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肌筋膜是人体运动系统中肌骨组织的重要支撑结构,具有明确的机械力传导效应及多功能感受器,与机体运动性能密切相关。运动损伤极易伴发肌筋膜组织纤维化,导致疼痛及运动性能显著下降;而肌筋膜处理技术在解决组织纤维化及远隔部位肌骨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基于肌筋膜构成及生物力学特点对其在运动损伤中扮演的角色及在康复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综述,为运动损伤康复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痉挛及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患儿则辅以肌筋膜牵伸放松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及Ashworth改良肌张力评估量表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能有效缓解痉挛性脑瘫患儿上肢痉挛,提高上肢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楼华 《华西医学》2010,(10):1934-1937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疼痛性疾患,尤其常见于运动员,虽然概念的提出已有数十年之久,但尚未被医务工作者广泛认识。近十年来,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已日趋成熟,推动了国内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与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合临床资料和有限的实验数据探讨可测量的EMG(肌电图)活动的潜在机制.以便了解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通过提高胸腔压力)对肌筋膜疼痛区域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对扳机点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很感兴趣。本文总结了在这方面已发表和将要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肌筋膜疼痛综合征Travell 在总结扳机点所致MPS 的鉴别特征时指出:肌筋膜扳机点是位于骨骼肌或其相关联的筋膜中的,单独持续存在的过度激惹灶,在其他结构中(如皮肤、瘢痕、关节囊、韧带、骨膜等)可以有其他种类的扳机点,如果在压痛点上施加压力时不产生牵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程度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Pub Med、EBSCO、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肌内效贴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触发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0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RCT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潜在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5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组在干预后和随访时的疼痛治疗效果均具有显著性优势(干预后:MD=-1.14,95%CI-1.88^-0.40,P=0.002。随访时:MD=-0.69,95%CI-1.16^-0.22,P=0.004)。干预时间(P=0.024)和随访时间(P=0.020)是随访结果主要异质性来源。结论肌内效贴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方面有优势。治疗时间或随访时间越长,肌内效贴的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7.
筋膜肌炎1例     
樊双义  刘培霞 《新医学》1997,28(6):309-310
筋膜肌炎1例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内科(100091)樊双义刘培霞病例报告患者女,12岁。因进行性从右上肢到左上肢肿胀、僵硬6年,下蹲困难2年于1995年4月10日入院。6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右手指关节肿、痛、僵硬、活动受限,逐渐向上发展至右肘、肩关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牵张和药物综合治疗改善腰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症状的效果。方法:选自2003-03/2004-01云南省玉溪市中医院民族科收治的腰方肌触发点疼痛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应用手法压榨和牵张受累肌肉,牵张前注射当归注射液于触发点处镇痛,同时给予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如三七、复方丹参片及少腹逐瘀汤加减口服等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33例,应用牵张前注射10 g/L利多卡因于触发点处镇痛。两组治疗后教会患者在家做自我牵张疗法并进行随访,对治疗前后的疼痛作自拟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自拟评分总分为(3.54&;#177;1、19)分;治疗后为O分25例,1分5例,2分5例;治愈25例,显效5例,好转5例。对照组治疗前自拟评分总分为(3.55&;#177;1.08)分;治疗后为O分20例,1分3例,2分2例,3分8例;治愈20例,显效3例,好转2例和无效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5284,P<O.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腰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可以改善疼痛症状,增强肌肉力量,促进炎症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经阿是穴针刺治疗后的效果评估价值。方法 应用SWE技术定量测量30例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经阿是穴针刺治疗前后斜方肌疼痛触发点的弹性模量值及弹性评分,并且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针刺治疗前患者VAS评分与斜方肌MTrPs杨氏模量值及弹性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0.572, P<0.001;r=0.474, P=0.008),经阿是穴针刺治疗后,MPS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减低(t=10.02, P<0.001),斜方肌MTrPs超声弹性成像评分 (t=6.34, P<0.001)及杨氏模量值(t=33.36,P<0.001)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针刺治疗后?VAS、?杨氏模量值与?弹性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0.611, P<0.001;r=0.561, P=0.001)。 结论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能客观有效评估颈肩部肌筋膜膜疼痛综合征阿是穴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比较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概念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诸方面的异同。