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细胞免疫失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琦  陈信义 《医学信息》2002,15(12):720-72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常见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以自身抗体介导的破坏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 ,其具体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发现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ITP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参与细胞免疫的 T淋巴细胞亚群及与细胞免疫有关的多种细胞因子在 ITP中的改变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1  T细胞亚群在 ITP中改变近年来实验证明 ,T淋巴细胞是参与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 ,而辅助 T细胞与抑制 T细胞亚群间的平衡是维持免疫内环境稳定的中心环节。宋强〔1〕等检测 42例 ITP患者 T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 ,ITP患者外周血平均 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PO组。模型组与TPO组小鼠腹腔注射(ip)抗小鼠CD41抗体(MWReg30),连续造模7 d。造模第1天起,TPO组连续9 d皮下注射(sc)3 600 U/kg重组人TPO注射液,正常组与模型组皮下注射等体积PBS。给药结束24 h后麻醉动物,取血,测血常规;取脾脏,计算脾脏指数;取脾脏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1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2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2)、17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比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Th1、Th17、Tfh、CTL/Th及Th1/Th2比值均显著升高,而外周血小板数量、Th2、Treg、Treg/Th17比例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PO组小鼠脾脏指数、Th1、Tfh、CTL/Th、Th1/Th2比值均显著降低,外周血小板数量、Th2、Treg、Treg/Th17比值均显著升高,Th17比例变化不显著。结论 TPO治疗ITP还与其调节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相关。  相似文献   

3.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是种还原病毒,它感染人T 淋巴细胞,通过逐步破坏T辅助细胞,使受感染病人处于免疫缺陷状态。此时,可伴发各种肿瘤和机会致病菌感染,它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HIV 引起的感染有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ITP 与HIV 感染的关系早在1980年已有论述,90%以上有血小板减少症的同性恋男子有抗HIV 抗体,30%无血小板减少症的同性恋男子有HIV 感染证据。ITP 是种不常见的自身免疫综合征,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有证据表明由HIV 感染产生特异的血小板抗原。大部分病人有紫癜,容易挫伤、齿龈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Ficoll分离和体外贴壁、传代培养,扩增出骨髓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经丝裂霉素(MMC)处理后不同数量(2×103、1×104、5×104 cells/well)的MSCs作为基底层细胞,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别于2 d、4 d、6 d后各自收集培养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动态测定T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较正常人高(P<0.05),IL-4、IL-10较正常人低(P<0.05)。MSCs可显著抑制ITP患者或正常对照组T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抑制增强(P<0.05),共培养4 d、6 d时作用明显强于2 d时(P<0.05);MSCs可促进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IL-4、IL-10 (P<0.05),且随MSCs量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P<0.05),对IL-10的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P<0.05),但对IL-4的作用在培养第2 d、4 d、6 d时无显著差异(P>0.05);在正常对照组,当MSCs数量>1×104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IL-4 与IL-10 (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共培养4 d、6 d时作用明显强于2 d时(P<0.05)。结论: MSCs能够在体外调节ITP患者辅助性T细胞1 (Thl)和辅助性T细胞2 (Th2)反应平衡,可使ITP患者Th1极化状态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B淋巴细胞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我们对50例ITP患者(正常对照30例)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CD5^ B淋巴细胞的数量,B淋巴细胞Fas蛋白、FasL蛋白,CD40^ 、CD80^ 和CD86^ 表达率,胞浆内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D4+ CD25+T细胞比例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体外培养,扩增出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正常人及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中CD4+ CD25+T细胞比例;MSCs经丝裂霉素MMC处理后按不同数量(2×103、1×104、5×104个细胞/孔)接种培养板作为基底层细胞,然后分别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ITP及正常人T淋巴细胞,于2、4、6天后各自收集T淋巴细胞及培养上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接种于骨髓MSCs的ITP患者CD4+ CD25+T细胞比例.结果:ITP患者外周血CD4+ CD25+T细胞数量及CD4+ CD25+/CD4+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PHA作用下,数量>1×104的骨髓MSCs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4天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SCs可显著上调ITP患者及正常人T淋巴细胞中CD4+ CD25+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 CD25 +/CD4+比值(P<0.05),且随MSCs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体外骨髓MSCs对ITP患者CD4+ CD25+T淋巴细胞具有上调作用,以上这种机制可使ITP患者的细胞因子及CD4+ CD25+T淋巴细胞逐渐接近于正常人但仍达不到正常人水平(P<0.05).结论:MSCs在体外可能通过上调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进而诱导ITP患者免疫耐受形成.  相似文献   

