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报告1985~1988年我院收治40例不吻合血管的岛状皮瓣或复合皮瓣转位修复组织缺损,全部成活,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4.5~60岁,平均30岁。急诊修复10例,择期修复30例。修复部位:肘部2例、手部12例、小腿5例、足踝部21例,缺损性质:外伤缺损18例,肿瘤切除后2例,慢性溃疡8例,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后6例、Ⅲ度烧伤3例、Ⅲ度冻伤2例、火器伤1例。皮瓣或复合皮瓣供区:前臂12例,食指背侧1例,小腿内侧14例、小腿外侧3例、足底内侧4例、足背6例。40例中逆行29例,顺行7例,交腿4例。修复创面4×4~17×12cm。骨瓣3×0.8cm,40例全部成活。皮瓣供区愈合良好,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本文对40例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的解剖及转移特点。方法: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肌腱外露或指骨骨折患者,修复创面4 cm×3 cm~1.5 cm×2.0 cm。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下脂及液化。结论: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是治疗拇指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胫后动脉岛状皮瓣转移或“桥式”交腿转位、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等形式,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骨外露14例。皮瓣切取范围5 cm×5 cm~16 cm×10 cm。探讨应用多种轴型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的疗效。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仅一例皮瓣周围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经间断拆线后缓解,皮肤质地达正常,负重后无溃疡发生。提示多种轴型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通过40只尸体下肢解剖,观察到小腿内侧皮瓣由膝降动脉的皮支-隐动脉供血,经大隐静脉回流。并将股骨内髁和大隐静脉分别作为皮瓣的顶点和纵轴的标志,血管蒂约10cm长,皮瓣可取10×20cm。本文还对4例患者用作岛状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膝部、足跟和手部软组织缺损,最大为16×18cm,均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指端皮肤缺损常见的修复方法很多 ,有V-Y推进皮瓣、邻指皮瓣、腹部带蒂皮瓣、锁骨下带蒂皮瓣、手指逆行岛状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指腹侧方岛状皮瓣等修复方法 ,其中以指腹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效果最佳。为推广该皮瓣的应用 ,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应用指腹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 12例 ,其中食指 6例 ,中指 3例 ,拇指 2例 ,无名指 1例。横行 3例 ,斜行 9例。面积 8mm× 10mm~ 15mm× 3 0mm ,均为创伤患者。男 10例 ,女 2例。年龄 18~ 5 0岁 ,平均 2 6岁。1.2手术方法1.2 .1皮瓣设计 该皮瓣…  相似文献   

6.
岛状皮瓣在四肢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曰明 《北京医学》2001,23(3):187-187
我们自1995年1月~2000年1月应用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伤12例,修复下肢损伤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18~56岁,平均37岁.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3例,均为外伤造成软组织缺损,无法用皮片移植或轴型皮瓣转移来修复,而采用岛状皮瓣修复.皮瓣种类: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及第一掌骨开放性骨折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2例,修复手掌部及拇指间隙软组织缺损1例,手背2例;指侧方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背侧及末节软组织缺损4例;示指近节背侧第一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及软组织缺损3例;足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内、外踝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各1例;小腿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胫前溃疡1例.皮瓣面积最小为1.5cm×1.5cm,最大为13cm×7cm,皮瓣供区均采用中厚皮片移植.15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1年2个月,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自2005~2012年于本院接受小腿后外侧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筋膜等复合组织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移植手术治疗小腿远端?足跟部及足踝部皮肤组织缺损患者共37例,均进行术前皮肤缺损严重程度及术后皮瓣成活状况评估?结果:患者术前皮肤缺损面积4 cm × 6 cm~13 cm × 19 cm?37例皮瓣术后成活率高达97.3%(36/37)?结论: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皮瓣切取面积较大,血运可靠,操作简便安全,可有效的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运用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创面12例。皮瓣面积最小5cm×7cm,最大9cm×14cm,皮瓣移植后均成活。随访8个月至2年效果较好。