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脏》2015,(8)
<正>患者女性,67岁,因"反复右上腹不适2年余,伴乏力3天"入院,入院后查体慢性肝病面容,无黄疸,未见肝掌、蜘蛛痣,肝不大,脾肋下1 cm。化验室检查:白蛋白27.2 g/L,球蛋白39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9μmol/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67μmol/L,总胆红素20.6μmol/L,直接胆红素8.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肝动脉变异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肝动脉变异情况,分析其变异类型以及术中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结果 通过术前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DSA)造影及术中对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100例患者发现16例肝动脉变异.14例(14%)患者出现替肝动脉,其中10例为替肝右动脉(10%),8例发自肠系膜上动脉,2例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4例(4%)为替肝左动脉,3例发自胃左动脉,1例发自肝右动脉.14例变异血管直径0.3~0.6 cm,平均0.47 cm,术中均予以保留.1例(1%)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伴行门静脉出可触及变异动脉进入肝脏,血管直径0.4 cm,术中予以保留.1例(1%)变异动脉发自胰头方向进入右肝,血管直径0.2 cm,动脉夹闭1 h后离断该血管.结论 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发现的肝动脉变异,必须根据血管直径、阻断变异血管时肝脏变化及血管科建议,判断是否保留变异血管.  相似文献   

3.
例1 男性,41岁,1959年曾作过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1963年又发现右上腹包块逐渐长大,而于1976年第二次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及外囊袋形缝合术,术后留有腹壁瘘,于1977年5月转我院。检查:腹壁瘘位右肋缘下,深12cm,容量20ml。腹部X线平片见肝右叶后顶部12×8cm类圆形边缘呈蛋壳样钙化影。由于囊腔引流不畅,于6月2日  相似文献   

4.
包虫囊肿肝内破裂,包虫液直接进入肝脏血流,引起过敏性休克而致猝死的病例极为少见,我院曾发现3例,均经病理解剖证实。例1 女,14岁。因肝区被他人肘部撞及,当即倒地,面色青紫,呕吐,昏迷,血压测不到,十几分钟后死亡。病理解剖:于肝右叶有7cm×8cm的包虫囊肿,囊肿壁无明显塌陷,囊肿内有淡红色的液体,在囊肿紧贴肝侧的内壁有3cm的纵形裂口,深达肝内1cm。例2 男,19岁。因被他人拳击右上腹部,当即倒地,频繁呕吐,昏迷,四肢发冷,血压测不到,20分钟后死亡。病理解剖:肝右叶下缘有6cm×7cm的包虫囊肿,囊肿壁无明显的塌陷,在囊肿紧贴肝侧内壁有1.5cm…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17岁,于2005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逐渐隆起,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腹泻。2006年10月29日入院体检:体温36.8℃,脉搏79/min,呼吸16/min,血压108/66mmHg,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检查正常,腹部饱满,腹壁静脉无怒张,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肝下界位于右锁骨中线肋下约15cm,表面光滑,质中,有轻压痛,脾脏于肋下5cm,无压痛。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病案号11998):女性,21岁,汉族,农民.因"右上腹饱胀不适,纳差5月,加重 4d伴呕吐"于1994年2月1日就诊,以"肝包虫"收入.入院后予以行抗炎治疗并行术前有关辅助检查,其中B超提示:肝右叶约77mm×74mm无回声液性暗区,壁厚,呈"双层壁".考虑:肝包虫病.于1994年2月4日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术后止血、抗炎、对症处理,住院10d痊愈出院,术后10年随访未复发.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53岁,于2004年5月健康体检作B超检查时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为排除包虫病到我院就诊。查包虫皮试阳性,血包虫酶标阳性,以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肝包虫病待排收住院。入院后查体:一般状况好,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闻异常;全腹软,无压痛,腹壁可见静脉曲张;肝肋下6cm,剑下9cm,边缘钝,质中,无触痛。常规化验检查及胸片、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患者1999年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有轻度外伤史。腹部MIR;右肝可见一17cm×18cm×22cm大小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晰,其内可见放射状T1W2更低信号;右肾受压移位,肿…  相似文献   