7.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抗血小板膜的自身抗体而引起,这些抗体的抗原特异性尚不清楚。最近Van Leeuwen等报道:ITP病人的血清抗体或血小板上的抗体能与正常血小板结合,但不能与Glanymann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的血小板结合。后者血小板上缺少糖蛋白Ⅱb/Ⅲa,因此推测某些ITP病人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可能是针对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但Kunicki等发现ITB病人抗血小板抗体对正常和Glanzmann病人血小板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的T淋巴细胞中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及与IFN-γ/IL-10比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0例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和26例正常对照外周血CD4+T细胞上CD28表达率,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FN-γ和IL-10的水平,评价CD4+ CD28+与IFN-γ/IL-10平衡状态、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CD4+ CD28+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治疗前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IFN-γ/IL-10比值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治疗前CD4+ CD28+与IFN-γ/IL-10比值呈正相关(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共刺激分子CD28与ITP免疫紊乱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参与Th1优势状态形成而在ITP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c,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的出血性疾病,通常认为与自身抗体产生相关.上世纪人们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液免疫方面,发现ITP患者的自身抗体或致敏血小板使其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或抑制血小板生成.然而有30%~50%的ITP患者检测不到自身抗体,提示可能存在其他机制.近年ITP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的认识发展到现在多种发病机制的观点,其中包括血小板生成抑制和T细胞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1].T细胞介导的对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细胞毒作用被认为是部分ITP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ITP患儿外周血T细胞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变化及其与T细胞活化和血小板减少程度之间的关系,无菌采集35例ITP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采用T细胞分离富集柱法分离纯化T细胞,分别用非同位素标记法检测T细胞PKC的活性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活化标志FasL蛋白的表达,血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的减少程度。结果ITP患儿T细胞PKC的总活性与正常儿童相比明显增强[(0.97±0.21)nmol/ml·min和(0.55±0.13)nmol/ml·min,x±s,P<0.05],T细胞活化标志FasL蛋白表达与正常儿童比较显著升高(CD4+TFasL:32.7%±3.4%和14.7%±4.2%;CD8+TFasL:17.3%±9.7%和11.6%±8.5%,x±s,P<0.05),并且T细胞PKC的活性变化与CD4+TFasL、CD8+TFasL的表达均为显著正相关(r1=0.68,r2=0.53,P<0.05),与血小板计数成显著负相关(r=-0.75,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ITP患儿PKC活性增强可能引起T细胞的活化,活性T细胞增多可导致患儿血小板大量损伤,提示PKC信号转导在ITP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免疫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鉴于其自身免疫相关的发病特点,ITP的研究大部分建立在与疾病发病机制相似的动物模型上.因此,研究ITP模型的造模方法对ITP的诊断和治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以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多部位、多脏器自发性出血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健康者、血小板低于正常的体检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障 (AA)、肝脏疾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等采用ELISA法定量测定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PAIgA ,并分析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结果 :血小板低于正常的体检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 14 .9% ,ITP、AA、SLE等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分别为 78.9%、3 1.2 %、62 .5 % ,肝病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与正常组无差异。ITP患者治疗前后三种血小板抗体均有非常显著性变化 (P <0 .0 1)。