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1—01/2005—05的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文献,检索词“fibromyalgia syndrome,myofascial painsyndrome”,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2000—01/2005—05的与慢性软组织损害、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文献,检索词“慢性软组织损害、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相关主题的书籍3本。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专题的临床试验文献及所有相关的综述文献,筛除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论述相关课题的正反意见的综述作为纳入标准。对文献中有关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结果:共收集到“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英文文献216篇,中文文献57篇,“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英文文献67篇,中文文献19篇,慢性软组织损害中文文献6篇,删除内容几近重复的文献,剩余20篇。①发病机制: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包括睡眠困扰、生长激素水平下降、心理异常、血清5-HT 3受体异常等,但这些发病因素都不一定是病因,而是疾病产生的症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发生于创伤、劳累过度或肌肉长时间维持在收缩状态之后,后者常见于长时间在书桌前从事读写或计算机工作者,同时本病还可见于患有颈或下腰部骨关节炎的患者中;软组织外科学认为,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是由于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形成的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化学性刺激,作用于鞘膜外神经末梢,结合椎管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痛。②临床表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躯体、髋部和肩带部位的疼痛和僵硬感,也有患者可出现肌肉疼痛、无力,患者有特殊痛点存在,而在压痛点邻近区正常;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特征是与触发点相关的局部肌肉、骨骼出现疼痛和压痛,疼痛部位深并可伴有烧灼感;慢性软组织损害病变范围可广可狭,主要取决于病变时间长短和就诊时患者是否存在椎管内炎症反应。③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患者具有广泛疼痛的病史,指压检查中18个部位中有11个阳性压痛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颈后、下腰部、肩和胸部是最常累及部位;慢性软组织损害患者只要有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部的疼痛、酸胀、麻木、冷热异常等症状,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后,均可诊断为某某部位慢性软组织损害。④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常用水杨酸盐、局部治疗、生物反馈法、行为改善法、催眠疗法、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进行规律的有氧锻炼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除镇痛药物外,对受累部位予以按摩和超声有一定的益处;慢性软组织损害的治疗除药物、理疗外,中国特有的推拿按摩、针灸、手法及银质针松解术在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纤维肌痛综合征可基本覆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概念,而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概念相比在诊断、治疗方面更完善,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是先进而准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引导下针刺肌筋膜激痛点(MTrPs)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MPS患者,随机平均分为RTE组和传统针刺组,对患者进行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TrPs弹性评分、疼痛评分的差异并研究两者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 治疗后RTE组的弹性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 和疼痛评定指数均明显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弹性评分与VAS、PRI、现时疼痛强度 (PPI)均呈正相关(均r>0且P<0.05),其中弹性评分与VAS的相关程度最强(r=0.673, P=0.000)。MTrPs弹性评分与VAS在不同疗程中的变化趋势近似,均呈下降趋势(P<0.05)。RTE组的显效率为86.7%,累计无复发率为93.33%,传统针刺组的显效率为60%,累计无复发率为57.14%,RTE组的显效率及累计无复发率均明显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 RTE引导下针刺MTrPs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明显优于传统触诊法针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诊断及改善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1-01/2004-12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对患者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部位反复针刺,每隔7~12天治疗1次。治疗两三次。辅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3-6个月。并做肘外侧肌和内侧肌的牵张锻炼。疗程结束,按自拟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疼痛评定,共分为6分,1分为无痛,6分为严重疼痛。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的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0&;#177;0.40),(4.40&;#177;1.03)分,t=16.8,P〈0.001]。结论:肱骨外上髁肘外侧肌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原因,对受累肌肉进行触发点疼痛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是一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肌筋膜放松训练对正常人腰部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为肌筋膜放松训练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共23例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空白组(7例)、安慰剂组(8例)、试验组(8例)。