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PDCA视频宣教在咳痰标本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7年3月13日—4月2日某院感染病科住院患者痰标本留取情况进行现状调查(作为改善前);实施PDCA对策(对策1:建立咳痰标本采集流程图;对策2:建立咳痰标本采集的考核标准;对策3:制作咳痰标本采集视频),以2017年5—7月作为改善中资料;2017年8—12月作为改善后资料,比较各阶段痰标本合格情况等。结果 改善前,146例住院患者咳痰标本,其中45例合格,合格率为30.82%。"不能正确理解宣教内容"是痰标本不合格的首要原因,占79.21%(80/101)。通过PDCA循环,实施3个对策后,咳痰标本合格率均有提高,由改善前的31.51%(45/146)提高至67.33%(101/150),改善幅度达54.23%。其中采集视频播放后的咳痰标本,合格率从58.14%(25/43)提高至81.82%(54/66),升幅达23.68%,效果最明显。改善后连续5个月咳痰标本合格率波动在65%上下,较改善前明显提高,较改善中稍有回落,成效良好。结论 应用视频宣教能有效改进住院患者咳痰标本留取质量,提高咳痰标本合格率,同时节省护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综合干预,提高痰标本采集、送检质量。方法收集某院2011年2-10月住院患者常规留取、自然咯痰法咯出的痰标本。2011年5月始对呼吸科病区进行干预(干预组,采取跟踪反馈、继续教育、健康宣教等综合干预措施),住院部其他病区作为对照组,通过对痰标本的采集、送检状况和质量的调查,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干预组干预后痰标本的合格率为41.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62%(χ2=18.76,P<0.05);亦高于干预组干预前的痰标本合格率 24.19%(χ2=10.85,P<0.05)。结论临床常规留取痰标本质量合格率偏低,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痰标本合格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降低本院住院病人凝血功能检测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住院患者凝血功能检测不合格标本进行数量统计,并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随后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住院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标本进行持续性质量改进,并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的标本不合格率。结果经过PDCA循环管理后凝血功能检测标本不合格率明显降低,由对策实施前的1.63%降为对策实施后的0.64%,下降了0.99%,在后期的效果确认和维持阶段,凝血功能检测标本不合格率仍然维持在较理想水平(不合格率为0.84%)。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标本不合格率,可有效保证检验分析前阶段标本质量,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提高医护人员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7,(7):947-949
目的研究PDCA循环法对新入院患者血尿标本24 h采集率及合格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5个住院普通科室,2015年7月—2015年9月2 128例血尿标本纳入对照组,按常规程序采集血尿标本;2015年10月—2015年12月2 182例血尿标本纳入研究组,按实施PDCA循环法,重新修订血尿标本采集程序进行质控管理,比较2组血尿样本24 h采集率、合格率。结果研究组尿样本24 h采集率为97.76%,合格率为99.16%,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采集率89.61%、合格率96.01%(P<0.05);研究组血样本24 h采集率为97.76%,合格率为99.31%,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采集率97.37%、合格率97.35%(P<0.05)。结论采取PDCA循环法可使血尿样本采集流程更加规范,提高血尿样本24 h采集率及合格率,保证检测数据所具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妇幼专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通过多部门联合对某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项指标进行监管,比较应用PDCA方法前后(2014年8月—2015年7月为专项管理前,2017年8月—2018年7月为专项管理后)的效果。结果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门急诊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专项管理前的16.69%、13.18%、58.63%、45.12%,下降至整治后的7.69%、6.75%、38.21%、8.13%,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符合国家要求;其他各项指标如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抗菌药物专项管理,成效明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6.
