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联合奥氮平用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78例诊断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奥氮平)与治疗组(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每组各39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韦氏记忆量表(WMS)评价患者其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WCST评分和WM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PANSS评分、WCST评分和W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69.23%(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氨磺必利联合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天津市安定医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100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各5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词汇流畅性测验(VFT)、数字广度测验(DST)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定认知功能。结果共78例患者完成研究,利培酮组与氨磺必利组脱落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30,P=0.054)。治疗前两组PANSS、VFT、DST及WCS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周后,两组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VFT及DS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两组PANSS、VFT及DS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利培酮组的持续性错误数和氨磺必利组的正确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利培酮组的非持续性错误数较治疗前变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氨磺必利组的正确应答数评分高于利培酮组[(61.79±5.50)分vs.(65.86±5.19)分,t=-3.129,P=0.002]。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疗效相当,但氨磺必利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略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氨磺必利组(研究组)和利培酮组(对照组)各36例,观察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经8周治疗,两组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氨磺必利组与利培酮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氨磺必利组阴性症状评分减分与利培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而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的疗效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为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6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例。两组均接受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小剂量氨磺必利(100 mg/d),两组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4、8、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周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试(TMT)和Stroop色词测验(CWT)评定认知功能,于治疗后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治疗第4周,研究组情绪退缩、情感交流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5);治疗第12周,研究组情感迟钝、情绪退缩、情感交流、被动淡漠、交流困难的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研究组完成总应答数(RA)、持续错误数(RPE)、TMT-A、TMT-B、CWT-A、CWT-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均有效,安全性与单用原抗精神病药物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与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及奥氮平组各4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和奥氮平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MATRICS公认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评定疗效及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氨磺必利组和奥氮平组PANSS总分及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 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氨磺必利组MCCB的语义流畅(t=-2. 728)、连线测验(t=2. 535)、数字序列(t=-3. 557)、空间广度(t=-2. 550)、言语记忆(t=-4. 378)、视觉记忆(t=2. 236)、情绪管理(t=-4. 701)测验成绩、奥氮平组MCCB的语义流畅(t=-3. 016)、数字序列(t=-2. 613)、空间广度(t=-4. 332)测验成绩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两组间相比,氨磺必利组在言语记忆(F=9. 763)、视觉记忆(F=5. 285)及情绪管理(F=7. 960)评分优于奥氮平组(P均0. 05)。结论:氨磺必利与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对认知功能均有改善作用,氨磺必利较奥氮平改善的领域更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和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奥氮平组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于治疗前后评定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两组PANSS总分减分及一般病理学减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磺必利组PANSS阴性症状减分明显高于奥氮平组,奥氮平组PANSS阳性症状减分显著高于氨磺必利组(P均0.05)。氨磺必利组和奥氮平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和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体质量增加、镇静嗜睡和血糖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氨磺必利组(P0.05或P0.01)。结论: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奥氮平相当,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立哌唑联合氨磺必利用于男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疗效。方法将本院2015年5月~2016年3月收治的62例诊断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评价患者其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水平及性功能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64.52%,(P0.05);对照组治疗后亚利桑那性体验男性量表(ASEX)各项评分及催乳素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小剂量阿立哌唑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男性首发精神分裂症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且较氨磺必利单药治疗对性功能及催乳素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丁螺环酮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SP)阴性症状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82例SP阴性症状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观察组采用氨磺必利+丁螺环酮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对比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临床疗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个人与社会量表(PSP)评分、神经功能因子S100β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PANSS评分、SAN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CCB评分、PSP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S100β、MB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SP阴性症状患者用氨磺必利联合丁螺环酮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调节神经功能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小剂量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112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与喹硫平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氨磺必利组显效率为55.40%,两组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ANS各因子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氨磺必利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帕利哌酮和氨磺必利对首发未用药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体质量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女性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帕利哌酮组45例患者采用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氨磺必利组45例患者通过口服氨磺必利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水平、体重、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韦氏成人量表(WMS-RS)评分以及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试(MCCB)评分。结果两组血清催乳素水平治疗后各周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2周体重较治疗前都有显著增加(P0.05),帕利哌酮组增加幅度低于氨磺必利组(P0.05);两组治疗后12周PANSS评分较治疗前都有显著降低(P0.05),但帕利哌酮组治疗后降低的幅度显著高于氨磺必利组(P0.05)。结论帕利哌酮和氨磺必利都能导致患者血清催乳素和体质量增加,但是氨磺必利体重增加的幅度更大。两种药物都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但帕利哌酮的治疗效果优于氨磺必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98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研究组接受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接受喹硫平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后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临床记忆量表评价认知功能,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和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价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9.36%和81.82%,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06,P﹥0.05);治疗后第2、4、8周末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第4、8周末阴性症状、PAN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8周末两组认知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研究组WAIS量表的操作智商,临床记忆量表的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记忆商数,以及WCST量表的正确百分数、随机错误数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磺必利能明显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合并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8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研究组采用氨磺必利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照组单用氨磺必利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经8周治疗,两组PANS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6%和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阴性症状评分减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合并r TMS对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与单用氨磺必利相当,而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用氨磺必利,两组不良反应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无抽搐电休克(MECT)和氨磺必利联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临床所用不同治疗方案分成2组,将应用单纯氨磺必利医治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应用MECT和氨磺必利联合医治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临床疗效、阴性因子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医治14w后背数记忆、再认、联想与图片评分均比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第4w、8w阴性因子评分改善幅度均比对照组显著(P0.05);两组医治后总不良反应率4.35%、8.70%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者联合应用MECT和氨磺必利能够提高记忆能力,改善患者阴性因子评分,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其对睡眠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治疗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奥氮平治疗,观察组接受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社会评分、动力和精力评分、症状和不良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2年间收治的5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氨磺必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分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PANSS评分、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疾病严重程度(CGI-S)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疗效总评(CGI-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磺必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随着药物减量后症状逐渐消失.结论 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氨磺必利替换奥氮平治疗对伴有代谢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92例奥氮平治疗伴代谢综合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治疗组)及奥氮平组(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在2周内将奥氮平换为氨磺必利,对照组维持奥氮平治疗,观察12周。入组时及第6、12周末测量腰围、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及空腹血糖(FBS)、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水平。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定。结果:治疗12周末,治疗组腰围、收缩压、BMI、TG、FB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ES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磺必利替换奥氮平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及代谢综合征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晓 《四川精神卫生》2014,27(5):416-418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和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4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分为氨磺必利组(研究组)和阿立哌唑口崩片组(对照组)各32例,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PANSS评分均下降(P0.05),氨磺必利组和阿立哌唑口崩片组有效率分别为90.63%,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SS评分分别为(3.98±1.03)分、(4.07±1.8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与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氨磺必利6种抗精神病药对急性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分为6个药物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6种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韦氏成人智力测验( WAI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临床记忆量表( CMS)在治疗前后评估疗效及认知功能。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药物组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总分在治疗后各时点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WAIS-RC、CMS、WCST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01);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总智商差值与 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差值呈正相关性( r=0.559, r=0.755;P<0.01或P<0.001),与阳性症状差值无相关( r=0.148,P>0.05)。结论:6种新型抗精神病药均能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68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分为氨磺必利治疗组(n=34)和利培酮治疗组(n=34)。疗程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和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8、12周末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氨磺必利组体重增加小于利培酮组(P﹤0.05)。结论两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发病疗效相当,但氨磺必利对体重的影响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剂量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难治性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以难治性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保持原有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剂量不变,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剂量氨磺必利治疗,2组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末分别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后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有效率78.6%,对照组为1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17)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的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