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顺  李寰  代政学  张军  李军 《心脏杂志》2005,17(3):270-272
目的:评价42~46mm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全组37例,年龄20~58(36士14)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ASD最大直径34~42(37±3)mm,5例(14%)缺损的所有边缘均≥5mm,13例(35%)缺损的前缘径不足0~4mm,19例(51%)缺损的前缘径、后缘径或下腔静脉缘径不足2~4mm。其中18例有轻度肺动脉高压,12例有轻~中度肺动脉高压,4例中度肺动脉高压。5例并发心房纤颤。所有病例均经导管置入特制国产ASD封堵器。术后3d、1~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及X线检查。结果:37例应用的封堵器大小42mm16个、44mm14个,46mm7个。36例均一次封堵成功,1例40mm巨大ASD,用46mm封堵器关闭成功后,反复牵拉封堵器脱落,改用48mm封堵器封堵成功。术中3例出现一过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症处理后恢复。手术即刻,TTE显示6例(17%)有微~小量残余分流,完全堵闭率83%(29/36);术后3d,2例(6%)有微量残余分流。1~6个月复查TTE,34例(94%)心脏大小恢复正常,2例(6%)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心脏不同程度的缩小,无1例有残余分流。1年后随访15例,未发现主动脉壁穿孔和心脏穿孔、心包积液。结论:应用42~46mm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亦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采用PFO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多孔型ASD的患儿共40例进行总结,术前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术中心导管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随访,观察术后右心房前后径,左右径,右心室内径变化,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分流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置入PFO封堵器,所有患儿术后未发现明显心律失常。术后封堵器位置良好,未出现移位,未出现心脏穿孔、封堵器脱落以及栓塞等不良反应。术后1、3、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患儿右心房前后径,左右径,右心室内径,较术前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封堵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39例完全闭合,1例术后6个月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结论:PFO封堵器对于封堵儿童多孔型ASD,具有封堵器效率较高,短期疗效可靠的特点,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具有较好的封堵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封堵器选择对其疗效及心脏形态学重构的影响.方法 入选146例ASD患者,年龄13.5~70.0(33.5±12.4)岁.其中73例(A组)根据椭圆周长数学公式计算缺损直径选择封堵器型号,另外73例(B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长径选择封堵器型号.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ASD患者经导管封堵治疗术前、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的左心房收缩末期横径(LALD)、右心房横径(RALD)、RALD/LALD比值、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RVDD/LVDD比值及肺动脉内径.结果 A组缺损内径为(20.16±4.98)mm,B组为(21.36±5.6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封堵器直径A组小于B组[(21.95±6.78)mm比(25.85±6.75)mm,P<0.05].142例封堵术成功,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主要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无残余分流发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RALD、RVDD、RALD/LALD和RVDD/LVDD比值明显下降,肺动脉内径逐渐缩小,LALD、LVDD逐渐增大.A组改善心房重构程度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 椭圆形周长公式在非圆形ASD封堵器选择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封堵器大小对心脏重构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大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大孔房间隔缺损患者46例,年龄8~71岁,平均37.6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ASD最大直经25~38(30±8)mm,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5例,Ⅲ级5例,其中肺动脉平均压力>25mmHg者28例,封堵前肺动脉压力(32±8.2)mmHg。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应用X光透视,和经胸心脏超声引导下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封堵ASD,对部分ASD残端薄弱者采用“肺静脉法”操作技术完成封堵。结果44例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5.6%。选择封堵器直经为30~42mm,封堵后肺动脉压降低至(18.4±5.8)mmHg。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失败2例患者ASD伸展径分别为36mm和38mm,缺损后缘缺乏有效房隔组织。术后即刻超声显示6例仍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分流束直径小于4mm;术后6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无1例残余分流,房间隔封堵器位置稳定。术后6~38个月随访,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封堵器相关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大孔房间隔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费用低、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60岁老年房间隔缺损(ASD)患者经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后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47例老年ASD,男11例,女3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不同切面ASD的最大直径为6~34mm,平均(17.4±8.3)mm,根据ASD边缘情况,分为中央型(18例)及边缘不足型(29例);边缘不足型分为前缘(主动脉缘)不足型(27例),后缘(主动脉对侧缘)不足型(2例)。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手术后1、3、6、12月及每年分别行心电图、X线胸片、TTE随访,以上病例随访6月至5年。结果 47例均1次封堵成功,所用国产封堵器直径为10~42mm,平均(23.5±9.2)mm。术中、术后无重要并发症。随访X线胸片显示肺血较术前减少,心胸比率不同程度缩小。47例患者术后1月、3月、6月TTE即显示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较封堵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1年(38例)、术后2年(27例)、术后3年(18例)、术后4年(8例)、术后5年(2例)随访TTE显示RAD、RVD及PASP进一步缩小(P<0.01)。所有患者近中期随访均健康生存,无封堵器介入治疗相关近中期严重并发症,无因ASD而再次接受治疗者。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岁老年ASD患者,安全性好,技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且近中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ASD并成功施行ASD封堵术的患者56例,年龄(34.63±12.64)岁,ASD直径为(17.39±6.12)mm。