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32例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为侵袭组,同时选取124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为非侵袭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年龄、糖尿病史、长期激素或抗生素使用、嗅觉下降、涕中带血、鼻腔新生物、鼻中隔偏曲、钙化斑、骨质破坏等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23)、糖尿病(P=0.003)、鼻腔新生物(P=0.006)、鼻中隔偏曲(P=0.022)、钙化斑(P=0.002)、骨质破坏(P=0.004)为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鼻腔新生物、鼻中隔偏曲、钙化斑和骨质破坏是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予以重点筛查,以提高疾病检出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IL-17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慢性鼻-鼻窦炎发生发展中的影响机制。方法 收集伴有鼻息肉慢性鼻 鼻窦炎患者38例(CRSwNP)、不伴有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CRSsNP)患者32例(柠檬酸钠抗凝)及对照组来自于门诊体检健康者28例的空腹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17的含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浆IL-17的浓度为 1.6100(1.2575~1.9830)pg/mL ;慢性鼻-鼻窦炎组为8.2483(4.8868~10.1075) pg/mL; CRSwNP组为8.2430(6.2778~10.3610) pg/mL ; CRSsNP组为8.2550(4.8783~10.1650) pg/mL。IL-17在正常人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浆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RSwNP 组与CRSs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浆中IL-17明显高于正常人,推测其在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我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耳鼻喉科治疗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筛选58例展开分析,运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将其均分成例数相等的两组,包括研究组和参照组,分别纳入29例。参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分析疗效、治疗情况、疼痛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经对研究结果实施统计后发现,研究组并发症率低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参照组,鼻腔内镜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给予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手术,可促进治疗效果提升,且并发症率较低,有利于改善鼻腔内镜评分和疼痛情况,值得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我科治疗的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86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术后联合药物治疗及鼻腔冲洗,随访6个月到2年,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86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84例术后一次性治愈,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2例复发患者,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结合药物治疗与鼻腔冲洗,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中TIgE、SIgE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2个亚型(真菌球型和变态反应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23例,用Unicap法检测患者血清中TIgE及SIgE的表达水平,X^2检验及Fishers精确概率计算法对血清中TIgE、SIgE的表达水平与各亚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血清TIgE阳性10例(43%),SIgE阳性7例(30%)。14例真菌球型中,血清TIgE阳性2例(14%),SIgE阳性1例(7%);9例变态反应型中,血清TIgE阳性8例(89%),SIgE阳性6例(67%)。血清TIgE和SIgE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2个亚型之间的表达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态反应型真菌性鼻窦炎中血清TIgE和SIgE的表达明显高于真菌球型,其检测指标可以作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前鉴别2个亚型的客观指标应用于临床,进而指导临床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鼻渊汤鼻腔冲洗配合西医疗法治疗肺脾气虚型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鼻渊汤鼻腔冲洗,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后12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其症状,鼻内镜观察评估鼻腔病变情况,糖精法测量鼻黏液纤毛传输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时采用Lund-Mackay评分法评估鼻窦CT影像,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虽然两组病例均显示明显疗效,治疗后症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鼻内镜评分均明显下降,黏液纤毛传输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加快,但治疗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渊汤鼻腔冲洗对肺脾气虚型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有辅助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CCL-19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方法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36例,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5例,健康对照者12例,分别取鼻腔黏膜或息肉组织标本,Western blot法检测CCL-19蛋白表达活性,比较其在病变鼻黏膜、息肉组织和正常鼻黏膜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病理意义。结果鼻息肉组织和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鼻黏膜组织CCL-19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鼻黏膜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型病变黏膜组织尤为显著(P0.05);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CCL-19蛋白表达水平又明显高于非嗜酸性粒细胞性者(P0.05)。结论水肿型慢性鼻窦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病变黏膜CCL-19表达明显上调,提示CCL-19表达活性可能与慢性鼻-鼻窦炎病变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组织水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鼻渊汤辩证加减联合罗红霉素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罗红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鼻渊汤辩证加减联合罗红霉素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急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制定的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采用症状评分(TSS)对各项症状缓解程度进行评价,并完成半年随访,观察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半年内复发率均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渊汤辩证加减联合罗红霉素治疗急性鼻窦炎安全有效,可较好地改善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25(interleukin-25,IL-25)、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在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IL-25、IL-33和TSLP在33例嗜酸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RSwNP,ECRSwNP)、30例非嗜酸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CRSwNP)和20例正常下鼻甲组织(对照组)中表达。结果 IL-25mRNA和蛋白在ECRSwNP组和non-ECRSwNP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IL-33 mRNA和蛋白在ECRSwNP组、non-ECRSwNP组和对照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LP mRNA和蛋白在ECRSwNP组表达高于non-ECRSwNP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IL-25、IL-33和TSLP在ECRSwNP及non-ECRSwNP均有表达;IL-25和TSLP在CRSwNP患者鼻息肉中表达显著增高,在CRSwNP患者鼻息肉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并检测其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50例患儿分为分泌性中耳炎组(50例)、慢性鼻-鼻窦炎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无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的声嘶患儿),在电子鼻咽喉镜直视下观察各组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用声导纳仪检测各组患儿的咽鼓管功能状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分泌性中耳炎组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学改变高达94%,慢性鼻-鼻窦炎组则为8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分泌性中耳炎组70%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鼻-鼻窦炎组26%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与对照组(2%)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咽鼓管功能障碍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中占主导作用,与慢性鼻-鼻窦炎比较,咽鼓管功能障碍较咽鼓管咽口的形态改变更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血浆1-3-β-D葡聚糖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鼻窦炎手术的患者,依据术后病理诊断分为观察组(真菌性鼻窦炎)及对照组(细菌性鼻窦炎)。比较手术前后外周血1-3-β-D葡聚糖、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的改变。 