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泌尿外科置管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置管患者7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50名(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和对照组350名(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管道出现问题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管道意外发生率为1.00%,而对照组则高达10.00%。结论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能有效降低置管患者意外情况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陪检在胸痛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江苏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0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患者就诊时是否有专人陪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实验组由医务人员陪检,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对照组患者依据临床医师的指示自行完成各项检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TIMI评分进行评价。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差异,评价陪检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110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57例,年龄范围49~80岁,平均年龄(62±6.10)岁。实验组(陪检组)56例,对照组(无陪检组)54例。两组人群平均年龄t=-0.323,P=0.747,性别统计学检验x2=1.295,P=0.255。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价TIMI评分两组统计学检验t=1.513,P=0.134。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数量5例次(8.92%)明显低于对照组16例次(29.6%),统计学检验x2=7.62,P=0.006(P<0.05);患者满意实验组94.64%,对照组81.48%,两组统计学检验x2=4.57,P=0.033(P<0.05)。结论 陪检在胸痛患者诊疗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分析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意外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改进方案,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包括强化护士风险意识,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重视转运前的安全评估,规定护送护士的资质,完善转运途中的设备配置,完善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和流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升神经外科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外科2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开展改良与优化护理质量安全管理,通过对比落实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前后护理质控评分来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落实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后,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健康教育、文件书写等各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落实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前(P0.05)。结论:神经外科危重病人的护理中落实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各项护理质控评分,护理效果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193例颅脑外科危重患者转运流程,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的对策。方法2007-2009年本院193例患者转运流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改进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病情稳定,治愈或好转161例(83%),放弃24例(12%),死亡7例(4%),转院1例(1%)。结论坚决遵循JCI医院标准,持续质量改进,优化转运流程,树立以“患者安全为目标”的观念,给予患者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是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糖尿病组护理中应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效果。方法将7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患者(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和对照组38例患者(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糖尿病足护理中采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够不断提高护士的服务质量,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品管圈在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5月-2017年7月高唐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服务态度、安全管理能力、护理责任感和实践操作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21%,高于对照组的80.36%;观察组护理差错率为5.36%,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护理方法应用到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有助于提升神经外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应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将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本院神经外科接诊的93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48例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45例行常规护理。对比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1/48),对照组为20.0%(9/45),相比之下,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干预结束时,试验组Barthel指数达到了(79.52±3.17)分,而对照组为(72.41±4.52)分,相比之下,试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好(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6.24±1.25)d,和对照组(8.47±1.86)d相比更短(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加明显,护理质量提升更为迅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外科急救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选取我院40例神经外科急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分析神经外科急救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结果:对比患者实施不安全防范措施进行管理前后患者出现压疮、感染、护理意外及非计划拔管等风险事件发生率,管理后患者出现压疮、感染、护理意外及非计划拔管等风险事件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22.5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对不安全因素护理管理可有效避免神经外科中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50例,简单随机化法分为2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比2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几率明显较对照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感染几率低(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接受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的价值较高,利于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张军  朱建平  仝健 《现代保健》2009,(19):174-175
目的探讨丙泊酚伍用芬太尼在高血压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安全性。方法50例行胃镜检查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5例)实施丙泊酚、芬太尼麻醉,对照组(25例)常规操作。观察两组患者的反应,血压(BP),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全都顺利地完成了胃镜检查,BP、HR、R均较检查前明显下降(P〈0.05),在检查结束后恢复正常。对照组患者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多,6例中止了检查,BP,HR,R均较检查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丙泊酚与芬太尼联合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高血压患者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预防医源性损害及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防范与减少转运患者发生坠床、意外伤害等事件发生。方法:运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多维度对手卫生、运转工具的终末消毒,患者信息有效流转,交接规范、记录完整和转运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等进行分析,提高后勤陪检员规范转运患者的执行率,防止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改进后规范率由84%提升至9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品管圈大大提升了患者转运安全系数,提升了后勤陪检员对患者评估、诊断、急救、技能和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对预防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的重症患者64例,将其随机平均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神经外科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全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给予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全面护理,有助于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陈晓  宋兵兵 《现代保健》2013,(21):35-37
目的:总结亚低温疗法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优势,探讨亚低温治疗经验。方法:将100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与亚低温疗法相配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4%,死亡率4%;对照组有效率56%,死亡率18%,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和轻残率高于对照组,植物生存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刘春  孙平 《现代保健》2009,(31):7-8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硬膜外血肿手术患者的应用。方法随机将72例神经外科硬膜外血肿手术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人。试验组也用临床路径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护理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半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半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和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可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医疗成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220例,根据随机性原则将22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转运方式,研究组采取安全转运干预。结果两组院内转运的风险主要为患者静脉通路脱落、呼吸或心脏骤停、医务人员不知病情、送错科室、未接收到通知;其中研究组意外情况的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P0.05)。结论针对急诊院内交接转运的危重患者进行安全转运干预,并对风险给予有效管理可以保证转运的安全性,提升患者的就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癫痫患者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时给予安全知识宣教和有效的安全护理措施的价值。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门诊和住院的1 112例癫痫或疑似癫痫发作的患者进行视频脑电监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视频脑电监测护理;试验组监测过程中除常规护理外,同时加强安全知识宣教,并在监测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措施。结果试验组通过强化的安全护理措施,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完成率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做好癫痫患者的安全知识宣教,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及护理措施,是患者安全及顺利完成监测检查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跌倒安全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18例住院患者跌倒案例进行原因分析,以问题为切入点,制订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包括完善跌倒预防相关制度、建立高危跌倒患者筛选、保障环境设施安全、强化跌倒风险教育和预防健康宣教、建立三级监控网络。结果:经过一年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跌倒发生率下降55.56%(P〈0.05),达到质量改进预期目标。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率,对保障患者安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总结神经外科193例危重患者从病房到CT室检查途中的安全管理,检查前的精心准备,充分评估病情,确认危重患者护送人员能力,确认护送急救设备物资的齐全完好,确保运送线路的畅通,患者检查结束回病房后及时评估,准确交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用超声检查视神经鞘直径(ONSD)判断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7月至201 1年12月,选择颅脑损伤患者90例,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0例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9~15分)作为试验组1,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作为试验组2;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及神经外科门诊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不同时间用超声经眼眶检查各组眼球后3 mm处ONSD,超声检查后0.5~ 1.0 h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院后1,3,7,14 d,试验组1检查ONSD分别为(4.49±0.31)、(4.45±0.28)、(4.41±0.32)、(4.43±0.25) mm,颅内压分别为(78±16)、(83±17)、(90±15)、(82±14) mmH2O(1 mmH2O=0.0098 kPa);试验组2检查ONSD分别为(5.69±0.32)、(6.30±0.47)、(5.71±0.26)、(4.77±0.36) mm,颅内压分别为(230±22)、(269±21)、(228±13)、(147±22) mmH2O,对照组检查当天ONSD为(4.58±0.41) mm,颅内压为(88±10) mmH2O.入院后1,3,7,14 d,试验组1与对照组ONSD、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与试验组1、对照组ONSD、颅内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ONSD及颅内压无明显变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颅内压变化不同,ONSD随颅内压的升高而增大,超声检查ONSD能反映颅内压的变化,是评估颅内压的新方法,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