于封堵器封堵术后3 d、3个月、6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追踪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右心室前后径(RVEDD)、右房横径(R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将这56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所测得的指标作对照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与术前比较,LVEDD、LVESD、LAD在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逐渐增大,RVEDD、RAD在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逐渐减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项指标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无进一步变化,趋于稳定(P0.05)。3LVEF在术后3 d略有增加,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无变化,但与术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SD介入封堵术既减轻了右心的容量负荷,使右房、右室内径明显缩小,也可在短期内改善左室的几何结构。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封堵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探讨多孔型A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方法:先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多孔型ASD,后在局部麻醉下用测量球囊进行试封堵,同时用心脏超声检测试封堵时两ASD闭合情况及孔间距,并确定置入封堵器数量及大小,术后用心脏超声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全组6例双孔型ASD患者中2例分别置入2个封堵器,4例置入1个封堵器。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4例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2年虽仍有少许残余分流,但自觉症状好转,心影缩小。另1例术后1个月因残余分流而被迫手术取出。 结论:经导管封堵成人多孔型ASD安全、有效,对两ASD相距较远者应放置2个封堵器,对两ASD相距较近者则可用1个封堵器封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ASD)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方法经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ASD并成功施行ASD封堵术的患者74例,年龄(35.63±12.74)岁,ASD直径为(16.29±5.11)mm。于封堵器堵闭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追踪测量主动脉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右心室前后径,肺动脉内径和肺动脉瓣血流速度,右心房和右心室的上下径、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二尖瓣口血流速度、三尖瓣口血流速度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同时测量封堵器的直径和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4h与术前相比,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肺动脉内径、三尖瓣口血流速度和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均显著减少(P0.01);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主动脉内径、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和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房室大小和血流速度在术后24h内变化明显,在术后1个月后的随访中逐渐趋于稳定。结论封堵器介入封堵ASD,既纠正了解剖畸形,又改善了左心和右心系统的几何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老年患者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导管封堵治疗的51例老年ASD患者的临床和介入治疗资料。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0.2%,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ASD平均大小为(24.3±5.8)mm,封堵器平均大小为(28.2±8.6)mm,均采用国产封堵器。术后3个月平均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下降明显(P<0.05),右心房、右心室内径较术前减小。微少量残余分流3例,3个月后复查分流消失。并发症发生率11.8%,无死亡。随访642个月,封堵器无移位,心功能改善。结论高原地区老年ASD患者有缺损大,肺动脉高压程度严重,并发症多的特点。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积极治疗并发症,是成功封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前后心脏结构及血浆心钠肽(ANP)、脑钠肽(BNP)的变化.探讨经导管ASD封堵术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36例ASD患者封堵治疗前、治疗后1d、1月、3月、6月心脏结构参数,并分别测定相应时段血浆心钠肽、脑钠肽的浓度,另选取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3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同术前相比,术后1d、1月、3月、6月,右房、右室内径明显缩小(P〈0.05),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在术后1月、3月明显增大(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前及术后没有明显变化。ASD组ANP、BNP水平在封堵前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在封堵1d后开始显著逐渐下降,到6月后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P均〈0.05)。结论:经导管ASD封堵术减轻了右心的容量负荷.使右房、右室内径明显缩小,也可在短期内改善左室的几何构型,血浆ANP、BNP水平可以作为评价经导管ASD封堵术对心脏容量负荷影响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封堵对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近期心脏结构的影响。方法 2007-2009年80例PDA患者(男32例女48例),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以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未闭的动脉导管直径平均为(4.6±2.1)mm,应用封堵器的直径平均为(6.4±3.6)mm,5例患者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余均封堵完全。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36.6±5.5)mm Hg降至(25.3±3.65)mm Hg(P<0.05),术后3 d超声心动图检查示除3例有微量残余分流外,其余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左室舒张末径和E/A值分别由术前的(48.6±8.3)mm和96±25/63±16降为(39.6±6.3)mm和78±13/52±10,其中年龄较大者E/A变化较明显,左室缩短分数由术前的38.7%±6.5%降为28.3%±5.9%,术后射血分数平均下降18.6%。72例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封堵器均位置良好、无缺损,无肺动脉狭窄及主动脉缩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血流速度、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年龄小者肺动脉内径改变明显。结论国产封堵器用于PDA患者的封堵治疗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且早期治疗更佳。  相似文献   

12.
