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镍钛记忆合金无柄股骨假体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新型记忆合金无柄股骨假体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利用成人股骨的螺旋CT图像,使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建立股骨的三维模型,根据股骨模型的结构设计新型记忆合金股骨假体.建立三维股骨模型、传统有柄假体及新型记忆合金无柄股骨假体有限元模型.在静态载荷及行走载荷下,对符种模型的Von Mises应力分布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记忆合金无柄股骨假体股骨上的应力分布与正常股骨相近.记忆合金无柄假体股骨近端的应力明显大于传统有柄假体,与正常股骨的相近.记忆合金爪子本身的Yon Mises应力最大值仅为13.23MPa,应力分布较均匀没有应力集中的现象.[结论](1)记忆合金无柄假体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性能有效避免应力遮挡效应的发生;(2)记忆合金爪子的固定方式能达到既固定可靠义减少应力集中现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髋臼顶压缩骨折模型,采用压敏片技术测量并探讨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固定后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方法将16具新鲜成人半骨盆标本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4具。D组为完整髋臼对照组;其余3组制备髋臼顶压缩骨折模型后,A组采用重建接骨板固定方法、B组采用顺行排钉螺钉固定方法、C组采用逆行排钉螺钉固定方法固定骨折。将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于倒置的单足站立位行轴向加载压缩试验,分别测量各组髋臼负重区的负重区面积、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结果载荷为500 N时,D组髋臼负重区面积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平均应力和峰值应力显著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髋臼负重区面积显著高于A组,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臼顶压缩骨折,即使行解剖复位并坚强内固定,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也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顺行及逆行排钉螺钉固定与重建接骨板固定相比,能够增加髋臼负重区面积,降低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可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实验验证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髋臼横韧带对减小髋臼应力集中、增强髋臼抗形变能力及维持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的意义。方法自2012-01—2015-01采集新鲜成年健康男性尸体髋关节(包含完整髋臼-关节囊-股骨头)8个,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A组去除关节囊但保留髋臼横韧带,B组一并切除关节囊和髋臼横韧带。所有髋臼按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要求打磨髋臼软骨面置入髋臼假体,然后对髋臼进行生物力学测量,得到其应变、位移、强度、刚度、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等力学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手术打磨后,A组在髋臼强度和刚度上皆优于B组。两向应力状态:A组横向应力(σθ)为(0.62±0.05)MPa,纵向应力(σφ)为(0.70±0.06)MPa;B组σθ为(0.83±0.07)MPa,σφ为(0.88±0.09)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组承载时应力均匀,应力集中小,B组则相反,易导致关节不稳定。刚度:A组为(160.26±14.32)N/mm,B组为(108.23±9.32)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组抗形变的能力也明显优于B组。在接触特性上A组平均压力均高于B组而负重面积也大故应力反而小于B组。结论保留髋臼横韧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减小髋臼应力、削弱应力集中、维持髋臼强度和刚度及假体初始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找寻髋臼内壁截骨的合适内移范围,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SolidWorks 2005软件,建立髋臼发育不良骨盆的三维模型,模拟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式,使髋臼内壁骨从未完全陷入盆腔内保持2 mm骨性接触处开始,逐渐内移至完全陷入盆腔内7 mm处,每隔1 mm为1个实验组,分成10个实验组.每组髋臼人为划成4个象限,分别对各组假体臼-骨界面间进行计算机模拟对比力学实验分析,测量出髋臼假体-骨界面间的Mises应力及剪切应力值,找寻出应力分布较为均匀的实验组.结果 Mises应力及剪切应力均有1个象限内的值较大,通过2次统计学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结论 当髋臼内壁内移至未完全陷入盆腔内1 mm处到完全陷入盆腔内1 mm处的范围内,髋臼假体-骨界面间的应力分布均匀,最佳位置在完全陷入盆腔内1 mm处.  相似文献   

5.
