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9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组(Ⅰ组,n=30)、臂丛联合静脉全麻组(Ⅱ组,n=30)、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Ⅲ组,n=30).记录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肌间沟局麻药用量、手术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病例数.结果三组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肌间沟局麻药用量、手术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没有辅助静脉全麻之前,Ⅱ组与Ⅰ组相比,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组相比,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SPO_2下降至90%以下:Ⅱ组,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返神经阻滞:Ⅱ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膈神经阻滞、局麻药毒性反应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组麻醉方法优于Ⅱ、Ⅲ组.  相似文献   

2.
伍崇俊  陈秀娥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290-2291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氟哌啶、地塞米松+氟哌啶、生理盐水4组用药方式在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n=30),在麻醉诱导前分别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Ⅰ组)、氟哌啶2.5 mg(Ⅱ组)、地塞米松10 mg+氟哌啶2.5 mg(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Ⅳ组),观察术后病人恶心呕吐、发热、描述词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Ⅰ组有利于降低术后发热率,Ⅱ组恶心、呕吐率下降(P<0.05), Ⅲ组发热率、描述词量表评分及呕吐次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复合应用地塞米松+氟哌啶在预防腹腔镜手术后病人恶心呕吐和降低术后体温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高龄患者髋关节手术应用椎旁-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髋关节手术的高龄患者30例,年龄69 102岁,ASAⅡ或Ⅲ级.将30例患者分为硬膜外麻醉组(Ⅰ组)和椎旁-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Ⅱ组),每组15例.观察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血压、心率变化和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Ⅰ组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较Ⅱ组明显(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切口处感觉消失时间和“4”字试验疼痛消失时间短,恶心呕吐发生率和留置导尿率低(P<0.05).结论 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选择椎旁-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麻醉均可获得满意效果.椎旁-腰丛-坐骨阻滞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颈浅丛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行甲状腺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前瞻性试验方法,选择18~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择期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Ⅰ组,n=20),0.25%罗哌卡因8ml颈浅丛阻滞复合全麻组(Ⅱ组,n=20),0.4%罗哌卡因8 ml颈浅丛阻滞复合全麻组(Ⅲ组,n=20)。患者入室监护后,Ⅰ组行单纯全麻;Ⅱ组和Ⅲ组于全麻诱导前,分别行超声引导下双侧颈浅丛阻滞;Ⅱ组每侧均给予0.25%罗哌卡因4 ml,总计8 ml,Ⅲ组每侧均给予0.4%罗哌卡因4 ml,总计8 ml。15min后测试阻滞范围可达颈2、颈3,并记录患者是否有呼吸及吞咽困难,声嘶哑等反应。观察手术切皮时患者心率、血压变化;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阿片类药物消耗量;记录术后12 h静息及运动(吞咽)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呼吸及吞咽困难,声嘶哑等反应。结果:3组患者切皮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变化(P>0.05),但是Ⅱ组和Ⅲ组的雷米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Ⅰ组(P<0.05)。3组术后12h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镇静评分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双侧颈浅丛阻滞可以为甲状腺切除术提供安全有效的术中镇痛,明显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但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不同的药物干预方式对乳腺区段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的影响,为短小手术预防PONV药物干预方案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复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地塞米松组)、Ⅱ组(托烷司琼组)、Ⅲ组(地塞米松和托烷司琼联合用药组)3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后,Ⅰ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Ⅱ组静脉注射托烷司琼,Ⅲ组静脉联合注射地塞米松和托烷司琼,观察和记录术后24 h患者发生PONV的患者数量,对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 3组患者中,Ⅲ组PONV等级(WHO标准)和术后PONV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托烷司琼相比较,静脉联合注射地塞米松和托烷司琼对预防乳腺区段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甲状腺次全切术应用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 12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Ⅰ-Ⅲ组,每组40例。Ⅰ组应用颈丛阻滞麻醉,Ⅱ组颈丛阻滞加静脉复合麻醉,Ⅲ组气管内全身麻醉。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后及术中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术中疼痛及配合评分,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手术费用等情况。结果术中、术后Ⅱ组、Ⅲ组MPA和H1R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呼吸道感染情况较Ⅰ、Ⅱ组有明显不同(P〈0.05),而手术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颈丛阻滞加静脉复合麻醉,效果确切费用低,可考虑作为首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预防颈丛神经阻滞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甲状腺手术患者46例,ASA Ⅰ~Ⅱ级,按先后随机将病人分为艾司洛尔组(Ⅰ组)和盐水对照组(Ⅱ组).予1%利多卡因及0.25%布比卡因混合液行双侧颈浅丛阻滞,回抽无血,各注入混合液(不含肾上腺素)10 ml.I组颈丛神经阻滞前静注艾司洛尔0.5mg/kg,继以0.01 m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Ⅱ组颈丛神经阻滞前静注生理盐水3 ml.观察病人入室后的基础值.颈丛神经阻滞前,颈丛神经阻滞后1、3、5、10 min,肿物摘除即刻和手术结束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通过心率一收缩压乘积(RPP)间接了解心肌氧耗.结果:两组病人在基础值、颈丛神经阻滞前的SBP、DBP、HR及RP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颈丛神经阻滞后各时间点的SBP、DBP、HR及RPP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颈丛神经阻滞后各时间点的SBP、DBP、HR及RPP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尤其以3 min时最为显著(P<0.01),Ⅱ组颈丛神经阻滞后3、5、10 min的SBP、DBP、HR及RPP均显著高于同期Ⅰ组(P<0.05)肿物摘除时.结论:应用小剂量艾司洛尔可以有效防止颈丛神经阻滞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8.
