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笔者在颅骨解剖实验教学研究中,发现1例右侧翼点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形态学依据,现报道如下。男性(乳突上脊明显、后缘较长;眉间突度显著;鼻根点凹陷较深),70岁左右,身高约165 cm。翼点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2横指(或3.5~4 cm)处,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骨缝,是颅骨骨质最薄弱的部位。右侧翼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和描述翼点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神经外科翼点手术入路精确定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我国吉林地区出土成人完整颅骨50例(100侧),观察和描述各颅骨双侧翼点骨缝形态,测量翼点宽度、翼点中点距颧弓上缘垂直距离、翼点中点与额骨颧突连线距离,对测量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骨翼点骨缝形态可分为蝶顶缝型、颞额缝型、K型、翼上骨型四种。50例(100侧)颅骨中,蝶顶缝型46例84侧(84%),其中宽H型45例80侧(80%)、窄H型2例2侧(2%)、N型2例2侧(2%);颞额缝型2例2侧(2%);K型2例2侧(2%);翼上骨型10例12侧(12%)。翼点宽度:左侧宽度(11.31±3.00)mm,右侧宽度(12.12±4.79)mm,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距颧弓上缘垂直距离:左侧(40.12±3.95)mm、右侧(41.94±4.31)mm,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1, P<0.05);翼点中心距额骨颧突连线距离:左侧(32.13±4.25)mm,右侧(33.71±5.19)mm,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 P<0.05)。结论 通过研究吉林地区国人翼点的形态特征及相关数据资料,为翼点手术入路提供相关参考数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顶端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方法 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尸颅标本,通过翼点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入路三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顶端,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在显微镜下行主观评分.结果 翼点入路开颅骨窗到基底动脉顶端的最短距离为(63.85±2.54)mm,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58±2.03 )mm,乙状窦前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01±1.41)mm,三种方法翼点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而显露范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翼点入路可使基底动脉顶端获得最佳显露.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颞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预防额颞区手术和翼点入路的颅内手术损伤面神经颞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60侧成人头部标本,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行程及层次。结果:(1)面神经颞支多为2~4支,占95.00%(57侧)。(2)面神经颞支离开腮腺上缘后向前上走行,从颧弓浅面跨过进入额颞区,后走行于浅筋膜和颞筋膜浅层之间;在腮腺上缘及颧弓上缘处面神经颞支的最后1支距耳屏尖的距离分别为(23.79±0.27)mm和(30.67±0.37)mm。结论:面神经颞支入肌前在颧弓以下一段位置较深、以上表浅。从耳屏尖向前23mm范围内无该神经通过,为手术安全区。  相似文献   

5.
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目的通过对翼腭窝骨性标志的测量和尸体解剖为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对40例干性颅骨进行了骨性标志的观察,同时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按中线锯开后进行解剖,观察翼腭窝周围组织结构及毗邻关系,并测量了有关的数据。结果蝶腭孔、圆孔、翼腭裂距离前鼻嵴的距离分别为(62.3±2.7)、(64.2±4.8)、(51.5±0.6)mm,翼腭窝内的结构可以分为在后内的神经层和在前外的血管层,颈内动脉与蝶腭孔之间的距离为(16.4±3.3)mm。结论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可以获得相对安全的范围,圆孔可以作为手术中重要的标志结构。  相似文献   

6.
颞肌复合组织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颞肌复合组织瓣是整形修复外科常选用的组织供区,Muller(1890)首次报道了颞区颅骨瓣修复颅骨缺损,Rubin(1970)则是颞肌瓣的推广和普及者。象原料厂一样,颞肌复合组织瓣广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眶额颞入路中鞍区4个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特征,探讨这些间隙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眶额颞入路开颅,在显微镜下对鞍区手术常用的4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对视交叉前间隙、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小脑幕三角间隙及终板间隙的结构构成及其邻近血管神经进行描述测量。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熟悉鞍区解剖间隙的显微解剖、保护穿通支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眶额颞入路兼有额下和翼点入路的优点,适合大型鞍区肿瘤的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的走行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5个(30侧)固定及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颅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中线侧暴露翼腭窝,在手术显微镜(×10)下解剖并观测。结果:(1)上颌神经出圆孔后立即分为两支,一支在上颌窦上壁与后壁交界的中点处进入眶下管,另一支在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交界处下行,两者走行方向垂直;(2)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盘曲走行,其分支位于与上颌窦后壁平行的平面内;在翼腭窝外侧部,动脉位于上颌神经主干的下方,在翼腭窝上部,动脉位于翼腭神经节的前方,在翼腭窝内侧部,动脉恒定地位于腭降神经的外侧。结论:(1)翼腭窝内神经的定位及神经血管之间的关系,为该部位的手术操作提供了相关的解剖学基础;(2)在三叉神经切断术中应分别切断结扎上颌神经的眶下分支及腭降神经。  相似文献   

9.
