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食管癌术后调强放疗剂量学与胸腔胃放射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通过入组10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行调强放疗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放疗计划中胸腔胃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与急性放射性胃炎发生可能相关的物理学指标,logistic法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104例患者出现≥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者29例(27.88%)。与≥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相关的剂量-体积指标包括:胸腔胃DmaxDmeanL5~L45V5~V50。单因素分析显示,胸腔胃位置、胸腔胃DmaxDmean、胸腔胃L5~L45V5~V50均与≥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胸腔胃位置、L5V35与≥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均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所得L5V35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4.00 cm和44.00%,胸腔胃L5 ≥ 14.00 cm和L5<14.00 cm发生≥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概率分别为38.64%和20.00%(χ2=4.473,P<0.05);V35 ≥ 44.00%和V35<44.00%发生≥ 2级急性放射胸腔胃炎的概率分别为57.58%和14.08%(χ2=7.263,P<0.05)。后纵隔胃患者≥ 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χ2=12.881,P<0.05)。结论 胸腔胃剂量-体积参数对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建议对术后需行放疗的食管癌患者慎重选择后纵隔胸腔胃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与直肠受照剂量、体积以及受照时间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IMRT照射的51例宫颈癌病例,根据RTOG/EORTC毒性分级标准分为1~4级。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标准计划下不同放射性直肠炎分级组的患者直肠受照剂量体积。分析直肠DmaxDmeanD1 cm3D2 cm3D40V40和出现症状时直肠受照剂量。结果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放疗后(23.06±12.01)d。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2级组的直肠Dmax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8,P<0.05);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1级、2级组的直肠D1 cm3D2 cm3值均低于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F=4.893、4.406,P<0.05),而直肠D40V4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IMRT放疗20 d左右较易发生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且较多发生轻度到中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低。在宫颈癌IMRT放疗时,尽量减小直肠DmaxD1 cm3D2 cm3的值,对降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IMRT)的长期疗效,并对其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59例接受IMRT的颈及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观察其急性不良反应、治疗失败方式及1、3、5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随访率99.4%,随访时间满1、3、5年者分别为159、150、57例。近期总有效率为95.6%。全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2.3%、56.6%、52.1%,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47.0%、34.8%,中位生存期31个月。其中颈段食管癌1、3、5年局控率和生存率分别为85.4%、62.5%、53.7%和83.3%、55.4%、33.3%,胸上段1、3、5年局控率和生存率分别为68.6%、55.2%、52.2%和81.3%、44.6%、35.7%,颈段与胸上段食管癌的局控和生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全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肿瘤靶区体积(GTV)体积和近期疗效为影响生存的因素(χ2=19.407、35.489,P< 0.05)。全组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2%、5.7%,1、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4.7%、8.8%、3.3%。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占总治疗失败的61.1%。结论 颈及胸上段食管癌IMRT的长期疗效较佳,不良反应较轻,GTV体积及近期疗效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仍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159例颈及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疗长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IMRT)的长期疗效,并对其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59例接受IMRT的颈及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观察其急性不良反应、治疗失败方式及1、3、5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随访率99.4%,随访时间满1、3、5年者分别为159、150、57例。近期总有效率为95.6%。全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2.3%、56.6%、52.1%,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47.0%、34.8%,中位生存期31个月。其中颈段食管癌1、3、5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85.4%、62.5%、53.7%和83.3%、55.4%、33.3%,胸上段1、3、5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68.6%、55.2%、52.2%和81.3%、44.6%、35.7%,颈段与胸上段食管癌的局部控制和生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肿瘤靶区体积(GTV)和近期疗效为影响生存的因素(χ2=19.407、35.489,P<0.05)。全组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2%、5.7%,1、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4.7%、8.8%、3.3%。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占总治疗失败的61.1%。结论 颈及胸上段食管癌IMRT的长期疗效较佳,不良反应较轻,GTV及近期疗效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仍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食管癌患者单纯放疗和同步放化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治疗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放疗≥70岁食管鳞癌患者479例。其中单纯放疗359例,同步放化疗120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平衡单纯放疗组及同步放化疗组基本资料,分析匹配后两组总生存率(OS)和预后相关因素,对比治疗不良反应。结果 匹配后单纯放疗组1、3、5年OS率分别为77.4%、40.1%、22.7%,中位OS时间26.9个月(95%CI:18.7~35.2个月),同步放化疗组1、3、5年OS率分别为79.5%、47.6%、35.7%,中位OS时间35.6个月(95%CI:23.2~48.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匹配后单纯放疗组70~75岁年龄段患者1、3、5年OS率分别为79.4%、41.0%、26.2%,中位OS时间29.2个月(95%CI:12.5~45.9个月);同步放化疗组70~75岁年龄段患者1、3、5年OS率分别为86.5%、56.1%、47.6%,中位OS时间48.9个月(95%CI:17.6~7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6,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近期疗效、PS评分是影响OS的因素(χ2=6.714~42.90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χ2=5.007~9.181,P<0.05)。同步放化疗组≥75岁患者非肿瘤死亡风险高于单纯放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0,P<0.05)。放化疗组严重(≥3级)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单纯放疗组(χ2=4.701~28.318,P<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较单纯放疗可改善70~75岁老年食管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胸段食管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照射技术及肺剂量体积参数等因素对放疗后放射性肺炎(RP)的影响,为食管癌放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247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放疗后RP的发生情况,对患者临床特征、照射技术及肺剂量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验证≥1级、≥2级、≥3级RP的诊断效能。