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大鼠背海马结构对福尔马林痛刺激反应及安全在其调节过程中的影响。方法:FOS免疫组化技术,动物分10%福尔马林于大鼠左前爪掌心皮下刺激,盐酸安定灌胃预处理后再行福尔马林刺激、单纯应用相同剂量盐酸安定灌胃及不经任何实验处理四组,取脑切片。  相似文献   

2.
大鼠脊髓神经元对福尔马林痛刺激的反应及氯胺酮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对福尔马林痛刺激的反应及氯胺酮的影响。方法:采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c-fos基因免疫组化法和NADPH-d组化技术。SD大鼠30只,分为福尔马林致痛组、痛刺激前和后腹腔注射氯胺酮组及相应对照组,取脊髓切片。结果:(1)痛刺激后,刺激侧脊髓背角出现大量Fos免疫样阳性(FLI)神经元,其中部分为FLI/NOS双标记神经元;(2)痛刺激之前或之后给予氯胺酮,背角各层FLI神经元和FLI/NOS双标记神经元的数量均显著减少。结论:同侧相应脊髓节段的某些神经元参与了化学性致痛信息的传导和调控,氯胺酮通过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而产生抗伤害作用。此作用与抑制脊髓内NOS阳性神经元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外周伤害性痛刺激对大鼠背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海马在痛觉调控中的作用,本文应用FOS免疫组化技术结合镇痛药物分析了大鼠对化学性痛刺激的反应。结果表明:将5%福尔马林(100μl)向左前爪掌心皮下注射1h后,双侧海马出现大量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吗啡(5.0mg/kg)预处理10min后再进行福尔马林注射,大鼠双侧背海马内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吗啡(10.0mg/kg)预处理组大鼠,其背海马内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进一步减少;而纳洛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翻转吗啡的作用。结果提示,海马参与了痛觉调控机制,特别是痛觉情绪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4.
尹康  于剑锋  刘洪国  胡坤 《解剖学研究》2006,28(1):15-17,F0004
目的为糖皮质激素(GCS)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甲醛组、地塞米松预处理组、RU486预处理组、RU486+地塞米松预处理组,甲醛刺激后采用动物行为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神经细胞染色和形态计量学方法进行观察。结果在大鼠后爪掌面皮下注射稀释甲醛20μl可造成注射处急性持续性炎症。1h后,同侧脊髓腰膨大背角浅层。双侧中缝大核、丘脑、大脑皮层Fos免疫阳性神经元(FLI)总数明显上升,对侧脊髓内少量散在分布。用地塞米松预处理2h后可使相应部位FLI神经元数明显降低,具有剂量依赖性。外周水肿。疼痛表现与同侧背角浅层FLI细胞数呈正相关。用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RU486可部分反转GCS的效应。结论伤害性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fos广泛表达。GCS可降低脊髓后角神经元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去甲肾上腺素及其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对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以串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结果:脑室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旁核束旁核痛兴奋神经元放电,促进痛抑制神经元放电,此作用可被酚妥拉明阻断。结论:酚妥拉明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抑制作用,提示去甲肾上腺素的镇痛作用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高秀来  武艳  景鹏 《解剖学研究》2001,23(4):303-305
目的 研究P物质 (SP)在大鼠海马结构中的分布特点及肝硬化后对大鼠海马结构中SP的影响。方法 用Wistar雄性大鼠 1 2 0~ 1 5 0g分别用四氯化碳和人血白蛋白免疫损伤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结果  ( 1 )SP样阳性纤维及终末散在分布于海马结构各部分 ,并见于海马全层 ,以锥体层较为密集 ,该层还可观察到较密集的SP样阳性神经元 ;( 2 )肝硬化后SP在海马结构中的分布与正常组基本一致 ,但阳性反应物的密集度明显增高 ,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强。结论 肝硬化后海马结构中SP含量较正常明显增多 ,很可能是脑损害的一种继发性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7.
淀粉样前体蛋白在痴呆模型大鼠背海马结构内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用AlCl3灌胃,建立鼠老年性痴呆模型。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观察了淀粉样前体蛋白在背海马结构的表达。结果显示在痴呆模型鼠背海马结构双侧各部均可见较强的淀粉样前体蛋白表达,且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光镜结果,阳性反应产物主要位于神经元核周质和突起及其分支。细胞大小不等,多数淀粉样前体蛋白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胞体为梭形和锥形。背海马结构内淀粉样前体蛋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主要分布在CAI、CA2、  相似文献   

8.
