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在我院的感染现状、产金属酶情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茵药物的耐药监测,以指导临床更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方法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检测其耐药性。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茵产金属酶。结果分离的136株铜绿假单胞茵中耐亚胺培南的菌株有85株(占62.5%),其中产金属酶的有22株(占16.2%);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干部病房、呼吸内科、脑外科;IRPA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茵(Imipenem susceptible Pseudomonas aeruginosa,ISPA)耐药性有明显差异。结论IRPA对抗茵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ISPA且呈多重耐药,产金属酶是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之一。加强监控和优化使用抗生素,控制IRPA在院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酶基因携带情况和基因型,同时探讨金属酶筛选的简便方法。方法对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50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双纸片增效法进行金属酶表型检测、采用PCR法进行金属酶bla_(VIM)和bla_(IMP)基因检测,并对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亚胺培南、亚胺培南+乙二胺四乙酸(EDTA)双纸片增效法筛选出11株(22.0%)金属酶表型阳性株,经PCR法确证其中9株产金属酶;碳青霉烯耐药株金属酶基因的携带率为18.0%(9/50),其中IMP型占88.9%(8/9),VIM型占11.1%(1/9)。结论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携带率高,以IMP型为主;亚胺培南和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增效法是金属酶表型筛选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遗传学机制。方法:建立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编码IMP型金属酶基因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的PCR法,探讨临床分离的16株纸片协同法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产金属酶和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与亚胺培南耐药的关系。结果:16株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IMP基因扩增7株呈阳性,9株阴性;OprD2基因扩增11株呈阴性,5株呈阳性;11株菌既产金属酶,又存在外膜蛋白OprD2基因突变。结论:产金属酶和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并可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本院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况及主要耐药机制。方法用E-test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EDTA双纸片扩散法及三维实验分别对金属酶及AmpC、KPC酶表型进行确证。结果从1 068例致病菌中共分离出108例铜绿假单胞菌,18例是对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不敏感的菌株,耐药率为16.7%,其中有9例金属酶确证实验阳性,3例为AmpC酶持续高产型菌株,KPC酶确证实验尚没有检测出阳性菌株。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5.
利用2-巯基丙酸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建立一种筛查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的简便方法,了解产金属酶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2-巯基丙酸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来检测金属酶.结果:27株耐亚胺培南细菌共检出产金属酶菌株8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株.8株产金属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及亚胺培南全部耐药,仅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较敏感.结论: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是一种简便、敏感的细菌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产金属酶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6.
利用2-巯基丙酸检测产金属-13-内酰胺酶细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并建立一种筛查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的简便方法,了解产金属酶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2-巯基丙酸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来检测金属酶。结果:27株耐亚胺培南细菌共检出产金属酶菌株8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l株。8株产金属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及亚胺培南全部耐药,仅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较敏感。结论: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是一种简便、敏感的细菌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产金属酶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以及产金属酶情况。方法 采用K-B法检测3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采用IPM+EDTA与CAZ+EDTA抑菌环直径之差大于或等于5mm,判断是否产金属酶。结果 356株铜绿假单胞菌有86株对IPM耐药,有155株对CAZ耐药,有82株同时对CAZ与IPM耐药,从中共检测出16株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对大多数抗生素形成耐药。结论 金属酶对氨曲南和多粘菌素B稳定,可作为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治疗的首选,并密切监视产金属酶菌株的发展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流行情况,以及产酶菌的耐药谱,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筛选出来自广州4家三甲医院2005~2007年耐亚胺培南和(或)头孢他啶的铜绿假单胞菌,琼脂糖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MIC值,PCR技术检测编码金属酶的IMP、VIM、GIM-1和SPM-1共4种基因型.结果 144株受试菌中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26株,其中扩增IMP型阳性25株,VIM型阳性1株.未检测出GIM-1和SPM-1型金属酶.产金属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且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金属酶菌株(P<0.001).结论 本地区中分离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以IMP型为主,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且呈水平传播趋势,应加强对产酶株的临床检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金属酶与其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分离7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AmpC酶、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酶,并选用7种广谱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结果: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AmpC酶和金属酶阳性率分别为35.7%和7.14%。AmpC酶阳性菌株对头孢他啶(CAZ),头孢他啶/棒酸(CD02),头孢噻肟(CTX),头孢噻肟/棒酸(CD03),氧氟沙星(OFX),阿米卡星(AK)表现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IPM),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敏感;金属酶阳性菌株仅对阿米卡星(AK)敏感,对其余抗生素表现高度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和金属酶阳性率较高,两种酶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耐亚胺培南细菌金属β-内酰胺酶IMP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并建立金属β-内酰胺酶IMP基因的PCR方法。方法: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2-巯基丙酸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来检测金属酶表型,PCR法检测金属酶IMP基因。结果:27株耐亚胺培南细菌金属酶表型共检出产金属酶菌株8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7株、嗜麦芽窄食单稳菌1株;7株表型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IMP基因扩增阳性,其他扩增均阴性。