结果 全组患者中≥1级RP 118例(47.8%),≥2级RP 54例(21.9%),≥3级RP 17例(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V5~V40、平均肺剂量(MLD)均与≥1级RP(Z=-5.802~-4.306,P<0.05)和≥2级、≥3级RP(F=0.057~11.616、0.087~3.392,P<0.05)发生有关,GTV体积、PTV体积、GTV/肺体积(%)、PTV/肺体积(%)均与≥1级RP(Z=-3.377~-2.041,P<0.05)和≥2级RP(F=3.600~9.801,P<0.05)发生有关;吸烟指数>400与≥3级RP明显相关(χ2=13.295,P<0.05),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与≥1级RP者明显相关(χ2=9.146,P<0.05),而不同的照射技术、化疗因素、放疗剂量以及食管癌分期、位置均与RP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V5V40为≥1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AUC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5.74%和4.13%;MLD为≥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最佳临界值为11.91 Gy;双肺V5为≥3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最佳临界值为57.60%。吸烟指数>400为≥3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5.964,P<0.05),COPD为≥1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6.110,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放疗后RP的发生率较低,双肺V5V40、MLD等剂量学参数及吸烟程度和COPD等临床特征与相应等级的RP的发生密切相关,实施食管癌放疗时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TF)与顺铂联合氟尿嘧啶(PF)两种同期放化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共纳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自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103例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组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TF)或对照组(PF),TF组52例,PF组51例。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生存率(OS),次要终点为局部控制率(LPF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2年随访,TF组及PF组1年OS分别为76.9%及74.5%(P>0.05),2年OS分别为和59.6%及5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组及PF组1年LPFS分别为71.2%及66.7%(P>0.05);2年LPFS分别为61.5%及58.8%(P>0.05);1年PFS分别为63.5%及62.7%(P>0.05),2年PFS分别为51.9%及3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TF组与PF组3~4级白细胞减低分别为36.5%及17.6%(χ2=4.642,P<0.05),3~4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5.4%及3.9%(χ2=3.859,P<0.05),PF组3~4级恶心呕吐反应率17.6%,高于TF组的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2,P<0.05)。结论 两组同期放化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OS、PFS、LPFS无差异,但不良反应不同。TF组在血液学毒性、放射性肺炎等发生率上要高于PF组,而PF组更应关注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胸上段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时调强放疗靶区范围对生存预后的影响,并结合失败模式,为颈胸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提供参考标准。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至2014年间在本院接受根治性同期放化疗的132例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ENI)者71例,累及野照射(IFI)者61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LC)、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并行Log-rank法检验、COX风险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至2017年12月底,中位随访时间59.5(14.2~95.8)个月,随访率为99.2%。ENI组与IFI组1、3、5年LC分别为77.5%、58.8%、48.8%和64.3%、29.1%、26.2%(χ2=9.68,P=0.002),PFS分别为68.6%、37.7%、25.9%和47.5%、17.2%、3.6%(χ2=11.39,P=0.001),OS分别为81.7%、53.9%、31.3%和70.5%、31.9%、16.3%(χ2=7.70,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和照射范围是局部控制、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P<0.05)。ENI组总失败率和局部区域复发率均明显低于IFI组(χ2=13.23、5.24,P<0.05)。ENI组和IFI组≥ 3级的放射性食管炎、肺炎和骨髓抑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化疗时,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可明显降低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进而改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诱导化疗+调强放疗(IMRT)±巩固化疗模式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8例食管鳞癌患者,采用IMRT技术,铂类为基础双药化疗方案,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OS)及局部控制率(LC),Log-rank法检验单因素预后情况,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97.2%,1、3、5年OS分别为76.9%、50.9%和32.3%,1、3、5年LC分别为73.6%、58.5%和54.9%。加入巩固化疗、无巩固化疗的中位OS分别为51、15个月(χ2=5.07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近期疗效和是否巩固化疗是影响OS的因素;近期疗效与LC相关。全组急性3级放射性食管炎、消化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及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7.4%、6.5%、12.0%和0.9%,均无4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晚期不良反应主要为放射性肺纤维化,1级和3级均为2例,占1.9%。结论 食管鳞癌行诱导化疗+IMRT±巩固化疗能获得较好疗效,加入巩固化疗可能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针对无法耐受或拒绝同步放化疗的患者应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NSCLC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收集2000年8月至2004年12月符合入组条件在本科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NSCLC患者104例,其中鳞癌45例,腺癌20例,针吸活检或气管镜刷片找到癌细胞者33例,未获得病理确诊者6例。其中全程三维适形放疗者46例,58例前程先行传统常规放疗后程再行三维适形放疗。全组患者处方剂量范围60~78Gy,中位剂量66Gy。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46.2%,其中1级32例占30.8%,2级15例占14.4%,3级1例占1.0%。相关性分析表明食管接受的最大剂量、食管接受的平均剂量、照射野内的食管体积、食管V40、V45、V50、V55、V60、LETT45、LETT50、LETT55、LETT60与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接受的最大剂量是≥2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结论 食管接受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照射野内食管体积、食管V40~V60、食管LETT45~LETT60与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呈正相关,尤其食管接受的最大剂量对预测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电离辐射的非靶效应和延迟效应是细胞对电离辐射反应的两种相互关联的表现.目前,对这两种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辐射诱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旁效应、适应性反应三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非靶效应和延迟效应在低剂量辐射效应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对这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及其潜在的生物学意义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2.