灌胃给药,在多种实验模型中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可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减少小鼠因腹腔注射冰醋酸所致的扭体反应次数、延长受热刺激后引起大鼠痛反应的甩尾时间.实验结果表明,速克痛口服液对多种因素所致的疼痛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ST36)对内脏痛的镇痛作用机制。向大鼠乙状结肠注射福尔马林制作内脏痛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A、B、C和D组:A组为单纯内脏痛组;B组为预先给予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再制作内脏痛模型;C组为制作内脏痛模型后再给予电针刺激足三里穴;D组为对照组。观察大鼠痛行为表现后,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内脏痛大鼠骶髓后连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DCN)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OX42的表达变化。单纯内脏痛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最为明显,内脏痛+针刺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略减低,针刺+内脏痛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明显减弱。单纯内脏痛大鼠DCN内GFAP和OX42的表达明显增强;内脏痛+针刺组大鼠DCN中GFAP和OX42的表达明显减弱;针刺+内脏痛大鼠DCN中GFAP和OX42表达减低更加显著。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刺激足三里穴能明显地减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内脏痛反应,这种作用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大鼠鞘内预先注入对抗前强啡肽原表达的反义寡聚核苷酸技术 ,观察了此处理对动物后脚掌注射福尔马林 ( 5 %,1 0 0μl)诱发的行为痛反应的影响 ,同时在行为检查的 1 h后立即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大鼠腰髓背角 c-Fos蛋白和强啡肽 A( 1 -8)的表达。结果显示 ,上述反义寡聚核苷酸预处理可明显减弱注射福尔马林引起的行为痛反应 ,而且背角中强啡肽 A( 1 -8)表达下降 ,福尔马林引起背角 Fos蛋白合成不受影响。前已证明 ,鞘内注射对抗 c-fos的反义寡聚核苷酸 ,可以减弱福尔马林引起的痛反应 ,同时背角 Fos蛋白和强啡肽 A( 1 -8)表达量减小 ;因而本实验的结果表明 :( 1 )伤害性刺激诱导背角 Fos蛋白和强啡肽合成参与伤害性信息在脊髓的传递过程 ,Fos蛋白的合成先于强啡肽的合成。 ( 2 )在脊髓痛过敏状态的调制中 ,强啡肽是作为一种致痛因子而不是抗痛因子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SD大鼠分对照、尾部痛刺激、电针和针刺镇痛四组.分别在还原型尼克酰胺嘌吟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化下,观察弓状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上述四组均能见到其阳性神经元和终末,但痛组更显著.痛刺激后15~60分钟,弓状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的神经元和终末均有不同程度染色增深.另外,在弓状核处FOS免疫组化和前阿黑皮原原位杂交中,分别在痛刺激后1小时FOS表达才明显增多和痛刺激激后6小时前阿黑皮原基因表达增多.推测一氧化氮可能参与痛觉的传导和诱导c-fos基因,后出现内阿什肽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组的既往研究曾发现 ,膀胱的初级传入投射纤维中有一部分传递伤害性刺激 ,投射于腰骶髓的后连合核。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盆腔内脏和后肢躯体性结构的伤害性刺激诱导 FOS阳性反应在大鼠后连合核的表达状况 ,藉以确定投射于后连合核的传递痛信号的初级传入的来源。本实验分别向盆腔内脏的膀胱和直肠以及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外侧皮肤及腓肠肌等四个不同部位注入 2 %福尔马林溶液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腰骶段脊髓内 FOS的表达状况 ;并向此四部位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结果证明 ,将 2 %福尔马林溶液注入膀胱或直肠内腔后可主要诱导 L6,S1 ,S2 节段后连合核出现大量 FOS阳性细胞核( 2 5~ 95个 /片 ) ;向小腿外侧皮肤或腓肠肌注射福尔马林溶液 ,则主要在背角浅层出现浓密的 FOS阳性细胞核而在后连合核仅发现极少量的 FOS阳性细胞核 ( <5个 /片 ) ;在不给予福尔马林刺激的对照组 ,后连合核内也出现极少量散在的 FOS阳性细胞核 ( <3个 /片 )即后连合核内出现极少量的传递躯体伤害性刺激的传入成分与不给予福尔马林刺激的对照组结果无明显差别 ,这种极少量的神经元在神经机能的传递上不应有何作用。因而 ,本研究结果提示 ,盆腔内脏来源的痛信号初级传入成分是后连合核内唯一的有机能意义的痛传入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建立HRP逆行追踪结合抗FOS和抗酪氢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技术,在延髓见到以下七种标记细胞:FOS,HRP,TH单标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标细胞,FOS/HRP/TH三标细胞。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延髓中、尾段由孤束核、腹外侧区以及在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共同组成的弧形带状区──“延髓内脏带”。本文结果表明大鼠“延髓内脏带”向杏仁核直接投射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中约有48%对内脏伤害性刺激起反应,提示“延髓内脏带”及其向杏仁核的儿茶酚胺能投射通路参与机体应激反应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技术与FOS免疫组化(ABC法)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分布及其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证明,浓密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Ⅰ和Ⅱ层,阳性成分呈蓝黑色的带状分布,而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其余核区内很稀疏.