结论:该方法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检测金属酶IMP基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金属酶与其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分离7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AmpC酶、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酶,并选用7种广谱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结果: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AmpC酶和金属酶阳性率分别为35.7%和7.14%。AmpC酶阳性菌株对头孢他啶(CAZ),头孢他啶/棒酸(CD02),头孢噻肟(CTX),头孢噻肟/棒酸(CD03),氧氟沙星(OFX),阿米卡星(AK)表现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IPM),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敏感;金属酶阳性菌株仅对阿米卡星(AK)敏感,对其余抗生素表现高度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和金属酶阳性率较高,两种酶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西安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中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分析产酶株的耐药特性.方法 收集西安地区6所三级甲等医院分离到的非重复性IRPA,采用IPM-EDTA纸片增敏法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IRPA,PCR法检测产酶阳性株的基因型,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IPM-EDTA纸片增敏法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IRPA 21株,检出率18.58%,其中包括6株产VIM型金属酶菌株,6菌株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结论 西安地区可能存在产VIM型金属酶的IRPA,但多数IR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机制可能为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产金属酶的IRPA为多重耐药菌,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检测临床分离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β-内酰胺酶的的基因型及基因的转移机制,为监控产酶菌株的流行及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E-test筛选对亚胺培南或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PCR扩增耐药基因imp、vim、spm和gim。接合试验检测质粒型耐药基因。结果:75株耐亚胺培南和/或头孢他啶的铜绿假单胞菌中21株E-test阳性,PCR检测imp基因阳性菌株11株,vim基因阳性菌株3株,spm基因可疑阳性菌株4株,3株经E-test试验阳性而用特异引物PCR扩增金属酶基因为阴性。接合试验未获得接合子。结论:我院和新疆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所产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IMP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杨春云  王磊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549-3550
目的:调查我院某重症监护室(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药物的现状。方法:以该ICU2007年全年经病原学证实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根据NCCLS标准判读结果。结果:共检出87株菌,其中对亚胺培南敏感者58株(66.67%),耐药者29株(33.33%)。耐亚胺培南菌株中,耐药≥3类者占78.26%,显著高于亚胺培南敏感菌株。结论:ICU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高发病区,也是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较多的病区,应重点监控。  相似文献   

15.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取69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经K-B法检测耐药性;用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的金属酶IMP、VIM基因和外膜蛋白 OprD2基因等3种主要耐药基因进行了枪测与分析;结果:69株IRPA均为多重耐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敏感性较高;检出金属酶IMP和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的分别有2株(2/69,2.9%)和4株(4/69,5.8%),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检测为缺失的有46株(46/69,66.7%).结论:IRPA耐药情况严重.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E)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探讨其耐药机制,为临床用药、院内感染防控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5年标准,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对临床分离的48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酶基因(int)检测。结果药敏试验示48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广泛耐株。5株为Ⅰ类整合酶阳性;24株为Ⅱ类整合酶阳性;6株Ⅰ、Ⅱ类整合酶均为阳性;未检出Ⅲ类整合酶。结论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大多具备Ⅰ、Ⅱ类整合酶基因,这是泛耐株的重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③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 5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合并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5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缺失,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5株既不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又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中,有1株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并伴有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6株菌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金属酶与其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从湘雅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中分离出8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AmpC酶,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酶,并选用7种广谱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8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AmpC酶和金属酶阳性率分别为32.9%和8.5%。AmpC酶阳性菌株对头孢他啶(CAZ),头孢他啶/棒酸(CDO2),头孢塞肟(CTX),头孢塞肟/棒酸(CDO3),氧氟沙星(OFX),阿米卡星(AK)表现高度耐药,对亚安培南(IPM),头孢比肟(FEP),氨曲南(ATM)敏感;金属酶阳性菌株仅对阿米卡星(AK)敏感,对其余抗生素表现高度耐药。结论 湘雅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和金属酶阳性率高,两种酶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相关。铜绿假单胞菌产酶的检测有助于控制院内感染和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流行现状及其编码基凶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亚胺培南-EDTA纸片增效法对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进行确证并用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结果 38例表型确证实验阳性,36例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占23.1%.结论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多携带有产金属酶的编码基因,且携带有产金属酶编码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亚胺培南异质性耐药的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常规的KB法和MIC法检测31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 内酰胺酶,实时定量PCR实验检测外排泵基因MexAB和MexCD的表达水平,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量,PCR扩增法检测细菌膜孔蛋白OPRD2基因是否缺失。结果: 在临床分离的31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244株亚胺培南敏感菌株和66株非敏感菌株,244株中有3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具有异质性耐药,总体检出率为11.6%。36株异质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不产生金属β 内酰胺酶,但高表达MexAB外排泵,且生物膜的形成量也较高,其中6株检出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结论: 临床存在部分异质性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它们通过形成生物膜、高表达多重耐药外排泵基因和基因缺失等机制介导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