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常人V1呈QS型的发生率及右胸导联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正常人群中V1呈QS型的发生率及右胸导联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在5395名健康体检者中,检出所有V1呈QS型的正常人,加做V3R~V6R心电图.结果V1呈QS型的正常人共54名,占全部体检人数的1%.V3R~V6R QS型发生率分别为100%、90.74%、59.26%、42.59%;Q波发生率分别为0%、9.26%、33.33%、37.04%;q波发生率分别为0%、0%、7.41%、20.37%.结论少数正常人V1可呈QS型.V1呈QS型的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出现QS、Q(q)波为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QRS波和T波形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867名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分析QRS波和T波形态。结果右胸导联Q波的发生率与V1导联R波的幅度有密切关系,V1呈QS型、V3R~V5R多数有Q波。V1呈rS型,则R波幅度越小,V3R~V5R出现Q波的机会越大;右胸导联V1→V3R→V5R直立T波出现逐渐减少,倒置T波出现逐渐增多。结论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V1、V3R~V5R出现Q波和T波倒置不能作为诊断合并右室心肌梗(RVMI)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胸导联正常QRS波群的内在规律。方法观察220例健康大学生常规12导联和V3R-V6R导联心电图,分析V1QRS波群呈不同形态时V3R-V6R导联QRS形态和q波时间、电压及q/R比值。结果V3R-V6R与V1QRS形态相似率逐导联降低;V3R-V6Rq及Qs波出现率逐导联增高(1.82%、6.82%、23.64%、47.27%);V1呈Rs时V3R、V4R无q或QS波,V1呈QS时V3R、V4R均呈QS型;V3R、V4R或V5R出现q或QS波,则其右侧导联也出现q或QS波(即不会单个导联出现q或QS波);V3R-V6Rq波时间〈0.04s,q/R比值可〉1/4。结论正常人右胸导联可出现q或QS波,孤立导联的q或QS波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2例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Ⅱ、Ⅲ、aVF呈R型。1例心电图Ⅰ导联r型、aVL导联呈rS型,aVR呈QS型,V1导联呈QS型,V2、V3导联呈rS型,V5、V6导联呈R型,胸前移行导联V4导联,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消融未成功,成功靶点在右冠窦。另1例心电图Ⅰ、aVL导联呈QS型,V1导联呈rS型,V3呈Rs型,胸前移行导联V3导联,发现理想靶点为左主干根部,终止手术。结论:通过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振幅、极性、移行、顿挫可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但最终仍需腔内精确的标测和消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RV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 (AMI) 5 0例 ,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5 0例AMI中合并ARVI 18例 ,发生率为 3 6%。下壁、正后壁AMI 2 3例中合并ARVI 12例 ,发生率 5 2 2 %。V3R~V5R导联QRS波呈QS型 ,其后ST T有动态改变。部分病例有Ⅰ、aVL、V5、V6 导联Q波消失 ,STⅢ /Ⅱ 抬高 >1,STⅡ 抬高≥ 1mm ,V1 ~V5导联ST段抬高呈递减性 ,STV2 ↓ /STaVF↑≤ 5 0 %等表现。结论 AVRI多合并下壁、正后壁AMI。右胸导联异常Q波 ,动态ST T改变是ARVI诊断依据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上述改变可作为ARVI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心室起搏部位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及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CRT)随访中的应用。方法22例资料完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其中21例经静脉置入左室导线,1例因冠状静脉窦畸形经胸左室外膜导线置入;右室导线均放置在心尖部。22例分别记录无起搏、右室起搏、左室起搏及双心室同步起搏四种不同状态下的十二导联心电图。结果22例术前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16例,完全性心室内传导阻滞6例,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时胸前导联(V1)均呈CLBBB型,肢体导联额面电轴左偏,Ⅰ导联呈r、R型占100%,左室起搏时胸前导联(V1)均呈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型,额面电轴右偏,Ⅰ导联呈q、Q、QS型20例,占91%;双心室同步起搏后胸前导联(V1)呈CLBBB型13例,呈CRBBB型9例,额面电轴均右偏,Ⅰ导联呈q、Q、QS型占86.5%。结论不同部位心室起搏具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双心室同步起搏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形态,CRT随访时通过对心电图形态和时限的观察有助于判断是否实现真正有效的双心室再同步起搏。  相似文献   

7.