杨庆 《安徽医药》2007,11(9):831-832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Ⅰ~Ⅲ组,每组20例。其中I组应用一针法双侧颈深、浅丛阻滞,Ⅱ组选择C6~7或C7~T1高位硬膜外麻醉,Ⅲ组气管内全麻。观察三组病人麻醉前和麻醉后5、10、15、30、45 m in及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各组辅助药的应用情况,呼吸抑制和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手术麻醉费用。结果术中、术后Ⅱ组、Ⅲ组MPA和HR与I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辅助用药、呼吸抑制发生及呼吸道感染情况较I组有明显不同(P<0.05),I组麻醉费用明显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颈丛阻滞是甲状腺手术麻醉中常用的一种安全的麻醉方法,麻醉效果确切可靠,且麻醉费用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效果。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5月择期行甲状腺肿瘤切除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麻醉组(Ⅰ组)和单用左布比卡因组(Ⅱ组),每组30例。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质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治疗用药情况和术后镇痛情况。结果Ⅱ组HR、MAP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Ⅱ组与Ⅰ组比较,麻醉镇静、镇痛、手术满意度等均低于Ⅰ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镇痛和镇静效果更明显,安全可控性好,对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时的心血管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托宁能否预防颈丛阻滞时心血管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甲状腺手术患者30例,ASA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长托宁组(Ⅰ组)和生理盐水组(Ⅱ组),每组15例。入室开放静脉通路后开始颈丛阻滞麻醉,采用0.25%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不含肾上腺素)行双侧颈浅丛阻滞,每侧各注入混合液10ml;Ⅰ组患者麻醉前2min静脉注射长托宁0.012mg/kg(用生理盐水衡释至10ml);Ⅱ组患者麻醉前2min静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结果Ⅰ组麻醉后血液动力学无显著变化,Ⅱ组麻醉后5、10、15、20min时HR、SBP、DBP均明显高于基础值,与Ⅰ组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长托宁能够有效预防颈丛阻滞麻醉后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有利于维持麻醉过程的平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地塞米松减少或消除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所产生的副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无重要脏器疾病,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100例,按术后镇痛负荷量配方不同,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M组);吗啡1mg;Ⅱ组(MD组);吗啡1mg+地塞米松5mg,两组均用生理盐水配至5ml,一次注入,并接术后硬膜外镇痛泵。观察两组患者24h内血压、心率、呼吸、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镇痛效果。结果Ⅰ、Ⅱ两组患者术后24h的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明显少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具有减少吗啡术后硬膜外镇痛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且不影响吗啡的镇痛强度和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2.