8.
例1 男性,23岁,右上腹隐痛不适半年入院。B 超示肝右前叶有1个6. 5×5. 4cm相对强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CT 示肝右叶顶部有6. 9×6. 5cm 圆形低密度占位,血管丰富,注入造影剂后,肿块密度迅速增高。化验:肝功正常,HBsAg(-),AFP(-),否认肝炎史以及特殊用药史。手术发现肿块位于肝右前叶上部,呈卵圆形,质较硬,表面欠光滑,逐将肿块切除。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5岁。右上腹痛数月,加重10d,伴有发热、寒颤。体检:肝区有压痛、扣击痛。实验室检查:天冬氨酸转氨酶60U/L,白细胞总数:15×109/L,甲胎蛋白阴性。B超:肝右叶胆管呈囊性扩张,肝左叶及肝右叶各见一个约5.5cm×6.5cm,6cm×7.5cm低回声区,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欠清。诊断:肝右叶胆管囊状扩张,肝左叶及右叶实质占位可能。CT检查:平扫示肝右叶胆管呈囊性扩张,囊内密度CT值约10Hu,低密度区内见稍高密度点状影,肝左叶及肝右叶膈顶部各见一大小约5.5cm×6.5cm,6cm×7.5cm不规则低密度灶,内密度不均,边界欠清。增强后静脉期肝右叶胆管囊状低…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58岁,河南省洛阳市人,青壮年时在青海工作9年,后调回洛阳。10年前在洛阳体检时发现右肝有5.0 cm×5.0 cm占位性病变,怀疑肝癌。经北京、上海医院检查,右肝占位,良性肝海绵状血管瘤、囊腺瘤可能。当时尚无临床症状。10年来不定期B超和CT复查,肿块逐渐增大,右肝区隆起,肋下肝脏可触及。因右上腹疼痛、牵拉、腰不能直立,肝区疼痛,消瘦明显,于2003年9月入院。右上腹及剑突下隆起包块,可触及,B超检查为12.0 cm×10.0 cm,表面不光滑,质地如软骨。  相似文献   

11.
肝片吸虫病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男性 ,40岁 ,云南省牟定县人 ,右上腹不适一年余 ,B超提示“胆囊内胆汁淤积 ,结石可能 ,肝右叶异常回声” ,入院。查体 :腹软 ,无压痛、反跳痛 ,Murphy征 (-)。血检 :谷丙转氨酶(GPT) 5 5U ,嗜酸粒细胞正常。磁共振 (MRI) :肝右后叶下段良性占位性病变 ,范围 3 .5cm× 2 .6cm× 4.0cm。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考虑 :原发性肝癌可能。 1周后拟行肝Ⅳ段切除 ,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术。术中见肝纤维化明显 ,肝Ⅳ段 5cm× 4cm× 4cm大小病灶 ,胆囊壁厚 ,慢性充血 ,行胆囊切除术时发现胆总管壁厚 ,上段厚达 3mm ,粘膜粗糙 ,慢性充血 ,…  相似文献   

