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机械吻合在右开胸三切口食管胃右颈部吻合中的应用.方法 对13例胸上段食管癌肿瘤瘤体较大的患者行右开胸三切口食管胃右颈部机械吻合,总结优点及手术要点.结果 13例患者无吻合口瘘,无吻合口狭窄,无残端阳性.结论 右开胸三切口食管胃右颈部机械吻合可以更加彻底的切除食管癌、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吻合口瘘是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本科行中、上胸段食管切除,手术方式采用颈、胸、上腹部三切口术式,使吻合口瘘明显减少,使发生的颈部食管吻合口瘘容易处理,现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颈两切口食管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提高部分食管外科手术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应用腹颈两切口完成食管切除术83例,其中食管穿孔6例,下咽癌5例.颈段食管癌24例,胸上段食管癌11例,胸中段25例,胸下段10例,贲门癌2例;手术常规采用腹颈两切口,应用全胃、胃管或结肠代食管.结果:83倒手术均成功,吻合口瘘15例,喉返神经麻痹1O例,纵隔出血3例;术后<30 d死亡者3例;术后随访率85%(64/75),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1%(57/64)、68.7%(44/64).结论:腹颈两切口食管切除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可选择应用于食管穿孔、下咽癌、颈段食管癌、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在恶性肿瘤中以原位癌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切口胃代食管术治疗中上段食管癌的利弊及疗效评价。方法:使用经右胸、上腹和左颈三切口施行中上段食管癌手术526例,同时清扫三区域淋巴结。结果:此术式肿瘤切除彻底,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除可靠。虽然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高,但创口容易引流,预后良好。结论:三切口胃代食管术治疗中上段食管癌利多弊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可降低手术的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主动脉弓水平食管癌颈、胸、腹常规三切口及电视胸腹腔镜辅助下完成肿瘤切除及消化道重建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例主动脉弓水平食管鳞癌患者,术前经内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并经胸部CT检查证实肿瘤与主动脉弓及奇静脉关系密切,选择经常规颈、胸、腹三切口或在电视胸腹腔镜辅助下完成食管癌根治及消化道重建。结果 17例常规颈、胸、腹三切口完成手术,3例在电视胸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常规三切口手术患者发生颈部吻合口瘘4例,胃不全梗阻2例,胃瘫1例,均经对症治疗痊愈;胸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明确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主动脉弓水平食管癌,经颈、胸、腹三切口手术切除肿瘤及消化道重建术安全、疗效确切,电视胸腹腔镜辅助下完成该类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外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术式的选择。方法 122例食管癌和60例贲门癌患根据纤维内窥镜及食管吞钡X线检查结果、肿瘤的部位不同,分别采取经腹、胸、颈三切口,左进胸切口,上腹正中切口,非开胸食管肱脱术等术式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结果 手术切除172例,手术探查10例。术后颈部吻合口感染9例(其中吻合口瘘6例)。胸腔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瘘2例,胃排空障碍合并幽门梗阻1例,呼吸衰竭1例,肺部化脓性感染合并霉菌感染1例。并发症18例,死亡3例。治愈率98.3%。结论 70岁以上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应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术前努力改善患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手术应根据病情不同争取采取创伤小、时间短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颈,胸,腹三切口结肠代食管手术护理配合过程与要点.[方法]对2000~2011年本院25例颈、胸、腹三切口结肠代食管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2例发生颈部吻合口漏,21例手术效果满意,患者生存率高.[结论]根据手术特点认真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术中熟练配合手术,做好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确保手术患者安全,避免各种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少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手术颈部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成功在我科行改良法经左颈、右胸、腹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的675例患者的颈部吻合口瘘的情况.结果:67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2例,瘘发生率为6.22%,无一例瘘入胸腔,住院时间(12.5 ± 8)d.结论:改良法经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能减少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且治疗方便,愈合周期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30例患者行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术后进行护理和肠内营养支持,预防和减少吻合口瘘以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例患者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经对症处理后康复,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以及呼吸道护理、管道护理等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经胸食管胃颈部吻合器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机械吻合技术在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经胸颈部吻合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53例应用经胸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在食管癌切除重建消化道的经验。结果本组53例切除胸段食管,应用管状吻合器经胸颈部重建消化道,吻合顺利,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无吻合口狭窄,无声嘶。结论经胸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能切除足够胸段食管,国产吻合器具有成本低、无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Ivor-lewis和经左胸一切口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并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胸外科2004年3月~2006年8月间进行的273例食管中段鳞癌手术临床资料,改良Ivor-lewis术式(改良Ivor-lewis组)189例,经左胸一切口术式(经左胸组)84例。对两组的3年和5年生存率、3年肿瘤局部复发率、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阳性率、围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改良Ivor-lewis组3年生存率为59.5%,经左胸组为60.3%(P=0.312),5年生存率分别为37%和38.1%(P=0.868);改良Ivor-lewis组3年肿瘤局部复发率为33.9%,经左胸组为46.4%(P=0.048);改良Ivor-lewis组和经左胸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分别是(16.5±2.5)枚和(11.1±2.5)枚(P<0.001);上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1%和7.1%(P=0.018);改良Ivor-lewis组和经左胸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38.6%和44%(P=0.399),其中改良Ivor-lewis组的胃潴留发生率较高(P=0.015),而经左胸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P=0.040);手术时间分别为(3.15±0.5)h和(3.07±0.49)h(P=0.216)。结论改良Ivor-lewis术式和经左胸一切口术式均可作为胸中段食管鳞癌的候选手术方式,但在3年肿瘤局部复发率、平均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吻合口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改良Ivor-lewis手术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运用手术和保守方法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食管癌根治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患者43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22例)和保守组(21例).观察两组的转归、ICU监护时间、发热持续时间、胃肠减压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手术组的治愈率、病死率分别为86.7%和5.3%,与保守组的77.9%和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ICU监护时间、发热持续时间、胃肠减压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较保守组明显缩短或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对于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一旦发现,建议手术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节省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VATS)食管癌切除术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0月行VATS食管癌切除术的20例患者,术前经病理检查确诊均为鳞癌,均行VATS下胸段食管游离及周围淋巴结清扫,游离胃,行食管-管状胃吻合。