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95-2000年住院病人死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5,他引:12  
目的 了解1995-2000年住院病人的主要死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了云南某省级医院1995—2000年住院病人病案首页,共计5l302例,对其进行疾病分类,用SPSS进行死因分析。结果 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患及免疫疾患。结论 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工作,以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1994~2006年某院住院病人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坤 《现代医院》2008,8(12):154-155
目的了解当地住院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动态变化。方法收集我院1994~2006年住院死亡病人病案首页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疾病分类。结果前5位死因是: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起源于围产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工作,可降低住院病死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病人的主要死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我院1996—2005年死亡病人病案首页数据库资料,计1168例,按ICD-10分类,用构成比法进行死因分析。结果前后5年死因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前5位主要死因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4.
张璞 《中国医院统计》2020,(2):136-138,141
目的了解2015—2018年某医院住院病人的死亡原因及死亡病人人均费用的变化,以加强疾病的防治,降低住院病人病死率。方法根据ICD-10国际疾病分类原则对某院近4年的住院病案首页进行疾病分类,对住院病人的前10位死因进行顺位,分析前10位死亡病人人均费用的变化。结果近4年中收治病人数增加3.64%,病死率上升0.09个百分点,住院死亡病人人均费用增加11.78%;男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死亡人数,60岁以上年龄组病人死亡人数最多。死因顺位中,循环系统疾病居第1位,恶性肿瘤疾病居第2位,呼吸系统疾病及损伤和中毒依次排在第3和第4位。结论加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的防治,降低住院病人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院1714例住院病人的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0~2004年住院死亡病案1714份,对其病死率、死因构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因构成的前5位分别是:损伤和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占82·79%。结论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工作,可降低住院病死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东北地区近年老年男性住院病人的主要死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东北地区22所医院2007-2012年住院老年(60岁以上)男性死亡患者病案首页,共计9159例,对其进行疾病分类,用SPLM软件进行死因分析。结果前3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提高老年男性群体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1993-2002年某院住院病人死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目的探讨我院1458例住院病人的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我院1993-2002年住院死亡病案1458份,对其病死率、死因构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因构成的前五位分别是:肿瘤、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消化系统疾病,占75.4%.结论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工作,降低住院病死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2003-2009年住院病人疾病谱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掌握某院2003-2009年住院病人疾病分类系统及单病种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医院加强专科特色,针对性地进行医院临床科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03-2009年7年间的住院病人50 016人次,采用ICD-10对50 016份出院病历出院主要诊断进行疾病分类编码,据此产出各年疾病分类报表、7年累计报表及分男女性别表.按各年疾病分类报表累计表中的20大类的合计及死亡项,进行疾病分类系统及死亡构成比排序;按20大类疾病分类系统下的其他单列病种的合计及死亡项,进行单病种构成比排序;按7年累计报表分男女性别表,对肿瘤及单列病种分男女性别排序结果 2003-2009年7年间,疾病分类系统前5位分别以消化、循环、呼吸、损伤和中毒、肿瘤系统为主,累计占67.43%;单病种前10位分别是胆石病和胆囊炎、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支气管炎肺气肿、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骨折、肺炎、阑尾疾病、糖尿病为主,累计占40.48%,胆石病和胆囊炎一直位居第1,占8.98%;疾病分类系统前5位死因分别是肿瘤、循环、呼吸、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累计占住院死亡人数的90.18%;单病种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支气管炎肺气肿、缺血性心脏病、颅内损伤,累计占住院死亡人数的69.35%.结论 疾病控制的重点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为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支炎、肺气肿及损伤中毒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人才和技术优势仍是吸引病人来源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9.