人工髋关节不同材料假体对骨界面的应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方法,了解在应力状态下不同材料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组合对骨界面的应力分布规律,从生物力学角度为人工髋关节的临床应用和设计制造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全髋置换前后进行单髋站立生物力学测试,分析假体植入前后股骨和髋臼总体的应力模式和植入后各种组合的假体对骨界面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1、各种假体置换后等效应力(von Mises)峰值均位于假体远端相应股骨区域,但应力峰值有所下降,以股骨距区下降最为明显,遮挡率最大,而以弹性模量较钛合金低的CFR/PSF作为柄的股骨的相应区域的遮挡率较低。2、各种组合的假体对股骨界面的应力从近端至远端均呈逐渐增高趋势,而对于相同的柄比较而言,不管是金属-金属、陶瓷-陶瓷、陶瓷-聚乙烯还是金属-聚乙烯组合,其相应界面应力值无明显差别(P〉0.05),但以CFR/PSF作为柄对股骨相应界面存在较高的应力。3、置换前在髋臼顶穹部存在较高应力,并逐渐向周围递减;置换后应力主要集中在髋臼的周边区域,但从髋臼顶部→后下→前下呈逐渐递减趋势;而在相同区域的不同组合其界面应力值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各种假体植入后均在股骨距处形成较高的应力遮挡,而用弹性模量较低的CFR/PSF作为柄,其股骨相应区域的应力遮挡率较低,但股骨相应界面应力较大,而界面应力过大是产生假体微动主要因素。2、股骨界面从近端至远端呈逐渐增高趋势的应力规律符合该假体的设计原理;相同假体柄的不同组合其股骨和髋臼相应界面应力值无明显差别,实验表明力学因素并不是选择假体组合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压敏片技术测量髋臼高位前柱骨折后不同程度台阶状移位对臼顶负重区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骨盆标本(含双侧股骨中上段)5具,分为完整骨盆组(I组)、解剖复位组(A组)及1 mm台阶组(B组)、2 mm台阶组(C组)、3 mm台阶组(D组)。用特制夹具将骨盆和股骨固定于单足站立中立位,去除髋关节囊,将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分别测量各组标本髋臼臼顶负重区负重面积、平均压强及峰值压强。所获数据经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多重比较。结果 I组与B、C、D组间在负重面积、平均压强及峰值压强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I组与A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B组与C、D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臼顶部台阶的存在,使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负重顶应力显著增加,负重面积显著减小,单位软骨内应力升高,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对于涉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应追求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两种不同入路中髋关节表面置换中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72个关节中,分为两组:A组21例病人,共26个髋关节,采用Hardinge的外侧入路。B组44例,共46个髋关节,采用改良的Gibson入路,股骨头由关节后方脱出。测量的指标包括:(1)术前颈干角和术后股骨假体柄干角;(2)髋臼假体的外展角;(3)股骨假体的中心偏移距;(4)术前髋臼前倾角和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5)股骨假体侧方中心偏移距;(6)股骨假体的侧方偏移角。[结果]股骨假体的柄干角A组为139.5°,B组为140.5°,2种入路间的柄干角无显著性差异;髋臼假体的外展角A组为37.7°,B组为44.4°;前倾角A组为21.6°,B组为15.2°。[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可以采用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股骨假体安放位置在两种入路中差别不大,但在髋臼假体安放时,相差显著。与后外侧入路比较,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外展角较小,但前倾角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四种不同长度的锁定钢板在治疗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中的表现,来分析锁定钢板相对于股骨假体柄远端的位置与产生的刚度和应力集中情况的关系。 方法选取10对成人新鲜股骨标本,随机均分为四组,制作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模型,以四种不同长度的锁定钢板固定:A组,钢板最近端双皮质锁定螺钉距离假体尖端1个股骨直径;B组,钢板最近端双皮质锁定螺钉与假体尖端平齐;C组,钢板最近端单皮质锁钉与假体尖端重叠1个股骨直径;D组,钢板最近端单皮质锁钉与假体尖端重叠2个股骨直径。分别进行轴向压载实验、扭转实验、内外四点侧弯实验及前后四点侧弯实验,记录各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进行循环负载实验,记录骨折情况。 结果各组在各实验中表现出的刚度值有显著差异,D组刚度值最大(P<0.05);在循环负载实验中,D组骨折线分布于股骨假体尖端、近端锁钉以及钢板远端附近,A、C组的骨折线集中在近端锁钉与股骨假体尖端之间,B组骨折线集中在股骨假体尖端与钢板顶端的线性区域内,结果显示D组应力集中程度比A、B、C三组低(P<0.05)。 结论在使用锁定钢板治疗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时,随着钢板长度增加,内固定稳定性提高;锁定钢板与股骨假体柄尖端重叠固定不会增加应力集中,反而随着钢板与股骨假体重叠区域增加,应力显著分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髋臼金属支架在老年髋臼骨缺损翻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3D打印辅助髋臼金属支架搭配骨水泥翻修治疗18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患者。