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病死;手术时间280~420 min,平均342 min;术中出血量150~350 mL;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300~650 mL,平均450 mL;胸管放置时间4~10 d,平均6 d;术后住院时间12~37 d,平均18 d。手术共清扫淋巴结232枚,平均10.6枚。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声音嘶哑1例,乳糜胸1例。结论:VATS食管癌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防治食管癌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心肺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160例食管癌患者(研究组)手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对术后吻合口瘘、心肺并发症的影响;同期选择2007年至2009年的15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对照组)作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吻合口痿发生率分别为3.1%(5/160)和3.8%(6/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5%(20/160)和25.6%(41/158),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7/160)和35.4%(56/1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大于60岁和有合并症的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与≤60岁和无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中患者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在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及切口类型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虽然不能降低食管癌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但是有助于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对高龄或具有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结肠癌患者且经完整结肠细膜切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结肠癌患者行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者临床各个指标的变化、短期疗效、安全性及远期生存率的比较和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效果显著,术后出血量较结肠根治手术少,且淋巴结清除数量多(P0.05);术后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复发1例,并发症和复发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33%,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感染3例,吻合口瘘2例,复发4例,并发症和复发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13.3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和3年后,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3.33%(28/30)和76.67%(23/30),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分别为76.67%(23/30)和53.33%(16/3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采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手术方法可最大化地切除病灶,清扫淋巴结,在提高患者短期存活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上显著优于结肠根治术,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道癌贲门癌术后两种重建方法的优劣。方法:实验组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采用圆形吻合器行食管胃器械吻合,吻合154号丝线间断加强并另行吻合口大网膜缠绕并吻合合口减张。对照组行食管胃粘膜及粘膜下分层吻合加胃浆肌层与食管肌层缝合包埋吻合口并减张重建。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吻合口瘘和狭窄及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6%(2/316),吻合VI狭窄发生率为5.7%(18/316),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6%(3/186),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4.3%(8/186),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吻合口近端胃食管反流液随机抽样检查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机械吻合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0.3%(1/316),无肺不张,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6%(3/186),肺不张0.5%(1/18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行机械吻合重建方便快捷,可减少并发症,适于临床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管状胃进行食管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住院确诊的胸段食管癌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运用管状胃进行消化道重建,对照组运用全胃进行重建。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的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平均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6月的心肺功能和术后6月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胃肠减压时间、平均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胃排空障碍、胸胃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或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后的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射血分数(E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疗效确切,对心肺功能影响小,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并发症与其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6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择期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根治术后并发症与患儿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36例患儿共出现术后并发症86例次,其中肺炎占39.53%(34/86)、吻合口狭窄22.09%(19/86)、吻合口瘘16.29%(14/86);2例因肺炎死亡,1例因硬肿症死亡,1例吻合口瘘死亡,1例因胃食管反流导致误吸死亡。结论术后并发症是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死亡主要原因,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伟  李作娅 《华西医学》2010,(6):1062-1064
目的评价国产吻合器和闭合器在食管癌消化道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8年4月期间收治的38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手工吻合组(n=172)和器械吻合组(n=215),对两组患者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器械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术中出血量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的吻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后者(P〈0.05)。手工吻合组术后吻合口出血多于器械吻合组(5.2%比1.4%,P〈0.05),发生吻合口漏亦多于器械吻合组(6.4%比2.8%,P〈0.05)。随访1.5~2年,排除失访患者后,器械吻合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于手工吻合组(4.6%比10.3%,P〈0.05)。结论国产吻合器与和缝合器用于食管癌的消化道重建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方强  任光国  韩泳涛  陈利华 《华西医学》2009,(10):2532-2535
目的:总结食管胸段癌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后胃延迟排空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100例食管胸中下段癌行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根据术中采取不同措施分为:A组(裂孔切开)和B组(不作裂孔切开),P组(幽门括约肌捏断)和N组(不作幽门处理),管胃组(管胃替代食管)和全胃组(全胃代食管),PM组(幽门括约肌捏断)、PN组(不作幽门处理)和PP组(幽门成形)。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前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结果:IvorLewis食管切除术后胃延迟排空的总的发生率为13.8%(427/3100)。术中裂孔扩大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从32%(A组)降至21%(B组)(P〈0.05);术中同时行幽门括约肌捏断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从21%(N组)降至9%(P组)(P〈0.05);采用管胃替代食管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从19.5%(全胃组)降至8.3%(管胃组)(P〈0.05);管胃组中PN组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为15%,PP组为8%,行幽门成形(PP组)后降至2%(P〈0.05)。结论:胃延迟排空是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术中扩大食管裂孔、管胃替代食管和幽门成形可有效防治术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