背景:传统的手工塑形修复体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很难达到满意的整容效果。 目的:观察数字化无模多点成形钛网技术在额颞区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06-02/2010-06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额颞部颅骨缺损患者36例,均运用数字化无模多点成形钛网技术进行颅骨修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三维重建示头颅形状恢复生理原貌,塑形满意度为100%。修补时间0.5~1.5 h,平均0.8 h。随访1~5年,未见移位、变形,无张口、咀嚼时疼痛等不良反应。提示数字化无模多点成形钛网技术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颞浅动脉额支、面神经额支的行程和颞下颌关节的位置,探讨三者的解剖学关系,为颧面部缩小手术中设计耳颞部辅助切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例防腐成人尸体(28侧)和2例新鲜成人尸体(4侧)头部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系观察并测量颞浅动脉额支、面神经颞支的走向和颞下颌关节位置,并分析三者关系。结果:①在耳屏点X轴和眉外端B作X轴平行线之间,颞浅动脉额支总走行在面神经额支后上方,面神经额支走向角度与颞浅动脉额支基本一致。在耳屏点与眉外端上方30m m处(TE)连线的区域以下为面神经额支分布区域,在该连线的垂直方向上可获得面神经额支最上支与颞浅动脉之间最远距离为(22.32±9.16)m m,分布范围在耳上基点前(32.68±7.53)m m;②颞下颌关节盘前缘距关节结节止点距离为(3.40±0.75)m m,在耳屏点前(18.60±3.60)m m。结论:在TE连线后上方,无血管搏动的发际内作平行TE连线的切口,可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在关节结节止点前至少5 m m的距离外(约耳屏前25 m m处)截骨,避免进入颞下颌关节腔内损伤关节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5例,分别制成冠状、矢状、横断层标本。在经颞下颌关节层面上,观察颞下颌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关系,用游标卡尺测量关节盘的厚度。结果:冠状、矢状和横断层解剖可分别显示颞下颌关节的位置、毗邻关系及结构特点,冠状解剖可确定关节盘的位置,矢状解剖有利于关节脱位的诊断。关节盘最厚处4.02mm,最薄处1.32mm。结论:颞下颌关节的断层影像解剖对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内窥镜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常规心脏三维CT成像检查中可见国人心脏心尖部心肌存在变薄的影像改变,但未见文献报道。认识该影像征象的相关解剖及影像特征,可为临床相关学科的应用及研究提供客观基础。目的:确定国人心尖区心肌最薄点的存在,测量其厚度及位置关系。方法:解剖学观察12个体外心脏标本并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心尖部最薄点厚度及左室心肌最厚处的厚度。选取2009-01/12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CT室进行检查的69例无明确心脏疾患患者的三维CT资料,利用三维成像技术显示心尖部结构。测量心尖最薄点、左室心肌最厚处的厚度及心尖最薄点至冠状动脉前降支的距离。结果与结论:解剖学观察显示体外心脏标本心尖部存在心肌变薄区,厚度为(1.74±0.32)mm,左室心肌最厚处为(13.07±1.48)mm;三维CT可清楚显示心尖部心肌最薄区,厚度为(1.27±0.31)mm,左室心肌最厚处为(12.02±1.66)mm;心尖部最薄点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距离为(13.70±3.78)mm。统计结果显示解剖学心尖部最薄点厚度与三维CT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国人心尖区心肌变薄是一种正常解剖结构,标本解剖学及活体三维CT影像学均可清楚显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中颞浅动脉额支的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结果①标志点A~E的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27.02±0.78,19.96±6.86)mm、(40.54±1.18,28.44±4.95)mm、(54.07±1.59,33.27±6.02)mm和(59.93±8.94,37.48±5.37)mm;②颞浅动脉额支在B点和D点之间的长度为(31.45±4.52)mm;③颞浅动脉额支在B点和D点之间呈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6.56+0.49X,r=0.73,P﹤0.001。结论颞浅动脉额支在B、D两点之间是适合颞动脉活检的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翼腭窝内动脉结扎、肿瘤切除和颅面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3种手术入路解剖21具成人尸头,观测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分支的行程、管径、长度和毗邻关系。结果 上颌动脉翼腭段行于上颌骨颞下面后上区内,分为5型:Y型26.19%、中间型33.33%、T型21.43%、M型11.90%和其他型7.14%。上颌动脉翼腭段外径为(2.61±0.39)mm,总长为(19.44±3.62)mm;其分支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圆孔动脉、翼管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腭鞘动脉,分支走行变异常见;颞深前动脉可作为确定上颌动脉翼腭段的参考标志。结论 熟悉上颌动脉的分支、分型及走行对指导翼腭窝区手术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三维测量方法测量颞浅动脉干解剖学参数,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CTA检查的70例影像学原始图像,患者年龄30~79岁,平均60.0岁,其中女性32例,男性38例。通过专业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颞浅动脉重建后,测量颞浅动脉主干解剖参数:颞浅动脉干长度(AB)、C型弯曲的长度(CD)、水平测量的外耳道和颞浅动脉干之间的距离(EF)、C型弯曲弯曲度。