12.
<正>肺吸虫病起病隐匿,可造成多个器官受损,临床表现较复杂,虫卵检出率低,易漏诊、误诊。肝型肺吸虫病北方地区较罕见,现将吉林省1例曾被误诊为肝脓肿的肝型肺吸虫病的病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1岁,因“乏力、食欲不振20 d, 加重5 d”于2020年11月11日入本院。20 d前无诱因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无发热,未治疗,5 d前上述症状加重,当地肝胆脾增强CT示肝右叶前段占位,较大病变大小约2.9 cm×3.9 cm,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们对30例肝脏肿病人行B超定位穿刺引流,同时脓腔内注射甲硝唑治疗,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23~72岁。其中细菌性肝脓肿18例,阿米巴肝脓肿12例;病变单发者28例,多发者2例;右肝叶20例,左肝叶10例。脓腔3cm×4cm~11cm×13cm,平均吸出脓液300ml。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上腹部及背部困痛”于2022年8月16日就诊,入院查体、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未检测到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增强CT检查:肝右叶多房囊性占位,内见钙化及分隔,增强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考虑囊腺瘤(图1);MRI肝脏特异性增强检查:肝S7见囊性长T1长T2混杂信号影,大小3.2 cm×3.4cm,内见多发薄壁分隔,增强扫描三期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ADC呈高信号,考虑囊腺瘤(图2)。完善相关检查后,患者行腹腔镜下部分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近5年来,我们采用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例1:男,56岁。因右上腹痛伴胸闷、心悸、发热12天入院。查体:T38℃,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右胸下位肋间隙增宽、水肿、压痛,肝区叩击痛明显。胸片示右膈肌抬高,肋膈角模糊。B超探及右肝有两个6.0cm×5.5cm、6.2cm×7.0cm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腹不适1个月,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2周入院。无发热、黄疸、腹痛。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B超示:肝右叶可见一个8.5 cm×7.4 cm强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内可见1.61 cm×1.63 cm的无回声区。  相似文献   

17.
自从B超应用于临床以来,非寄生虫性肝囊肿(以下称肝囊肿)的发现率逐日增多。既往对肝囊肿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治疗。我院在用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肝癌的基础上,于1988年以来用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肝囊肿37例。收到良好的效果。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B超或CT确诊为肝囊肿。 1.囊腔直径≥4cm,患者有上腹胀或上腹不适。 2.囊腔直径≥8cm无症状者,为防止囊肿破裂引起不良后果。 3.囊腔于短期内进行性增大者。二.一般资料:男17例,女20例。年龄22~62岁(平均53岁)。最大囊腔18×12cm。发现时间平均53.2天。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19岁。1997年常规体检时B超发现右肝内6cm×7cm×5cm稍低回声光团,边界尚清,内部回声均匀。血清甲胎蛋白阴性。被诊断为“肝癌”,接受经皮肝动脉化学栓塞术共3次。治疗后肿块仍呈进行性增大。于1999年3月复查肿块增大至18cm×20cm×16cm。肝穿刺活检病理为“良性结节样增生”。遂行肝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与正常肝组织不能彻底剥离,未能完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于2001年6月行射频消融治疗1次。至2003年10月复查CT,肿块增大至20cm×18cm×17cm。于2003年11月22日入我院治疗。患者既往体健,无病毒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超声检查技术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LD)并发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脾切除前后肝脏血流改变的特点。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8例HLD患者在脾脏切除前后门静脉右支内径、最大血流流速、肝右动脉最大血流流速和阻力指数变化。结果 HLD患者脾切除后门静脉右支内径为(8.48±1.88)mm,与脾切除前[(9.09±2.16)mm,P>0.0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后门静脉右支最大血流流速(Vmax)为(19.40±3.41)cm/s,显著低于脾切除前水平[(23.47±5.78)cm/s,P<0.01];脾切除后肝右动脉最大血流流速(PSV)为(60.71±11.85)cm/s,显著快于脾切除前水平[(40.33±8.83)cm/s,P<0.01];脾切除后肝右动脉阻力指数(RI)为(0.66±0.05),明显高于脾切除前水平[(0.63±0.05),P<0.01]。结论 HLD并发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肝动脉系统血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用超声检查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可为临床评估患者术后肝功能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25岁,回族,农民,甘肃省临夏州东乡人,于2004年5月起右上腹部开始胀痛,近2月明显加重.肝B超检查显示:肝脏形态失常,左肝前后经7.9 cm,右肝上下斜经15.0 cm,包膜完整,驼峰征阳性.肝右叶内可见5个大小不等、相互孤立,囊内回声不同的囊性液占位区,间有小光点,囊壁多增厚而光滑整齐、后壁增强效应明显,与肝实质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其中囊肿最大者直径约83mm×62mm及78mm×77mm,前者囊腔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无回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