雷芸  张伟华  尹小龙  丁云川  姚雨凡 《心脏杂志》2005,17(2):190-191,194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心脏复合畸形患者10(男6,女4)例,年龄5~53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和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PDA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PS各1例;VSD修补术后遗留ASD2例,ASD修补术后遗留PDA1例和刀刺伤致左室前侧术后遗留VSD1例。ASD或PDA并发PS者,先扩张肺动脉瓣,再行ASD或PDA封堵治疗。ASD并发VSD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10例患者介入手术均1次成功。5例ASD封堵器的直径为8~38mm,2例膜部对称性VSD封堵器的直径为14mm和6mm,1例用10mm肌部VSD封堵器。2例PDA均用弹簧圈封堵。封堵PDA或VSD后造影无残余分流。封堵ASD后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3例并发PS者,肺动脉瓣扩张术后即刻肺动脉跨瓣压差明显下降,由术前50、38、40mmHg分别降低为20、15和21mmHg。有1例PDA封堵弹簧圈脱落至肺动脉远端未能取出。随访1年肺功能正常,无肺不张。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1年,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导丝参比封堵器选择策略及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瘤(ASA)合并ASD/复杂型卵圆孔未闭(PF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ASA合并ASD/PFO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中加硬导丝通过ASD/PFO建立轨道后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判断ASD各缘回声强度及边缘组织压迫与导丝的关系,据此进行封堵器类型及型号选择,均置入特制小腰大盘型ASD封堵器。于术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以超声心动图评估房室腔变化及心功能、心包积液及器械表面血栓,动态心电图评价房性心律失常,门诊随诊评估有无再发脑梗死。结果共纳入29例患者,其中ASA合并ASD 22例(22/29),ASA合并PFO 7例(7/29),平均年龄(46.97±13.53)岁,其中女性22例(22/29)。所有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无二次封堵器更换。22例ASD患者使用封堵器直径为6~24mm;7例PFO患者中5例使用腰部直径6mm特制小腰大盘型ASD封堵器,2例使用腰部直径8mm特制小腰大盘型ASD封堵器。双孔及多孔型ASA合并ASD9例(9/29),最大缺损孔径为5~12 mm;5例患者封堵器释放即刻存在残余分流,均为ASA合并多孔型ASD患者,平均残余分流为(2.20±0.84)mm,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和右心室前后径均未见明显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未受到影响(均P0.05);无器械相关血栓、心脏压缩及脑梗死发生,1例患者术后34 h新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结论 ASA合并ASD/PFO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导丝参比封堵器选择策略提高了封堵器选择准确率,特制小腰大盘型ASD封堵器可最大限度覆盖ASA、重整房间隔,避免多个封堵器置入,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前后血清镍浓度及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的变化,探讨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血清镍浓度与免疫激活的关系。方法:30例先心病患者,行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的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为先心病组。另30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体检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先心病组经导管封堵术前、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清镍、IL-6与IL-10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先心病组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血清镍浓度升高,到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P0.05),然后逐渐减低,到6个月回到术前水平;在整个观察期内无过敏反应及毒性反应病例。②经导管封堵术前IL-6与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经导管封堵术后升高,到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P0.05),然后逐渐减低,到6个月回到对照组水平。③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在术后1个月血清镍浓度与血清IL-6、IL-10呈正相关(P0.05)。结论: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血清镍浓度升高,到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然后逐渐减低,到6个月回到术前水平。经导管封堵术后1个月血清镍浓度与免疫激活状况(IL-6、IL-10变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23例中老年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为14~34mm,右房、室均不同程度增大,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0.52~0.70。患者均在局麻下经X线透视和TTE引导行ASD封堵术,均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封堵器直径18~42mm。