13.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status of imaging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in five countries in Eastern-European region and evaluate the impact of IAEA projects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of patients. Information collected using standardized IAEA protocol included status of technology, practices and patient dose levels in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radiography, mam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spite of increased number of digital units, single phase generators or units older than 30 year are still in use. Examples of obsolete practice such as using fluoroscopy for positioning, photofluorography, chest fluoroscopy and soft-beam technique for chest radiography are also in use. Modern multi-slice CT or digital mammography units are available; however, there is lack of adequate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dical physics support in hospitals. Information on patient doses in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mammography and CT was collected to have baseline data and corre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with appropriate follow up actions taken.  相似文献   

14.
Recognizing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on image quality and patient doses in most countries in Asia,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initiated a project to assess the status of imaging technology, practice in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mam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and to implement optimisation actions. A total of 20 countries participated. Obsolete practices of use of fluoroscopy for positioning, photofluorography, chest fluoroscopy and conventional tomography were reported by 4 out of 7 countries that provided this information. Low-kV technique for chest radiography is in use in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for 20-85% of cases, and manual processing is in 5-85% of facilities in 5 countries. Instances of the use of adult CT protocol for children in thre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were observed in 10-40% of hospitals surveye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 Quality Control programme, the image quality in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improved by zero to 13 percentage points in certain countries and dose reduction was from 10% to 85%. In mammography, poor quality, ranging from 10 to 29% of imag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was observed. The project increased attention to dose quantities and dose levels in computed tomography, although doses in most cases were not higher than reference levels. In this study 16-19% of patients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received doses that have potential for either stochastic risk or tissue reaction. This multi-national study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sia, and it provided insight into the situation and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5.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SPECT/螺旋CT一体机在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反映功能影像的SPECT与反映解剖影像的螺旋CT同机进行采集必然会增加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因此需要权衡融合显像诊断价值与辐射剂量的利弊。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在对病人进行SPECT/螺旋CT检查时,应对病人所受的额外辐射剂量及可能增加的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予以充分考虑。SPECT/螺旋CT检查应遵循实践正当化与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辐射水平不应超过国际规定的辐射剂量限值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不同分割照射对胰腺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不同分割模式X射线照射后大鼠胰腺的损伤程度。方法 将健康成年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常规分割组,12 Gy分6次照射,每天1次;单次大剂量组,一次性照射12 Gy;中等低分割组,12 Gy分2次照射,中间间隔4 d;对照组,给予假照;每组20只。于照射前及照射后4、7、14、21和42 d称重、测空腹血糖、淀粉酶,观察胰腺组织学改变。