试验组进行腰部的肌筋膜放松训练,安慰剂组给予模拟电刺激,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每位受试者在干预后即刻(0 min)、10 min、20 min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测试,并同时采集L3、L5水平左右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以及躯干和骨盆在矢状面上的运动加速度信号。计算并分析三组的腰椎屈曲关节活动度、竖脊肌和多裂肌在屈曲—放松现象中肌电静息开始(EMG-off)和终止(EMG-on)时的腰椎角度,以及屈曲—放松比(flexion-relaxation ratio, FRR)。 结果:空白组、安慰剂组、试验组的腰椎关节活动度、竖脊肌和多裂肌EMG-off、EMG-on时的腰椎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不同时间点内试验组的FRR值与空白组和安慰剂组比较,大部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肌筋膜放松训练后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主动活动功能提高,肌肉激活模式得到改善。放松后不影响腰部的神经肌肉功能,对腰椎稳定性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家队激流回旋运动员腰背肌筋膜炎患病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国家队激流回旋运动员腰背肌筋膜炎的患病率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 方法:①于2002/2004对国家队23名激流回旋运动员进行了两年的跟踪检查,了解腰背肌筋膜炎的患病率。②对有腰背肌筋膜炎的运动员进行治疗,包括温热式低周波治疗器治疗、外用中药(选用川乌头、天南星、生半夏、乳香、没药、独活、马钱子、红花等)治疗,急性损伤疼痛严重者普鲁卡因封闭治疗,筋膜粘连者给予剥离手术,6~12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一两个疗程。观察疗效。③在跟踪检查和治疗的两年的训练中,增加了肌肉牵伸性练习,并加强训练后腰背部肌肉筋膜的放松及疲劳的恢复,在后1年的训练中观察腰背肌筋膜炎的患病率,以了解其预防效果。结果:23名运动员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腰背肌筋膜炎患病率为39%(9/23),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痛点集中在腰背部、肩背部。②9例患者中有8例采用温热或低周波治疗器,外用中药,1例属顽固病例,采取手术疗法。经过1到2个疗程治疗,9例中8例痊愈,治愈率89%。③增加了肌肉牵伸性练习并注意预防后,在后一年的训练中腰背肌筋膜炎的患病率下降为13%。 结论: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中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率较高,易伤部位集中在腰背部、肩背部。在训练中做好预防工作,肌肉牵伸性练习可明显降低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胸锁乳突肌三维有限元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重建技术,建立出胸锁乳突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和分析颈部体位姿势对本模型各组成部分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的影响。方法:取材来自中国数字人I号头颈部断面切片图片,层距0.2mm,图片序号7800-8400,包含数字人胸锁乳突肌全长。对图片序号每间隔10张抽取1张,层厚2mm(0.2mm×10)。图片保存为BMP灰度图。采用Ansys8.0软件,分别以双侧轴向向上载荷100N,作用于乳突部,模拟头后仰时拉伸力;给一侧乳突部水平向前拉力100N,另一侧乳突部水平向后拉力100N,模拟头旋转时作  相似文献   

16.
对局部2~4个"激痛点"标记消毒,用11号手术尖刀片挑开皮肤3~5mm,然后用经改进的牙科调刀由创面插入疼痛点,对肌肉、肌筋膜进行纵行切割及左右摇摆分离,术毕无菌纱布包扎及抗炎治疗。结果运用毁损疗法治疗顽固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68例,经0.5~2年随访,治愈59例(86.8%);有效6例(8.8%);无效3例(4.4%);总有效率95.6%。毁损疗法治疗顽固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肯定、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确定肌筋膜激痛点(MTrPs),探讨其引导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斜方肌MP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E组和传统针刺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TrPs弹性评分、疼痛评分的差异。对患者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治疗后MTrPs的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E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疼痛评定指数(PRI)分别为(3.02±0.54)分、(3.34±0.62)分,均明显低于传统针刺组(3.89±0.36)分、(3.76±0.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结果显示,RTE组的显效率为86.7%,累计无复发率为93.3%,传统针刺组的显效率为60.0%,累计无复发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TE指导针刺MTrPs治疗MPS的疗效及预后均明显优于传统触诊法针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颈阔肌肌筋膜瓣行喉重建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阔肌肌筋膜瓣在喉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了72例喉癌切除术后应用颈阔肌肌筋膜瓣修复缺损的临床效果。手术时根据癌肿的大小与部位行喉部分、扩大喉部分或次全喉切除术,沿颈浅筋膜层将颈阔肌连同其筋膜与皮下组织分开,根据缺损的大小,切制相应的单蒂颈阔肌肌筋膜瓣并转入术腔修补缺损。结果经3年以上的随访,术后7~10天拔除胃管,气管套管拔除率91.7%(66/72);3年生存率84.7%(61/72);复发率11.1%(8/72);发生喉瘘4例(5.6%),喉瘢痕狭窄2例(2.7%)。结论颈阔肌肌筋膜瓣是喉重建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9.
<正> Travell和Simons提出了第一个有关肌肉综合征的诊断框架。他们描述的肌筋膜触发点(TrPs)是一些对刺激过敏的斑块,通常位于一束绷紧的骨骼肌肉或肌筋膜内。它们在加压时出现疼痛,并产生特征性的牵涉痛、触痛和自主神经现象。活动性TrPs 常有触痛,防碍肌肉完全伸展,降低肌力,直接加压时产生牵涉痛。当受到适当的刺激时,活动性TrPs 引起肌纤维的局部抽搐反应,并对疼痛  相似文献   

20.
自1990年以来,笔者采用颞肌筋膜作为鼻腔粘骨膜下填充材料治疗萎缩性鼻炎17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7例均属原发性萎缩性鼻炎,男8例,女9例,年龄19~56(平均32)岁;病程3~15(平均5)年。主要临床表现:咽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