术后随访1~33个月,未见残余分流、心包填塞及封堵器移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2例ASD患者行Amplatzer封堵术,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UCG)及透视监测下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12例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UCG显示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分别于1个月后、3个月后UCG显示残余分流消失,即刻完全封堵率达83.3%。随访2个月至1年,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脱落,肺多血及右心房室增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在UCG指导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观察其术后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1999-12-2009-01期间经胸和(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TE、TEE)行术前筛选并成功随访的特殊类型ASD患者116例,评估后应用房间隔封堵器(ASO)介入封堵,于术后远期随访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追踪心脏超声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0~120(90±46)个月。111例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5.7%;随访中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3.6%),其中1例封堵器脱落,1例溶血,1例脑栓塞及1例明显主动脉瓣反流;手术成功率为94.8%(110/116);9例(8.2%)术后即刻有残余分流,随访中5例分流消失,完全封闭率96.4%;ASD患者术后心脏重构较术前显著改善,尤以年龄<18岁者改善明显;术前心电图2例存在室上性心动过速,随访中未见再发作;5例心房颤动,随访中2例恢复窦性心律,未见室性心律失常,24例原有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6例消失。结论:术前了解ASD解剖细节,严格掌握适应证是ASO治疗特殊类型ASD手术成功的关键,远期随访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后残余漏患者于原封堵器内再封堵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2~2005年行介入封堵的431例先心病患者中,术后发生大量残余漏的共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均为女性,该3例患者使用的均为早期产的国产封堵器,第1次介入封堵术均成功;术后2年封堵器内有大量残余漏。3例全部再次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方法处理残余漏。结果:3例均于原封堵器内再置入1枚国产封堵器,成功封堵残余漏。随访6个月~1年,再无残余分流。结论:先心病PDA、ASD介入封堵术后封堵器内大量残余漏患者,采用原封堵器内再封堵这种残余漏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静脉释放法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2-10至2016-09期间,入选38例ASD患者由于常规释放方法无法成功放置封堵器而接受肺静脉释放法,患者平均年龄(16.0±15.6)岁,平均体重(37.2±22.9)kg,ASD平均直径(17.1±4.2)mm。术后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及此后每年在门诊随访。结果:37例患者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使用肺静脉释放法成功完成经皮ASD封堵术,1例患者改为使用可调弯鞘经皮封堵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5.2±5.1)min,ASD封堵器平均直径(22.9±5.6)mm,2例患者术后早期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外周血管损伤、肺静脉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3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9±0.7)天,术后平均随访(23.9±15.4)个月,且均无残余分流、心包积液、主动脉瓣反流及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肺静脉释放法行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安全、有效,该方法避免了放射线损伤,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常规方法释放封堵器失败的ASD患者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27(男8,女19)例,年龄6~54(24±15)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3~28(16±4)mm。封堵后即刻和3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d,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24例成功,3例PDA封堵后判断为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放弃治疗。成功的患者中,14例选用国产PDA封堵器,10例选用国产ASD封堵器。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使用ASD封堵器中,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5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中,有4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0min,ASD封堵器4例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仍为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仅2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ASD封堵器治疗术后7h发生溶血,治疗72h溶血无减轻迹象,外科开胸取出封堵器并行PDA结扎术。术后2d,超声心动图示PDA封堵器1例微量残余分流,ASD封堵器5例微量残余分流。随访1~6个月,所有左心内径增大的患者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直径≥13mm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