肝病辨治,在临床治疗中多获良效,为乙肝的临床证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为《南阳话人书》。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为足之六经,即是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朱氏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足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  相似文献   

6.
正咽,是人体经气流通之重地。观《内经》记载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和足太阳膀胱经气是间接通于咽喉之外,其余十条经络皆直接通达于咽,故咽痛成为临床常见症,并作为主证或者兼证常出现在多种疾病过程中。《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理论框架,在太阳、阳明、少阴、厥阴等篇章中重点论及了热证、寒证及寒热错杂证型中出现咽痛证治,显然仲景讨论咽痛意在以寒热为纲,表明虽六经病皆可致咽喉不利而痛,然寒热是其辨治关键。《伤寒论》中描述症状有  相似文献   

7.
六经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自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以后,汪琥响应此说,谓“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伤寒论辨证广注》)遂致“六经”之说蔓延开去,沿袭至今,影响甚大。《伤寒论》诸多谬说曲解者,皆与这一“经”字有关。今当力斥其非,拨乱反正。三阴三阳六病不能称“六经”的理由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仲景只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等,从未说过“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阴经病”。《伤寒论》全书找不出“六经”二字,“六经”之说,实强加于仲景。诚如章太炎先生说:“仲景本未用  相似文献   

8.
六经下利证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利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症,在《伤寒论》中论述极为详细,载有其条文有八十余条,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皆有下利证治。作者就《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证治按六经进行分类浅析,通过分辨明析六经下利证候,对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施治下利病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潘宗奇  蔡陈浩  邓宏 《新中医》2012,(8):198-199
《伤寒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先河,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即三阳病症(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病症(太阴、少阴、厥阴),内涵丰富,体系完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理有法。六经辨证在后世医家看来,是仲景辨外感病的方法,但临床实践中,各科疾病均常出现病机病证与六经病相符的情况,根据"有是证用是方"和"异病同治"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之说入手,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与盆腔炎性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相结合,初步探讨盆腔炎性疾病的六经证治规律。急性盆腔炎以三阳证为主,极少见三阴证,三阳证中以少阳证最常见,亦常出现太阳少阳合病证及少阳阳明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三阴证为主,未见三阳证,常见厥阴证、少阴证、太阴证,因正气虚弱,亦可见太阴少阴合病证、太阴厥阴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为就近祛邪,通过脏腑在人体的开窍来祛除邪气。在表以汗法解之;在里则以温法或下法治之;在半表半里则以和法治之。循经论治,简单易行,重视邪气的不同,重在除湿。  相似文献   

11.
程维克 《河南中医》1997,17(3):137-138
伤寒六经纵横谈程维克安徽中医学院(230038)主题词中医名词六经辨证张仲景以六经为纲辨治伤寒,六经亦称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笔者就六经名称及分证来由作如下探讨。1六经名称来由于《易》1.1由易学三阴三阳启迪在易学中,六经即...  相似文献   

12.
周建龙 《江苏中医药》2021,53(11):44-47
六经理论是整体恒动观最重要的运用形式,从六经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更好地把握疾病整体动态的发生发展规律.从六经分析,因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肺虚伏痰,其始在太阴,常先病手太阴而后兼足太阴;病久传至少阴,以手少阴君火式微为主要病理变化,亦可见足少阴精气亏耗之证;病重则多在厥阴,可见邪热内陷、正虚喘脱等证;若因外感,常兼三阳,在太阳则多成外寒里饮证,在少阳常为小柴胡汤证,在阳明则有腑气不通之证.总之,观其脉证,随六经形证治之,常有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六经辨证结合针灸、正脊治疗腰椎赣肋出症,频见功效。令慈举数例病案及临床体会,以供参考。病案中有太阳少阴合病、太阳太阴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少阴太阳合病、少阳太阴合病、太阴病等,以合病为多。临床体会有四:(一)《伤寒论》是疾病总论,其诊病方法是六经辨证,所以六经辨证能合百病。(二)方证辨证和药证辨证既是六经辨证的基本要素和原则,又是穴经辨证系统的最高成就。(三)腹诊法,言之有征,验之不忒,颇具操作性,对辨证方证有重要意义。(四)内治外治紧密结合,是整体性治疗的重要手段,笔者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再结合针灸、正脊等外治法,常获意外疗效。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社会的疑难疾病,作者应用六经辨证法辨治取得较好效果,主要依据疾病病位和证候进行辨治。首先辨病位,主要辨为太阳病或少阴病;其次按证候中的主要症状和合(并)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5.
自成无己注《伤寒论》以降,注家辈出,互有阐发,但见解不一者亦复不少,如辨六病与六经关系之争议即是其例.盖因《伤寒论》曰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不言辨某某经,所以有人认为,伤寒是辨六病,与六经无涉.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六大提纲,源于《素问·热论篇》,  相似文献   

16.
张喜奎教授认为肾性血尿以本虚标实为主,将病因分为内外两端,外因以风、湿、热等实邪为主,内因多见于脏腑阴阳失调,并指明了瘀血在其发生发展中既可为病理产物,又能作为发病因素。张喜奎教授以六经辨治为基础,将肾性血尿分为膀胱实邪证、太阴脾虚证、少阴阴虚火旺证、太少同病证、厥阴肝郁证等不同证型,分别进行阐释和辨治。  相似文献   

17.
论六经病预后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著《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揭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对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代有发挥,使六经辨证体系日趋完善,然而对六经病预后转归鲜有论述。兹就《伤寒论》六经病有关预后转归内容阐述如下。1 太阳病预后转归太阳主表,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受邪,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便会发生以发热、恶寒、头痛、脉浮为特征的太阳病。太阳为六经之藩篱,故太阳病误治失治,可内传其他五经,然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故太阳病每多内传少阴,有道是“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如桂枝甘草汤证、炙甘草汤证、干姜附子…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六经辨证结合针灸、正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颇见功效。今兹举数例病案及临床体会 ,以供参考。病案中有太阳少阴合病、太阳太阴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少阴太阳合病、少阳太阴合病、太阴病等 ,以合病为多。临床体会有四 :(一 )《伤寒论》是疾病总论 ,其诊病方法是六经辨证 ,所以六经辨证能合百病。 (二 )方证辨证和药证辨证既是六经辨证的基本要素和原则 ,又是六经辨证系统的最高成就。 (三 )腹诊法 ,言之有征 ,验之不忒 ,颇具操作性 ,对辨认方证有重要意义。(四 )内治外治紧密结合 ,是整体性治疗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辨证用药的同时 ,再结合针灸、正脊等外治法 ,常获意外疗效  相似文献   

19.
以《伤寒论》最早传本《脉经》为根据,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方法,还原六经概念的原生态,认为《伤寒论》六经脱胎于“可与不可”,其原意是对“可与不可”等治疗方法的总结,是基于病证的治法与禁忌,而整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相似文献   

20.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