孙柳生  杨善林 《安徽医药》2006,10(5):335-336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甲状腺肿块手术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罗哌组(A组)和布比组(B组),每组各20例,分别用0.375%罗哌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各20 m 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评价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以及麻醉过程中的HR、SBP、DBP的变化。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麻醉后HR、SBP、DBP均明显升高(P<0.05)。A组病人抬头肌力影响低于B组(P<0.01)。结论0.375%罗哌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由于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时对颈项运动功能影响较轻,故较布比卡因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托烷司琼与地塞米松用于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择全麻ASAⅠ-ASAⅡ成年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S组)100例,对照组(D组)100例,实验组于麻醉前约10~15 min给予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和地塞米松10 mg,对照不给.术后于苏醒期在麻醉恢复室及回病房后6 h内对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恶心呕吐分级按照WHO规定标准,Ⅰ级:无恶心呕吐;Ⅱ级:轻微恶心,腹部不适,但无呕吐;Ⅲ级:恶心呕吐感明显,但无内容物吐出;Ⅳ级:严重的呕吐,有胃液等内容物呕出且需要药物控制.结果 实验组(S组)恶心呕吐总发生率比对照组(D组)明显减少,程度也明显减轻(P<0.05).结论 托烷司琼与地塞米松复合用于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莫司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LC患者,随机分为3组,雷莫司琼0.3mg组(Ⅰ组)、雷莫司琼0.6mg组(Ⅱ组)、对照组(Ⅲ组),于手术结束时分别静脉注射雷莫司琼0.3mg、0.6mg和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3组患者手术结束后24h内恶心及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Ⅰ、Ⅱ组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比Ⅲ组明显降低(P<0.05),Ⅰ、Ⅱ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药物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莫司琼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止吐药,其临床推荐用量0.3mg即可对LC后PONV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氟哌啶、恩丹西酮预防吗啡术后并发恶心呕吐 (PONV)的差异性。方法 :妇科手术病人 90例 ,随机分成三组 ,手术结束时硬膜外腔分别注入吗啡 2mg(Ⅰ组 ) ,吗啡 2mg +氟派啶 2 .5mg(Ⅱ组 )或吗啡 2mg +恩丹西酮 4mg(Ⅲ组 ) ,进行硬膜外术后镇痛 ,观察 2 4h内恶心呕吐防治效果。结果 :Ⅰ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 43.3% ,30 % ,Ⅱ组分别为 16 .7% ,6 .7% ,Ⅲ组 6 .7% ,3.3% ,Ⅱ、Ⅲ两组PONV明显低于Ⅰ组 (P <0 .0 5、P <0 .0 1) ,Ⅲ组也明显低于Ⅱ组 (P <0 .0 5 )。结论 :恩丹西酮预防吗啡并发术后恶心呕吐优于氟哌啶。  相似文献   

16.
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在甲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行甲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80例甲亢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双侧颈丛阻滞组(A组,n=40)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针刺麻醉组(B组,n=40).两组均采用C4一针法行双侧颈丛阻滞,B组在此基础上行针刺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前、麻醉后15 min、术中及术毕的循环变化,并进行两组的麻醉效果的评定.结果 A组麻醉后SBP、DBP、HR均较麻醉前上升(P<0.05),B组麻醉后上述参数稍有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多于A组(P<0.01).结论 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行甲亢手术,术中循环稳定,麻醉效果优良,是甲亢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骶管预注吗啡用于痔切除术后镇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骶管内预注吗啡用于痔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痔切除手术60例,选用单次骶管阻滞,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吗啡1.5 mg+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局麻药;Ⅱ组:吗啡2 mg+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局麻药;Ⅲ组:仅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局麻药,观察3组术后4,8,16,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和Ⅱ组术后4,8,16,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Ⅲ组(P<0.05),Ⅱ组VAS评分又低于Ⅰ组;不良反应Ⅰ组和Ⅱ组稍低于Ⅲ组,3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2 mg骶管内预注用于痔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患者舒适,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8.
项以柱 《中国药业》2013,22(10):37-38
目的观察托烷司琼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中、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患者3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监测血压、心电、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行腰硬联合麻醉,均给予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5 mg静脉注射,Ⅰ组(术前给药组)于麻醉成功后给药,Ⅱ组(术中给药组)于手术开始胎儿娩出后给药,Ⅲ组(术后给药组)于手术结束时给药。观察患者术中、术后24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患者术中恶心发生率分别为2.50%,5.00%,16.67%,Ⅰ组、Ⅱ组明显低于Ⅲ组(P<0.05),Ⅰ组与Ⅱ组间则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呕吐。Ⅰ组、Ⅱ组、Ⅲ组患者术后24 h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5.00%,10.00%,4.17%,Ⅲ组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Ⅰ组与Ⅱ组间则无差异(P>0.05);Ⅰ组、Ⅱ组、Ⅲ组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2.50%,8.33%,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术后头痛、眩晕、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结论手术开始前与术中应用托烷司琼均能明显降低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中恶心发生率,手术结束后应用托烷司琼能明显降低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后恶心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与氟哌利多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临产妇随机分为3组:地塞米松组20例术后予5mg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氟哌利多组20例予2.5mg氟哌利多静脉注射,盐水组20例予生理盐水2ml静脉注射,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3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氟哌利多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与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氟哌利多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格拉司琼在术前和术后预防性给药预防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90例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对照组)不预防性给药;Ⅱ组(术前格拉司琼组)于麻醉诱导前给予格拉司琼3mg;Ⅲ组(术后格拉司琼组)手术结束时给予格拉司琼3mg。记录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及用药情况。结果Ⅱ组患者在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0.0%,略高于Ⅲ组的16.7%,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组与Ⅰ组的46.7%相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应用止吐药物剂量亦明显低于Ⅰ组(P<0.05)。结论在手术前或手术结束时,应用本研究所用剂量的格拉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