结果 共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83例,其中观察组41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术前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β-D葡聚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术前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与PCT(t=0.701, P=0.002)及CRP(t=0.846, P=0.002)均呈现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当1-3-β-D葡聚糖取值为12.0 pg/mL时对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为90.48%,特异性为95.12%,优于PCT及CPR。 结论 1-3-β-D葡聚糖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较为可靠,有望成为辅助术前诊断的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检测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20例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代偿性肥大的下鼻甲黏膜15例,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Eotaxin-1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与Eotaxin-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上皮脱落、鳞状上皮化生现象明显,间质为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及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有时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增生,黏膜内未见真菌菌丝和孢子;②Eotaxin-1在下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中有少量表达,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表达Eotaxin-1明显增多(P<0.05),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间质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Eotaxin-1;③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和Eotaxin-1的表达明显相关(P<0.05)。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其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菌可能通过介导Eotaxin-1的过量表达,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增多,是真菌球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抗Eotaxin-1发挥功能可能对其临床防治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IFRS)引发颅脑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鼻内镜手术治疗及预后的可行性。方法 报道3例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引发颅脑并发症的病例,包括额叶脑脓肿、脑膜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并总结相关文献报道。结果 本组3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病理确诊为毛霉菌感染,术后与神经内科协作进行规范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及定期鼻内镜复查,局部换药、鼻腔深海盐水冲洗等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引发颅脑并发症临床罕见,易漏诊、误诊,治疗十分棘手,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鼻窦原发灶,结合全身抗真菌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真菌性鼻窦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鼻部疾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分为两组:实验组41例(真菌性鼻窦炎组)和对照组46例(非真菌性鼻窦炎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1—3-β-D葡聚糖的变化,以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在真菌性鼻窦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实验组术前血浆1-3-β-D葡聚糖平均债显著高于对照组(18.3±3.2VS2.5±3.4)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24,P〈0.05);字愉组术后血浆1—3-β-D葡聚糖平均值显著低于实验组术前平均值(2.8±2.6vs18.3±3.2)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7,P〈0.05);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84.8%。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真菌性鼻窦炎具有快速、可靠等优点,有较高的敏感性。血浆1—3-β-D葡聚糖亦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该检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喉鳞癌组织中抑癌基因Maspin和转录因子Ets1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70例手术切除的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中Maspin、Ets1的表达。 结果 Maspin、Ets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pin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增殖活性Ki-67相关(P<0.05);Ets1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增殖活性Ki-67相关(P<0.05)。Maspin、Ets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1)。 结论 Maspin、Ets1共同参与了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其表达反映了喉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利于进一步阐述喉鳞状细胞癌演变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的特征.方法 对65例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和65例成人慢性鼻-鼻窦炎(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主观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并以Lund-Mackay评分法记录CT分值.结果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寞炎组鼻分泌物鼻后滴漏VAS评分为(7.86±1.62)分,与对照组的(5.12±1.32)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41,P<0.01);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组鼻内镜下中鼻道清洁者占53.8%,与对照组(3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3,P<0.05);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组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为(7.03±4.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2±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7,P<0.05),主要原因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额窦、上颌窦、前筛的Lund-Mackay评分、累及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病变程度较轻,病变特征与一般慢性鼻-鼻窦炎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 (AFS) may represent an endpoint in a spectrum of sinonasal disease. Patients fulfilling criteria for a diagnosis of AFS have a poor prognosis often requiring multiple surgeries. The detection of 'allergic mucin' with mucus containing clusters of eosinophils and the detection of fungi by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r culture is key criteria necessary for diagnosi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strength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presence of fungi with the presence of eosinophils in a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osinusitis and controls.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a clinical diagnosis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 and 10 individuals as control group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Total serum IgE level testing, nasal mucus cytology and fungal culture were performed in all subjects. RESULTS: Fungal spores were present in the nasal mucus in 14 patients with rhinosinusitis, and in 7 controls. The detection of eosinophils on cytology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both with a clinical diagnosis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0.34-0.81) and with the presence of fungal elements on cytology (p=0.02). The average serum IgE level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fungal spores (p=0.039). CONCLUSION: In certain susceptible individuals inhaled fungi may provoke an eosinophilic response. This response varies from simple eosinophilic inflammation to classic 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  相似文献   

19.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11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对术前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以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采用真菌特异性六胺银染色方法,对11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进行分型。结果 建立了以病程(x1)、涕血(x2)、头痛(x3)、钙化斑(x4)、年龄(x5)、单侧或双侧病变(x6)为变量的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8.713+0.496x1+4.575x2+1.190x3+4.119x4+1.199x5+2.698x6,P=exp(y)/[1+exp(y)],并与慢性鼻-鼻窦炎组相比。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为女性患者、40岁以上、病程3年以内,以头痛、涕血为主要症状,影像学表现为单侧病变、有钙化斑出现(P〈0.05)。11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34例为慢性侵袭性、76例为非侵袭性。结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其发病可通过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