结果 各实验组血糖照射后4 d时降至最低,最低时达(3.1±0.1)mmol/L,(LSD-t=20.06~28.74,P<0.001),单次大剂量组较常规分割组、中等低分割组降低更明显(LSD-t=8.72~9.71,P<0.001),常规分割组、中等低分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d及以后接近正常;血淀粉酶照射后4和7 d时升高,最高时可达(84.5±6.4 )U/L(Dunnett's-t=23.10~46.10,P<0.001),7 d时单次大剂量组较常规分割组、中等低分割组升高更明显(Dunnett's-t=7.11,P<0.05),常规分割组与中等低分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d及以后恢复正常。光镜下,单次大剂量组4 d时个别腺泡变性坏死,14 d时腺管周围间质纤维增生,21 d时胰岛细胞间纤维增生,42 d时腺细胞增生。常规分割组、中等低分割组出现同样变化,仅程度较轻,出现较晚。结论 当分次剂量及间隔时间合适时,中等低分割照射损伤程度未超过常规照射,这对临床非常规放疗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X-CARE技术在女性胸部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体检人群中行胸部CT检查的130例女性受检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低剂量螺旋CT扫描(100 kV、40 mAs),实验组采用相同条件并同时使用X-CARE技术.测量两组图像肺尖层面左侧胸大肌、隆突层面降主动脉及左心房的平均CT值、噪声(SD),计算信噪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两名放射科医师采用5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将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并比较两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均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的评估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0.775).对照组和实验组肺尖层面左侧胸大肌、隆突层面降主动脉、左心房的平均CT值分别为(64.10±9.73)、(40.33士5.52)、(39.49士5.04)HU和(60.06士11.30)、(40.05±5.88)和(39.43士5.24)HU;两组SD分别为(11.99±3.23)、(8.04士2.21)、(7.95±2.18)和(10.43±2.90)、(8.20士1.86)、(8.24±1.97);SNR分别为(5.64±1.38)、(5.37±1.57)、(5.29±1.49)和(6.06±1.73)、(5.13±1.36)、(5.04±1.35);CNR分别为(2.12士1.07)和(1.48±0.8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结论:采用X-CARE技术进行女性胸部CT检查能在减少女性乳腺受到直接辐射的同时保证很好的图像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精确测量日本福岛县内本地辐射水平,准确评价去污治理效果,开发一套用于辐射巡测仪探头的射线屏蔽装置。方法 选用铅合金作为屏蔽装置的主要制作材料。分别在放射监管实验室内和福岛县某受污染地区进行各项实验,测量不同铅板和铅筒对射线的衰减效果。根据测量结果,综合考虑遮蔽效果、制造成本及实用性等因素,设计整套屏蔽装置。结果 整套屏蔽装置由一个主遮蔽体、一个探头遮蔽体和一个带盖子的托架组成。主遮蔽体为高10 cm、厚3 cm的铅筒,探头遮蔽体为高8 cm、厚2 cm的铅筒,托架盖子为厚1 cm的圆形铅板。结论 使用该装置能够有效屏蔽来自被测地周边环境的辐射干扰,准确地测量本地辐射水平,更好地评估放射性污染治理的效果,对福岛受污染地区灾后重建工作有一定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10种介入诊疗程序中患者的辐射剂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研究介入诊疗程序中患者的受照剂量,评估其放射诊疗风险.方法 利用配置有符合IEC 60601-2标准的穿透型电离室的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 DSA系统,收集记录10种介入诊疗程序共198例患者的剂量参数,估算出可供评估皮肤损伤的最高皮肤剂量及有效剂量.结果 累计透视时间范围为2.1~80.9 min,摄影帧数范围为15~678帧,剂量面积乘积范围为11~825 Gy·cm2,累计剂量范围为24~3374 mGy.有16例患者最高皮肤剂量超过1 Gy,79例患者有效剂量大于20 mSv.结论 有部分病例的最高皮肤剂量超过了皮肤损伤阈值,所以对患者的放射防护应给予足够的重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adiation dose to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make radiation risk assessment.Methods Data was collected on 198 instances of 10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procedures by using Philips Allura Xper FD20 DSA, which was equipped with the transparent ionization chamber system in compliance with IEC 60601-2.Patient peak skin dose and effective dose were estimated.Results Cumulative fluoroscopy time was 2.1 - 80.9 min, and number of images monitored for PSD were above 1 Gy and 79 cases monitored for E were above 20 mSv.Conclusions Substantial number of cases exceeded the dose threshold for erythema.Du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radiation protection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测量冠状动脉造影8个投照体位在有与无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所受辐射剂量,为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减少术者辐射暴露提供参考。方法 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距地面20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实时剂量测量仪。采用冠状动脉造影8个体位投照,测量在有与无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在不同投照体位的不同高度接受辐射剂量情况。结果 在第一术者位,除1.2 m高度仍可测到较高剂量(剂量率0.35~4.78 mSv/h,屏蔽率27.67%~89.33%),其余各点屏蔽率均在91%以上。左前斜尾位、左前斜位、左前斜头位辐射剂量较高。第二术者位屏蔽率较第一术者位低,剂量峰值可出现在0.8、1.0及1.4 m高度(剂量率0.27~1.86 mSv/h,屏蔽率30.34%~92.13%)。右前斜尾位、左前斜尾位、正头位、左前斜位辐射剂量较高。结论 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在左前斜尾位、左前斜位、左前斜头位、右前斜尾位的辐射暴露较高,应尽量少采用上述投照体位长时间曝光。同时应加强0.8~1.4 m高度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