术前应用3D打印机按1∶1比例打印骨盆模型。股骨柄翻修:5例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柄,7例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6例保留原股骨假体柄。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9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髋臼假体位置合适,无松动及脱位,髋关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6~93分。结论 采用3D打印辅助髋臼金属支架搭配骨水泥行老年髋臼骨缺损翻修,髋臼假体可获得即刻的初始稳定,无需植骨,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斜置锁定钢板对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取40根与人体股骨力学性质类似的仿制人工股骨模型,随机分成A、B、C、D 4组,每组10根,在股骨小粗隆下15 cm和17 cm处横行截骨制备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模型,均用12孔锁定钢板和皮质骨螺钉固定。A组钢板放置在股骨正中纵轴线上,B、C、D组钢板分别放置于5、10、15°夹角的轴线上。测量内固定后4组在轴向压缩、三点折弯、扭转试验中骨折块内外两侧的应变。结果随着压缩载荷和弯曲载荷不断增加,各组内骨折块内外侧应变值也不断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压缩载荷和弯曲载荷下骨折块内外两侧的应变值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扭矩不断增加,各组内骨折块内外侧应变值也不断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矩为10 N·m时,骨折块内外两侧的应变值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扭矩为20、50 N·m时,C、D组骨折块内外侧应变值均显著高于A、B组,D组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应力下,斜置钢板10°会使骨折应变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实体结构与骨小梁结构股骨柄假体并采用有限元模拟,探究3D打印骨小梁结构股骨柄在体内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通过对比实体结构假体与3D打印骨小梁结构的股骨柄假体的三维模型,并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结构设计假体在植入患者体内后站立时的状态,对比两种设计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结果显示有限元模型中应力的峰值出现在3D打印骨小梁结构区域,单足站立时,带有3D打印骨小梁结构的股骨柄应力峰值为8.6 MPa。双足站立时,带有3D打印骨小梁结构的股骨柄应力峰值为3.9 MPa。结论与实体结构股骨柄假体相比,3D打印骨小梁结构应力分布明显得到优化,并且最大应力值明显减小。因此,3D打印骨小梁结构优越的力学承载性能降低了股骨柄应力遮挡效应,更利于假体周围骨质增长,从而避免假体松动,为患者康复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术前数字化模板计划用于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准确性,及其对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77例(109髋)采用DAA行THA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56髋)术前采用数字化模板计划(A组),37例(53髋)采用传统模板计划(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以及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计划与实际假体安放型号,并计算符合率。于术后3个月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杯假体外展角及股骨柄假体力线。采用HH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髋臼侧术前计划与实际安装假体型号符合率为80.4%(45/56),明显高于B组的62.3%(33/53)(χ~2=4.38,P=0.04);A组股骨柄侧符合率为83.9%(47/56),与B组的79.2%(42/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3)。A、B组髋臼杯假体外展角分别为(40.7±6.4)、(38.8±7.3)°,股骨柄假体力线偏差(0.1±1.8)、(0.3±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假体下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较B组明显减少(P0.05),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6)。A组1髋、B组6髋发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8个月;B组为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HSS评分分别为(91.8±3.1)、(92.6±4.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26)。