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诊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移植后免疫重建。方法对一例难治ITP患者进行APBSCT并观察临床疗效和免疫重建的过程。结果经环磷酰胺(CY) G-CSF动员,获得CD34 细胞4·7×106/kg。在TBI CY预处理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分别在第11、12天植入,无严重并发症。移植后6个月开始淋巴细胞各亚群逐渐恢复,CD4 /CD8 比例仍倒置,记忆T细胞(CD4 CD45RO )的恢复先于纯真T细胞(CD4 CD45RA )。随访至31个月时血小板始终大于100×109/L,疾病处于完全缓解中。结论APBSCT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证实,ITP患者体内存在T、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和B淋巴细胞依赖Th细胞辅助而产生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在T、B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和产生自身抗体的病理过程中,CD80、CD86与其配体CD28、CTLA4结合及CD40与其配体CD40L相互作用提供的共刺激信号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共刺激分子过度表达有可能激活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2 5例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蛋白表达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 (ELISA)测定ITP患儿血清sFas、sFasL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患儿淋巴细胞凋亡率 (3 35± 1 4 3)、Fas(32 17± 6 5 4 )和FasL(41 14±6 76 )蛋白表达增加 ,与正常对照组 (0 85± 0 15、2 2 0 4± 4 5 4、2 0 83± 3 75 )和治疗前 (0 92± 0 17、2 3 0 3± 5 95、18 88± 4 5 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治疗前ITP患者血清sFas含量为 15 5 4± 5 2 6 ,sFasL含量为 0 6 8± 0 2 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5 92± 1 78、0 33± 0 11,P <0 0 0 1)和治疗后组 (6 3± 1 92、0 36± 0 12 ,P <0 0 0 1)。结论 :ITP患者治疗后淋巴细胞凋亡增加可能与其治疗转归有关 ,sFas、sFasL的异常可能参与了ITP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自身抗原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一种或多种糖蛋白;细胞免疫也是血小板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ITP的诊断仍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ITP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水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仍是ITP的首选药物,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用于控制严重出血与重度血小板减少,脾切除仍是治疗慢性ITP的主要手段.血小板生成素(TPO)类似物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方法.对成人慢性ITP患者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p)筛查,阳性患者应根除Hp.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1例ITP患者及2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数量,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GF-β1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TP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TGF-β1的含量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TGF-β1的含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ITP患者CD4+ CD25+调节T细胞数量减少与ITP的细胞免疫失调有关,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1在ITP中作用机制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GITR表达,以及GITR表达与淋巴细胞亚群、炎症因子、ITP病程的相关性。方法:下载GSE23754数据集(来自GEO数据库),GSEA分析ITP患儿外周血GITR mRNA水平与细胞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新确诊的ITP患儿(n=34)和同期健康体检儿童(n=46)外周血,q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GITR mRNA表达;CB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T细胞GITR表达。结果:GSE23754数据集GSEA分析结果显示,ITP患儿GITR mRNA表达与效应T细胞功能信号通路呈负相关(NES=-1.30,P=0.03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确诊ITP患儿PBMC的GITR mRNA表达与外周血CD8+T细胞数及IL-2、TNF-α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GITR主要在儿童外周血Treg细胞表面表达,且ITP患儿Treg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从大理州人民医院收集ITP患者和健康者的外周血,用Sysmex血液分析仪及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及B细胞亚群.结果 与健康人群比较,ITP患者CD3+T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CD4+T细胞百分率降低(42.39%±12.12%,P<0.05),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46.93%±11.99%,P<0.05);CD19+B细胞百分率升高(14.11%±10.28%,P<0.05),T2B细胞百分率(34.51%±9,70%,P<0.05)、成熟B细胞百分率(30.91%±7.12%,P<0.05)及记忆性B细胞百分率(23.31%±8.23%,P<0.05)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TP患者T1 B细胞、Kappa+B细胞、Lambda+B细胞百分率与健康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B细胞亚群分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