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房梗死非常罕见,下面报告1例。患者女性,41岁。咳嗽、喘息、呼吸困难30余年,加重并胸闷1周就诊。图1右心房梗死图形临床诊断:支气管哮喘,可疑心肌梗死。心电图示:P波顺序发生,Ⅱ、Ⅲ、aVF导联P波呈负正双相,即出现房性Q波,aVR导联P波呈正负双相,胸导联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房性Q波,P R间期0.10s,QRS波和ST T均无异常发现。加作右胸导联,V3R~5R呈rs型,V6R呈QS型,ST T亦无改变。心电图诊断:短P R综合征,房性Q波。讨论不伴随心室肌梗死的单纯性心房梗死几乎不可能从心电图上独立进行诊断。临床上心房梗死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81岁。临床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征:图1A为窦性心律,心率88次/min,P R间期180ms,QRS时间150ms。Ⅱ、Ⅲ、aVF、V2、V3导联呈QS型,V1导联呈qR型,V4V6导联呈qrS型,q波时间>40ms,深度>其R波的四分之一,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合并下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1B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P R间期180ms,QRS波上升支起始粗钝,为“预激”波,V1V3导联呈rS型,V46导联呈Rs型,Ⅱ、aVF导联呈Rs型,Ⅲ导联呈Qr型,为Mahaim氏预激,心肌梗死图形几乎被完全掩盖。心电图诊断图1A: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右室梗塞(RVI)日益受到重视,为进一步掌握右胸导联心电图的诊断,本文将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1 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 1.1 QRS波群 多数作者认为,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有一定变化规律。即QRS呈rS型,以V_3R出现率最高,V_3R以右导联r波振幅依次递减或消失,S波振幅亦依次降低,QRS演变为qr或QS型。对于右胸导联Q波的研究,各家报导略有不同Andensen等强调正常人不应在全部右胸导联出现Q波,否则应疑及RVI;但有作者却认为,正常人V_3R—v_6R均可呈Q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X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1.
幼稚型T波以右胸导联T波倒置为心电图特征,其属于心电图正常变异,临床上需要与其他一些右胸导联T波倒置的病理性情况相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幼稚型T波的定义40岁以下正常成人V1~V4导联同时有2个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对5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心室流出道室速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5例患者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呈R波;Ⅰ导联呈rs或QS波,振幅大于0.5mV;V1导联呈rs或RS波,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于V2~V3;aVR和aVL导联呈QS波,3例患者的消融靶点在左冠状窦口内,2例位于主动脉瓣下,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左心室流出道室速有特殊心电图表现,射频导管消融是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76岁,因"腹痛、腹泻2天"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入院常规心电图示(图1A):窦性心律,Ⅱ、aVF导联QRS波呈Qrs型,Ⅲ导联呈QS型,V2、V3、V4导联QRS起始部似有δ波,V1~V6导联R/S〉1。患者无心悸胸痛等症状,急查心肌酶谱正常。入院3h后复查心电图(图1B)Ⅱ、aVF导联QRS波呈RS型,Ⅲ导联呈rS,  相似文献   

14.
薛兆利 《山东医药》2000,40(13):10-11
对1000例正常成人及80例右室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正常人右胸导联多呈rS型,上腹部导联呈R型,ST段无明显偏移,右室梗塞患者右胸及上腹部导联均有2个或2个以上导联出现QS或Qr波,同时伴有ST段抬高。因此,认为,右胸及上腹部导联心电图联合检查比单用右胸导联检查诊断右室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  相似文献   

15.