结论 DAA行THA术前行数字化模板计划准确性高,在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同时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手术后测量,探讨其变化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随访本院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87例(92髋),均为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年1个月,测量手术后双髋关节X线片,比较术后假体股骨偏心距、旋转中心与解剖股骨偏心距、旋转中心符合率,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并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均恢复(A组)27例(29.35%),(B组)仅FO恢复23例(25.00%),(C组)仅HJC恢复31例(33.70%),(D组)FO及HJC均未恢复11例(11.96%),Harris评分优良率A组96.30%,B组为73.19%,C组为74.19%,D组为27.27%,Harris评分优良率A组与B组(P=0.039),A组与C组(P=0.029),A组与D组(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偏心距及旋转中心的恢复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臼杯假体模拟植入Crowe Ⅱ/Ⅲ型DDH髋臼的不同高度时臼杯-骨界面间应力和应变分布特征。 方法基于3位Crowe Ⅱ/Ⅲ型DDH患者髋关节的CT扫描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作髋臼三维建模,在距髋臼下缘连线垂直高度为15、21、30 mm处分别模拟植入臼杯模型,并转化为三维有限元网格模型,施加静力载荷,记录臼杯-骨界面的应力和应变数据,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各组最大应力及应变的差异。 结果3组臼杯模型在距髋臼下缘连线垂直高度为21 mm处的最大应力值最小,分别为患者A 10.03 Mpa、患者B 17.67 Mpa和患者C 14.99 Mpa。在安装高度为15 mm和30 mm处,臼杯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患者A 20.64、12.03 Mpa,患者B 22.06、23.02 Mpa和患者C 34.72、17.88 Mpa。对15、21、30 mm处骨质、臼杯的最大应力及应变行两两配对检验显示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167)。不同安装高度下臼杯假体及假体周围骨组织应变量没有明显分布规律。 结论对于Crowe Ⅱ/Ⅲ型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当上移臼杯旋转中心能减少臼杯假体最大应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为手术操作及假体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检查提示)行全髋置换术后数据,建立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模拟加载及仿真计算。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股骨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骨质疏松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由股骨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大,应力峰值为股骨假体末端周围皮质,主要集中在假体末端与股骨内侧骨皮质交界处。通过有限元力学分析,在骨质疏松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力学分布在各区域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骨质疏松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应力分布特点的分析,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选择远端压配型假体,假体放置需避免内外翻,以减少假体远端与股骨皮质的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多孔中空人工股骨柄假体周围骨床骨质经界面长入金属空腔及其在腔室内成骨的特征,比较腔内复合骨诱导因子(rhBMP-2)与自身骨长入的成骨差异.方法 健康成年杂交犬18条,随机分3组,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摄X线片.所有股骨柄假体(CoCrMo合金)近1/2表面均为羟基磷灰石涂层.A组股骨侧植入实心假体,为对照组;B组在中空假体腔室内填塞股骨头颈及处理股骨近端髓腔时获得的松质骨;C组于腔室内填入复合5 mg rhBMP-2的胶原蛋白海绵.各组分别随机抽取2犬,于术后2、4、8个月处死取材,复查股骨近段X线片,不脱钙骨切片行界面和腔窒带假体组织学观察及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 X线显示术后4个月C组假体中空部分周围骨床骨质密度明显较高.组织学观察C组近端假体一骨界面及腔窜内早期成骨速度明显快于A组和B组.假体植入后2、4个月时,C组的界面骨结合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腔室内骨长入率也明显高于B组(P<0.05),但植入8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的骨结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界面骨质町经孔洞长人中空金属假体腔室内,使假体与其周围骨床达成相对"一体化"结合.腔内复合rhBMP-2可有效促进早期假体一骨界面的骨结合及向假体腔室内的骨长入,为人类多孔中空股骨柄假体的研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半髋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与股骨假体的柄干角和下沉的关系。方法41例(48髋)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6.7岁,随访至少3年。均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期35髋、Ⅳ期13髋;其髋臼相对正常。在术后骨盆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柄干角,观察其下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5.2年(3~8年)。平均的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01),5年生存率为83%。