对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创面的临床实用价值,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进行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9.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足跟、踝关节和足背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供区的切口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覆盖,皮瓣面积4cm×5cm~11cm×10cm。结果:术后18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愈合;皮瓣远端坏死2例。术后12例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颜色与周围组织相同,未出现破溃。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推广岛状皮瓣在颊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颊癌扩大切除术后,根据缺损的情况分别采用全额岛状皮瓣、胸三角皮瓣及全额岛状皮瓣结合皮片移植的方法修复.结果本组9例,皮肤缺损最大6cm×5cm,颊粘膜缺损最大,10cm×6cm.采用全额岛状瓣修复5例,全额岛状皮瓣与胸三角皮瓣瓦合修复2例,全额岛状皮瓣结合皮片移植2例,1例全额岛状皮瓣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结论岛状皮瓣是修复颊部缺损的较好方法,以全额岛状皮瓣为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研究了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修复小腿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腓肠肌皮瓣、肌瓣、比目鱼肌瓣、肌骨膜瓣、跗外侧血管蒂骰骨趾短伸肌复合瓣、胫前或胫后血管节段性骨膜支骨膜瓣转位修复小腿组织缺损 37例。结果 :组织瓣全部存活 ,骨愈合时间 4~ 6个月 ,无炎症复发、窦道及溃疡。结论 :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修复小腿组织缺损 ,疗程短、疗效好 ,手术简便易行 ,不仅可修复软组织缺损 ,而且同时一期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GS组织标本制备及切片染色技术替代传统二甲苯透明、脱蜡制片技术的效果.方法应用GS组织标本制备及切片染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制作组织蜡块及切片染片技术.结果用此方法制作的组织蜡块,切片形成连续蜡带,制作常规HE切片,细胞核、质染色结构对比清晰结论GS组织标本制备及切片染色技术能够替代传统制片技术,并符合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导言 组织缺损和器官衰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针对较大创伤与病损组织器官的修复重建,现有的主要手段包括移植(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异种移植)和人工替代物。这些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和缺陷。因此,人们在尽可能完善现有疗法的同时,正积极探索从根本上实现组织器官的修复与重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研究Let-7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随机抽取28例乳腺癌患者收集其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利用TRIzol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量.结果 Let-7前体在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9.65±2.31),低于癌旁正常组织(10.0±52.81),P=0.048,而Let-7基因则无显著变化.前体Let-7与最长行经(日)之间有依存关系(b=0.875,P=0.020);初潮年龄与前体Let-7的表达在癌组织中的呈负相关(r=-0.484,P=0.049), 在正常组织中呈正相关(r=0.502,P=0.048).结论 Let-7前体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组织, 最长行经天数越长则Let-7表达越高.  相似文献   

19.
PIG11蛋白在人体正常组织及其相应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检测PIG11(p53-induced genc 11)蛋白在人体正常组织及其相应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IG11蛋白在人体正常组织的分布特点,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IG11蛋白在319例人体正常组织及其相应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IG11蛋白在胃、肠、肝、乳腺等腺上皮及鳞状上皮组织中明显表达阳性,在正常胃黏膜腺颈部较体部和底部表达降低:在纤维、脂肪、平滑肌、淋巴组织及脑组织中无明显表达。PIG11蛋白在肝癌、低分化胃和肠腺癌、乳腺癌组织中较相应正常组织均有明显表达下调(P〈0.01);在鳞癌组织中,与正常鳞状上皮比较,也有表达下调(P〈0.05)。结论 PIG11蛋白主要分布在人体上皮组织,且与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PIG11蛋白低表达与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Mr Tam Dalyell mp uses extracts from the speech1 he made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on 11 December 1974 to reiterate his reasons for persisting in his attempts to have formulated in law the right of hospitals to take such organs from a dead person as might be useful unless before death potential donors (all of us) had stated that they did not consent. Details of those objecting would be registered on a central compu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