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胞体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在此核簇内的分布节段非常相似,都主要存在于与伤害性传入传递和调控有关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并且二者都主要分布于与痛觉调控有关的浅层.约有10~15%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同时呈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在三叉脊束核尾侧亚核的Ⅲ~Ⅴ层仅出现散在的阳性细胞,除在吻侧亚核的背内缘与孤束核交界处有少量一氧化氮合酶同性神经元外,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其余核区两者均几无表达.本文及文献结果提示,一氧化氮可能对面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丘脑腹后内侧核区的逆行追踪技术结合用盐酸溶液刺激大鼠口、舌粘膜的方法,观察了FOS、HRP单标记和双标记神经元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的分布.证明脑干内除臂旁核、孤束核、延髓腹外侧网状结构等脑区外,大量FOS样阳性神经元聚集于三叉神经尾侧亚核Ⅰ、Ⅱ层,三叉旁核(间质核)有中等量分布而Ⅳ、Ⅴ层内仅见散在标记细胞.HRP逆行标记细胞主要位于注射对侧的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的逆行标记细胞局限于背外侧部Ⅰ层,多为沿外缘呈切线方向走行的圆形、椭圆形和梭形细胞.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背外侧部浅层内,可见到一些胞浆内含HRP反应产物、核为FOS样阳性的双标记神经元.本文结果提示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内存在大量对口、舌粘膜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痛感受神经元,其中部分神经元将伤害性感觉传入信息传递至丘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HRP逆行追踪与FOS免疫组化结合的方法,观察了脑干内向杏仁中央核投射的神经元对胃肠道伤害性刺激的FOS表达。结果在脑干内见到FOS样免疫反应阳性、HRP标记和FOS/HRP双重反应阳性的细胞,它们分布在延髓的孤束核、腹外侧区以及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脑桥臂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中缝背核和被盖背侧核等区域.FOS/HRP双重反应阳性细胞占HRP标记细胞总数的32.7%.脑干内检出FOS/HRP双重反应阳性细胞1484个,其中延髓占19.4%,脑桥占79.5%,中脑仅占1.1%。以上结果提示大鼠脑干内向杏仁中央核投射的神经元中约有1/3参与胃肠道伤害性刺激信息向Ce的传导,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臂务核中继后投向杏仁中央核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方法和FOS免疫组化法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内的NOS阳性结构的分布及其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FOS表达神经元的关系。结果发现NOS阳性纤维和终末密集分布于后角Ⅰ层和Ⅱ层,其它部位稀少;NOS阳性神经元胞体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在腰骶髓(L6~S1)分布区域校相似,主要分布于与伤害性信号传递过程密切相关的后角Ⅱ层、中央管周围灰质(包括骶髓后连合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在此三部位分别有18.7%、11.6%和22.6%和NOS阳性神经元同时呈FOS阳性;有5.56%、2.67%和3%FOS阳性神经元同时是NOS阳性。结合文献和本文结果讨论了NO可能参与脊髓伤害性信号传递和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底前脑NOS神经元移植至成年鼠海马内的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燕启江  姚志彬  周丽华  陈以慈 《解剖学报》1999,30(3):215-219,I006
目的 研究基底胶脑NOS神经元移植成年鼠海马内后,NOS的发育变化规律,同时观察移植的与宿主海马间发生联系的情况。方法 将大鼠14-16d胚胎的基底前脑移植到单侧穹隆海马伞切断的成的大鼠海马内,动物在移植后存活5,7,14,30,60,90,150和180d分别取脑,经NADPH-d法和尼氏染色观察。结果 在移植后第7d时NADPH-d阳性染色才出现在NOS阳性神经元内,随着移植物成活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成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切割穹窿海马伞侧海马和正常侧海马后存活和分化为神经元的状况 ,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获取成年 SD大鼠前脑室下带神经干细胞 ,进行 Brd U标记和扩增。切割 SD大鼠右侧穹窿海马伞 ,术后 2周将标记有 Brd U的神经干细胞植入双侧海马齿状回。 2月后 ,行 Nissl染色、Brd U免疫荧光、NF -2 0 0 / Brd U免疫荧光、β-tubulin- / Brd 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 ACh E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海马齿状回中存活并沿颗粒下层迁移 ,切割侧海马齿状回中有较多的 Nissl深染的大胞体神经元样细胞 ,而正常侧多为小胞体胶质样细胞。切割侧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中见有数个NF-2 0 0 / Brd U、β-tubulin- / Brd U双标神经元和 ACh E阳性神经元 ,而正常侧海马中则未能见到。上述结果提示 ,移植到海马中的神经干细胞能存活、迁移 ,穹窿海马伞切割侧海马中某些物质的表达增强 ,可诱导植入其内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或 ACh E阳性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