按UCLA评分标准,FicatⅢ期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8.6%;Ⅳ期13髋术后的满意率为69.2%(P<0.05)。8髋(FicatⅢ期、Ⅳ期各4髋)疗效差,归为失败组。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6髋的股骨假体有明显下沉(其柄干角小于130°),2髋的髋臼有破坏(1髋柄干角为128°,1髋为136°)。疗效好的40髋(成功组)的平均柄干角为139°,而失败组的平均柄干角为127°(P<0.05)。失败组中,6髋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分别为5.02mm和4.85mm,其柄干角均小于130°;而成功组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仅为1.48mm和1.04mm(P<0.05)。柄干角小于130°者其发生不良后果的机会增加7.1倍。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股骨假体超过2mm下沉的时间为19.5个月,临床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5.6个月(P<0.01)。结论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术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较大的股骨假体的柄干角可以减少股骨头颈区域的压力,从而可以减少下沉,提高存活率。运用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可以预测假体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采用粗隆下截骨和生物固定型带股骨柄模块的人工关节假体治疗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回顾从2004年2月到2009年4月对12例21髋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患者治疗的详细过程及疗效,记录所有的并发症。全部采用粗隆下截骨和S-ROM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髋臼杯假体均植入真臼位置,7例13髋采用自体股骨头于髋臼外上方作结构性植骨,均作了粗隆下缩短截骨术,平均截骨长度为39.4 mm(35~50 mm)。结果平均随访30.8个月(6~6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改善(t=24.862,P0.01),从术前的平均(38.2±6.4)分(28~48分)到术后平均(82.1±8.6)分(62~94分)。术后肢体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延长(t=12.099,P0.01),平均(33.5±12.7)mm(11~65 mm)。术前所有患者均有明显跛行,术后4例有轻度跛行,2例仍需扶双拐行走。19髋股骨截骨处愈合良好,2髋截骨处延迟愈合。在最后一次回访时显示髋臼假体和股骨柄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下沉、断钉、骨溶解及异位骨化出现。髋关节中心平均下移了73.0 mm(46~105 mm)。结论利用S-ROM带股骨柄模块的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的高度适配性,加上在真臼位置加深髋臼,适当植骨,以及精确的粗隆下截骨,是治疗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初次混合式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柄的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骨水泥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接受骨水泥柄髋关节置换患者148例167髋,男95例106髋,女53例61髋;年龄28~87岁,平均62.8岁;体重45.2~87.4 kg,平均57.2 kg;身高146~184cm,平均161.5cm;平均体重指数21.4.临床疗效以Harri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股骨柄假体位置、骨水泥壳、假体周围骨重塑和骨溶解发生情况.以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假体翻修为终点,对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结果 106例114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9.5年,平均8.1年.术前Harris评分8~54分,平均42分;末次随访时76~100分,平均94分.无一例发生无菌性松动及假体翻修.6髋假体柄平均下沉1.83mm.16髋(14%)股骨侧出现<1mm的影像学透亮线,9髋(8%)Gruen Ⅰ区和Ⅶ区出现局灶性骨溶解所致斑点样影像学透亮区.106髋(93%)股骨侧有不同程度的皮质变薄或皮质松质骨化,均位于Ⅶ区.假体生存率为100%(95%可信区间.0.95-1.00).结论 采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固定股骨柄,可取得较好中期临床效果,但仍存在骨溶解、股骨近端皮质骨吸收重塑等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精确测量及术中透视调整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双下肢不等长(LLD)方法和实用性。方法将100例计划行THR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仅用术前精确模板测量髋臼和股骨假体的大小以减少术后LLD;B组除术前精确模板测量外术中加用C型臂X线机透视,以评估置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并作适当的调整。结果 100例均获2~10个月随访。A组中有10例术后下肢不等长(延长或短缩)超过6 mm;B组没有出现术后下肢不等长超过6 mm,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图像调整的距离平均为4 mm(0~12 mm)。结论通过术前数字影像精确测量及术中根据C型臂X线机透视影像调整置入髋臼假体可有效控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