规范流程提高痰标本采集质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痰标本采集质量的管理方法,保证正确及时采集、送检痰标本。方法对未能及时留取合格的痰标本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痰标本采集操作指引,主管护士及责任组长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加强层级质控。结果 通过采取上述管理措施,痰标本合格率均明显提高。结论规范痰标本采集流程,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层级质控,能有效提高痰标本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护理管理不合格静脉血标本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PDCA循环对不合格静脉血标本进行管理,应用信息化软件对比湖北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9月(改善前)与2021年1月至9月(改善后)住院患者不合格静脉血标本的变化情况,以持续性改进标本质量。 结果2020年1月至9月的住院患者检验标本750 349例,不合格率为21.03/万(1578/750 349),2021年1月至9月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住院患者检验标本不合格率降为17.78/万(1903/1 070 498),改善前后,标本总不合格率、抗凝标本凝集率、血培养污染率、患者识别错误率、标本运输途中损坏率、标本采集时机不正确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4732,322.9718,22.0901,14.9955,8.4113,302.7255;P均<0.05),且整改后重症监护室(ICU)、新生儿病区、儿科病区、感染科四个不合格率较高的科室静脉血标本总不合格率呈逐步下降趋势。 结论在护理管理中,PDCA循环工具管理后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的不合格率,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保证了检验前质量,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大大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提升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痰标本留取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培养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全院临床科室痰标本留取及送检过程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并将干预前后标本的合格率、培养的阳性率和结果的临床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痰标本的合格率、培养的阳性率和结果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42.0%、38.0%、69.0%;干预后为54.2%、36.2%、89.0%,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痰标本的合格率和培养结果的临床符合率均高于采取干预措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痰标本留取及送检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标本的质量,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临床留取痰标本行为学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从行为学角度探讨临床留取痰标本管理方法,以提高痰标本留取质量.方法 通过某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病房2004年9月-2005年2月,常规留取痰标本质量的调查,采取行为学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2004年9月-2005年2月,呼吸内科病房常规留取痰标本质量合格率为23.7%,采取行为学干预措施后,2005年4-8月,常规留取痰标本质量合格率为30.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常规留取痰标本质量偏低,行为学干预措施并没有显著性提高痰标本质量,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前的细胞学显微镜检查是保证痰标本质量的重要措施,应成为医疗常规,行为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田丽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55-2856,2869
目的 探索标本留取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痰培养结果的影响研究.方法 通过对血液科病区痰标本留取送检过程中进行护理措施干预,并将采取干预措施前和干预措施后痰标本的合格率、培养的阳性率和结果的临床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痰标本的合格率、培养的阳性率和结果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42.1%、38.0%、69.o%;干预后为54.2%、36.4%、89.0%,采取干预措施后痰标本的合格率和培养结果的临床符合率均高于采取干预措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痰标本留取送检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标本的质量和培养结果的准确性,提高痰培养结果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城区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口腔用水污染现状,为提高口腔用水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11月1—30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30所民营口腔医疗机构进行口腔用水的现场采集,检测方法参照GB/T5750.1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判定标准参照GB5479-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结果共采集30所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水样264份,合格水样76份,合格率28.79%。手机水和储水瓶水的菌落总数中位数均在2 000 CFU/mL左右,手机水水样合格率(18.33%)高于储水瓶(9.09%);进口综合治疗台和国产综合治疗台水样的菌落总数中位数分别为255、1 750 CFU/mL,进口综合治疗台水样合格率(42.39%)高于国产综合治疗台(21.51%);自来水和储水瓶水菌落总数中位数分别为400、2 100 CFU/mL,自来水水样合格率(35.82%)高于储水瓶(12.16%)。结论北京市此城区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口腔用水污染严重,建议尽快制定口腔医疗机构相关标准规范,提高口腔用水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12.