例1 先证者。患者男性,62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1周入院。入院后在CCU病房突发意识丧失伴抽搐,抢救成功并记录到如下心电图表现:图1系标准12导联心电图、新胸导联心电图及发病时记录心电图。标准12导联心电图:V1-3导联J点抬高0.15—0.20mV,ST段呈马鞍型抬高达0.15—0.30mV,QRS波在V1-3导联呈rsr’型,Q—T间期0.36s。新胸导联心电图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比较S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抬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F导联心电图诊断镜像右位心的特征。方法 在健康体检中应用F导联采集镜像右位心心电图并解读。结果 F导联检测到13例(0.018%)镜像右位心。在镜像右位心中Ⅰ导联各波形态均倒置,即P、QRS及T波均倒置;F2(Ⅱ)与F6(Ⅲ)导联、F3(aVR)与F1(aVL)导联波形互换;V3R、V5R导联波形类似正常时的V3、V5导联,代表左室波形;V1和V2导联代表右室波形。结论 镜像右位心的特征显示:P波F1(aVL)、F2(Ⅰ)导联显示镜像QRS波形;F1(aVL)、F2(Ⅰ)、F3(-aVR)、F4(Ⅱ)导联P-QRS-T波群均主波向下,呈rS型,其R波波幅递增;QRS波F5(aVF)不变;胸导联V1~V6呈rS型,其R波波幅递减,其S波呈逐渐相对增深,R/S比例逐渐减小的规律;V1导联R波高尖;常伴有其他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7.
BayésdeLunaA等2012年9月在JECG发表"Brugada波目前心电图诊断标准的专家共识"。现将心电图诊断新标准和鉴别诊断加以简单介绍。一.心电图新标准新标准将Brugada波心电图图形分为两型,图形1同之前共识中的经典1型,图形2包含了之前共识中的2型及3型(图1)。1.1型Brugada波的心电图特点V1~V2(或V3)导联呈下斜型图形,表现为右胸导联ST段抬高,T波对称倒置。一般不能看到清楚的r’。典型特征(图2A)所示:①V1导联QRS-ST起始部分抬高至少2mm,下斜型ST段呈凹型或直线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慢性肺心病(CPHD)心电图改变的特点,评价心电图对该病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常规12导联同步描记(必要时加做V3R~V6R、V7~9导联)。结果经积极治疗,CPHD者60例(75%)好转出院,4例死亡(5%),另有16例(20%)病情不稳定,反复发作而住院治疗,心电图表现呈多样性。结论①CPHD心电图改变,主要是额面上QRS波电轴的明显右偏与V1导联的R/S〉1,V5导联中R/S〈1;aVR导联R/S(或R/Q)≥1;QRSV1~3呈qr、Qr或QS型。肺型P波、低电压等可作为参考条件。②心电向量图对早期CPH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QRS向量环在横面及侧面上明显的转向后与向上。  相似文献   

19.
无休止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持续旁道下传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建林 《心电学杂志》2006,25(3):153-154
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心悸、胸闷、头昏10年,再发4h入院。有心动过速史10年。体检:BP80/50mmHg,P214次/min。神志清,心界向左扩大,心率214次/min,心律齐,未闻及杂音。X线胸片可见心影呈主动脉型,提示高血压心脏病。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图1A)示R—R间期均等,为0.28s,QRS波群宽大畸形,起始可见预激波,I导联呈QS型,Ⅲ、V1-V4导联呈R型,V5导联呈RS型,V6导联呈rS型,I、V5、V6导联的S波粗钝增宽,P波难以辨认。心电图诊断:A型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旁道顺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功能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予普鲁帕酮70mg静脉注射,15min后心电图复查(图1B)示P’-P’间期为0.32s,P’:R呈2:1下传,QRS时间为0.08s,Ⅰ导联呈R型,aVL导联呈qR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V1-V3导联呈rS型,V4导联呈RS型,V5、V6导联呈Rs型,V5R波电压为3mV。心电图诊断:房性心动过速呈2:1下传心室,左前分支阻滞,左心室高电压。改口服普鲁帕酮150mg/次,每天3次维持,多次心电图复查均同图1B,病人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一Brugada综合征家系进行普查,研究发病情况及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 采集家系成员相关病史,进行常规体格检查,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所采集的心电图有无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右胸导联ST段抬高。结果 7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电图符合Brugada综合征,2例有晕厥发生,1例在晕厥发生时心电图记录到心室颤动。结论 Brugada综合征发病有明显的家族性,男性多发,平时心电图可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及V1-V3 ST段呈间歇性抬高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不可预测,常为单形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且恶化为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