结果 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进行三维测量,男性与女性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66%颞浅动脉干颧弓处出现C型弯曲;C型弯曲长度与弯曲度呈线性相关y=0.82788x-0.02919。89%C型弯曲处有分支血管发出;C型弯曲处发出的分支7%为颞中动脉,64%为颧眶动脉,29%为颞中动脉和颧眶动脉。70例数据中1侧颞浅动脉顶支缺如,1侧颞浅动脉额顶支分叉点位于颧弓处,分叉点处于C型弯曲中点。结论三维立体可视化可以精准地进行颞浅动脉干解剖学测量,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颞浅动脉额支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提供颞浅动脉额支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对颞浅动脉额支进行相关的解剖学观测、测量。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之间的长度为(45.93±7.29)mm;②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的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和(59.93±8.94,37.48±5.37)mm;③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之间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赞=7.06+0.50X,相关系数r=0.68,P<0.001。结论深入了解颞浅动脉额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有利于颞动脉活检中颞浅动脉额支的定位及防止周围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个干性颅骨标本上对翼腭窝相关孔道和穿刺路径进行解剖观测.应用SPSS17.0分析并比较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不同穿刺测量法测量翼腭窝的长度,分别为:颧弓下法之侧入法,左侧为(54.87±3.44)mm、右侧为(54.79±2.81)mm;颧弓下法之侧前入法,左侧为(52.90±3.39)mm、右侧为(52.98±2.76)mm;颧骨上法,左侧为(47.59±2.93)mm、右侧为(47.34±3.05)mm.穿刺针与颅骨正中矢状面的角度上述3种方法依次为:左侧(75.5±6.4)°、右侧为(73.4±4.7)°,左侧(83.0±7.1)°、右侧(82.7±5.2)°,左侧(101.4±7.4)°、右侧(101.9±6.6 )°.结论:翼腭窝神经阻滞术以颧骨上法、颧骨下法应用较多.以颧骨上法风险较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上颌动脉的体质调查研究结果与日本人没有明显差异 ,91%从翼外肌浅面经过 ,9%从翼外肌深面经过。可经上颌窦径路 ,口腔径路和鼻腔径路结扎上颌动脉治疗顽固性鼻腔出血 ,效果良好。上颌动脉的分支颞深动脉营养颞肌的前份和中份 ,是颞肌瓣的主要血管蒂 ,作颞肌瓣移植时 ,根据受区特点 ,可切取颞肌前、中份。颊动脉是颊脂肪垫主要血管之一 ,90 %起于上颌动脉翼肌段 ,10 %起于颞深动脉或下牙槽动脉 ,带蒂的颊脂肪垫可用于封闭颌面部瘘管和修复颌面部缺损。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有待深入 ,如紧密结合颌面整形术式的开展 ,可进行上颌骨移位有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和关于上颌部位血管瘤在病理状态下的血管形态学特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阐明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具防腐和2具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分别进行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观测面神经额支穿出腮腺的位置点、数目以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结果:(1)面神经颞支有(2.6±0.8)支,其中额支有(2.1±0.7)支,颞支在耳屏间切迹前(17.6±5.2)、上(7.2±2.3)mm处出腮腺上缘;(2)在颧弓表面,面神经额支与颞浅血管走行在与颞浅筋膜及骨膜结合紧密的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在颞部,颞浅血管浅出至颞浅筋膜的浅面并被其包绕,而额支始终紧贴颞浅筋膜深面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结论:(1)面神经额支是支配额肌的颞支之一,分布到骨性额部即颧额缝以上、冠状缝与颞上线相交点以前的区域。(2)在颧弓一颞部的皮下脂肪层与颞浅筋膜之间,或在颧弓骨膜下一颞深筋膜浅层深面解剖分离不易损伤面神经额支。  相似文献   

20.
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方法:9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18侧,在腮腺内解剖出面神经主干,追踪解剖颞支从腮腺至进入眼轮匝肌处。分别测量进入眼轮匝肌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点到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结果:颞支的分支在进入眼轮匝肌外缘(以外眦为坐标点)的最上分支为( 2.58±0.32cm, 2.89±0.32cm),最下分支为(0 cm, 2.81±0.32 cm)。Y轴上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在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点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3.53±0.39)cm和(1.14±0.15)cm,(3.87±0.38)cm和(1.26±0.10)cm,(3.22±0.39)cm和(1.02±0.14)cm。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沿眼轮匝肌纤维水平向内走行并相互分支吻合。在Y LC轴、Y MP轴、Y MC轴上分别距X轴(1.14±0.15)cm、(1.26±0.10)cm、(1.02±0.14)cm三点弧形连线以下的区域,无面神经分支分布。结论:在无面神经分布的区域,切开眼轮匝肌纤维不会损伤面神经;在眼轮匝肌深面的筋膜脂肪层进行分离可以避免面神经分支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