廖晓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8,(20):3785-378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4 - 2016年间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分布特点及产生原因,探讨标本质量控制对策。方法 对2014 - 2016年间该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的分布特点、产生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对临床科室人员进行培训,监测培训后的标本质量。结果 该院检验科微生物室2014 - 2016年间共计收到微生物标本33 953例,各年度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总数分别为146、223、241份,对应不合格率为1.71%、1.80%、1.85%。不合格标本来源种类由高到低分别为痰液(7.15%)、尿液(6.31)、分泌物(3.24%)、血液(3.11%)、粪便(2.35%)及其他标本(1.74%)。产生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包括标本采集操作不规范、标本运送不及时等。经培训后对微生物检验标本连续监测,痰液及尿液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2.11%、2.35%,经培训后标本不合格率明显下降。结论 加强检验标本采集、保管、运送等环节培训是降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率的有效措施,职能部门应发挥有效监管作用,保证临床科室获得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在规范血培养送检、抗菌药物使用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2017-2018年住院患者送检的血培养标本为研究资料。2017年1-12月为干预前组,2018年1-12月为干预后组。2017年12月开始成立多部门协作管理小组,并逐步实施其他干预措施。比较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血标本送检率、血培养送检方式、标本污染率及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结果 干预后全院治疗性、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前血标本送检率分别为22.29%、30.16%、60.30%,高于干预前的14.91%、18.55%、4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血培养双套及以上送检构成比由干预前的15.48%提升至干预后的26.97%。干预后血培养污染率较干预前降低(1.02% VS 2.98%),干预后血培养阳性率较干预前升高(11.67% VS 9.52%)。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4.11%,低于干预前的37.88%;干预后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4.67%、2.56%,低于干预前的15.60%、3.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性抗菌药物联用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开展环节质控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血培养送检率,改善了血培养的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个人防护用品穿脱培训的有效形式。方法 将医务人员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视频培训;第二组:现场演示培训;第三组:一对一实操培训)进行个人防护用品穿脱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三组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培训效果。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步骤考核采用评分表评分和定性的方法(脱防护服之前涂荧光粉以判断脱时荧光粉是否沾染衣服或皮肤的定性方法)考核。结果 每组考核169人,第三组考核合格率为85.21%,高于第二组(56.21%)、第一组(34.32%);护理、医技、医疗三类岗位中,以护理人员考核合格率最高(71.57%,141/197),医技人员合格率最低(42.11%,64/152);在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步骤考核中,以佩戴医用口罩的密合性试验、脱连体防护服+手卫生合格率最低(分别为64.69%、60.95%)。三组培训成员、三类不同岗位类别,以及穿、脱个人防护用品各步骤考核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荧光定性检测合格率为69.43%。结论 一对一实操的培训优于现场演示和视频培训,培训时应着重强调医用防护口罩的密合性试验,脱防护服时避免其污染衣服或皮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的分布,以及多重耐药PA(MDR-PA)、泛耐药PA(XDR-PA)和耐碳青霉烯类PA(CRPA)流行情况,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7年临床科室培养标本中分离PA的标本信息及其药敏数据,分析PA的标本、病区来源,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间的关系,并计算MDR-PA、XDR-PA、CRPA的分离率。结果 4年间共分离PA 1 218株,分离株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菌株主要分离自痰(75.0%),其次为尿(10.6%)。PA最常见于老年医学科(44.9%),其次为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科(各占8.9%),多分离于60岁以上人群,以男性为主。PA菌株中MDR-PA菌株的比率达30.5%,XDR-PA仅为2.5%,CRPA比率高达38.8%,均呈逐年递增趋势。MDR-PR、XDR-PA、CRPA标本来源及科室分布与PA相仿,即以痰及老年医学科为主。结论 该院MDR-PA、CRPA分离率高,主要分离自痰、老年医学科,应针对不同科室及人群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强化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预防和控制MDR-PA、CRPA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采用PDCA循环方法管理多重耐药菌(MDRO)前后MDRO检出率的变化。方法收集分析某三级甲等中医院PDCA循环实施前(2013年1月—2014年12月)和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2月)送细菌培养标本和MDRO检出情况。结果 PDCA循环实施前共送检标本14 889份,分离菌株6 345株,MDRO650株,MDRO检出率10.24%;PDCA循环实施后共送检标本17 856份,分离菌株7 568株,MDRO476株,MDRO检出率6.29%;PDCA实施前后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67,P0.001)。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2013—2016年MDRO检出率随时间呈现出递减趋势(Z=-7.8856)。手卫生用品领取量和费用均有所增加。结论引进PDCA循环用于MDRO管理,医院的MDRO检出率降低。PDCA循环管理法可有效促进医院MDRO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