1390例住院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统计分析我院2003—2008年住院病人死亡的死因,探讨其变化趋势。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原则,以死亡病人疾病的主要诊断进行分类、统计,利用SPSS11.0作X^2检验。结果1390例死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6.24岁;每年4季度死亡患者最多;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加强60~80岁年龄段的健康防治工作,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某院10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统计分析   总被引:35,自引:20,他引:15  
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是反映某地区一定时期内疾病构成及其变化的重要依据。为充分了解我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评价卫生保健措施的效果 ,探讨今后卫生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现对我院 1992— 2 0 0 1年住院病人前 10位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1 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病案统计室住院病案及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 (卫统 12表 ) ,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 (ICD 9) ,资料真实可靠。2 结果与分析2 1 住院病人疾病分类前 10位构成分析1992— 2 0 0 1年我院共出院病人 110 618人次 ,前 10位疾病 10 5 414例 ,占住院病人总数的 95 3 % ,其中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武汉市儿童医院12年间住院死亡儿童年龄分布、入院后死亡时间、死亡原因、住院病死率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武汉市儿童医院2003-2014年间住院儿童中1 179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14年间住院儿童总病死率为0.19%,前10年各年度病死率无显著变化,从2013年开始病死率有下降趋势;死亡儿童中以新生儿居多,占39.02%,其次为1岁以内婴儿,占31.98%;死亡时间大部份为入院后9d内;死亡原因按系统分类前五位是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先天畸形、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死因疾病单病种前五位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脓毒症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结论降低住院儿童病死率重点是提高新生儿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先天畸形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了解主要死因对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数据和漏报数据,运用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损失年数和损失率等指标。结果 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期望寿命为75.76岁,男性和女性依次为73.41岁和78.43岁,女性期望寿命比男性高5.02岁。去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后,人均期望寿命可依次增加6.66、2.03、1.97、1.35和0.40岁,男性期望寿命增幅与全人群一致,女性期望寿命顺位与全人群略有差别,呼吸系统疾病居第2位。去除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后,期望寿命分别增长2.80岁、2.31岁、0.92岁、0.87岁。结论 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值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白云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居民寿命减短的主要原因,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及人口统计数据,编制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分析居民死亡原因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2012年白云区居民粗死亡率为265.9;/1077,居民死亡原因前五位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疾病,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82岁(男性81.18岁,女性84.26岁)。结论白云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相关的疾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开展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长春市全死因监测点死因分布特点,计算长春市5城区居民期望寿命以及重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及期望寿命对2011年五城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5城区居民总死亡率5.23‰,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占总死因的83.43%。本市5城区居民期望寿命78.56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如果去除主要死因,长春市期望寿命将有提高。结论慢性病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最高,是目前危害本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居民死亡模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河南省居民死亡模式现况并探讨其变迁.方法 利用1974-1976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河南省疾病监测点(DSP)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第1次、第2次和第3次粗死亡率为779.9/10万,611.1/10万,610.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61.0/10万,732.3/10万和634.4/10万,居民死亡水平处于低死亡水平并呈逐步下降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进入前5位,传染病死亡前2位退至前7位.结论 死亡水平下降与低年龄死亡率和传染病死亡率下降有很大关系;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和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疾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12年青海省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青海省2012年死因监测系统报告质量,了解本地区居民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水平,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年青海省监测点死因网络报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青海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死亡率为377.05/10万,其中男性为469.31/10万、女性为283.32/10万.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率为3.10%.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205.60/10万)、恶性肿瘤(132.35/10万)、呼吸系统疾病(78.47/10万)、伤害(31.26/10万)及消化系统疾病(24.09/10万),其中城市、农村前5位死因顺位相同,牧区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消化系统疾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漏报率为9.17%、卡片填写完整率为97.66%、迟报率为7.03%、错填率为16.16%、错录率为5.62%; 2009-2011年漏报率为37.85%,校正死亡率为699.41/10万.结论 通过对各单位定期开展死亡病例的督导和查漏补报工作,掌握本地区死亡水平,并不断完善和提高监测系统工作质量,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静安区2002—2006年人口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和相关政策项目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死亡资料来自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编码采用ICD-10,疾病大类参照CCD。用Excel建库,统计软件SAS对静安区近5年来的全死因死亡率、死因构成及其顺位进行分析。结果:静安区居民死亡率2006年比2002年下降14.88%,男性高于女性,主要死因构成变化不大,死因前5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损伤和中毒。致死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肺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及意外伤害等,乳腺癌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主要构成,老年和中年组的糖尿病构成比例较高。减寿率构成前5位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结论:慢性病、肿瘤和意外伤害成为主要死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是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也是静安区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疾病发生特点.在防治策略上要有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东省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和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死亡原因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抽取13个县区开展2004-2005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对其中12个县区的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主要有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广东省12个调查点2004-2005年共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金华市婺城区城乡居民1986—1988年和2004—2005年全死因模式。方法:按照《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居民死亡率下降了2.06‰;居民期望寿命男性提高了4.38岁,女性提高了5.64岁;前5位死因顺位变化依次为恶性肿瘤(原第二位)、呼吸系统疾病(原首位)、脑血管病(原第四位)、心脏病(原第五位)和损伤中毒(原第三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率下降了59.8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构成由63.4%上升到83.0%。结论:两个时期对比居民总体健康水平提高明显;前5位死因死亡率上升迅速;传染病寄生虫病死亡率有所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哈尔滨市婴儿死亡特点、死因顺位及变化趋势,降低婴儿死亡率。方法:按照《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死亡诊断和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①2001~2010年婴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婴儿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②2000~2010年11年间早期新生儿占新生儿死亡82.95%,新生儿占婴儿死亡77.73%,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85.10%,10年间这种构成状况无明显变化;③早产低体重是婴儿死亡的首位原因。④婴儿死亡前5位死因:早产低体重、先心病、新生儿窒息、先天异常和肺炎。2000~2010年新生儿窒息死亡构成比由14.88%下降到9.24%。结论:①婴儿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早产低体重仍是首位死亡原因,先心病从2006年起连续5年均居第二位。新生儿窒息10年来虽然一直排在婴儿死因顺位的前三位,但死亡构成比呈明显下降趋势;②减少新生儿死亡,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死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