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艾草是一种常见菊科蒿属草本植物,在传统医学上应用艾草的历史较为久远。艾草中含有黄酮类、挥发油、多糖、萜类、鞣质类、桉叶烷、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中医认为其具有暖气血、温经脉等攻效,常用来治疗虚寒性的子宫出血、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艾草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艾草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古时候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草等,小孩子们佩戴装了艾草的香囊,奔跑在阡陌街道,袅袅炊烟中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艾草香.  相似文献   

3.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古时候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草等,小孩子们佩戴装了艾草的香囊,奔跑在阡陌街道,袅袅炊烟中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艾草香.  相似文献   

4.
漫话益母草     
益母草的别名很多,《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就有35个以上,如月母草、旋风草、四棱草、地落艾、小暑草、益母艾、野天麻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一段解释益母草别名的文字:“此草及子皆茺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日益精,故有益母之称。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民间对益母草来历的解释有一段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张氏妇女,她身边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张氏生儿子的时候,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艾草可燃性特征的转录组学基础。方法 采摘新鲜艾草后分别提取叶、根、茎组织的总RNA并建立3个组织的cD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后的原始读段进行过滤得到高质量读段,使用Trinity软件对高质量读段进行de novo组装得到功能基因,再对功能基因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注释和表达量的计算。结果 艾草高通量测序获得99 807个功能基因,与KEGG数据库比对后得到萜类和纤维素合成的代谢通路,发现参与萜类物质合成的相关基因有116个,编码16种关键酶;参与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有119个,编码5种关键酶。在萜类物质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中,叶、根、茎组织中都仅存在1个MVD基因和2个CMS基因,并且这3种关键酶基因均在叶中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 艾草中存在许多参与萜类和纤维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但其最关键的限速酶在艾叶中的表达量比根、茎高,这可能是艾叶作为灸材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又有蕲艾、祁艾、医草、艾草之称。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在中药学中和我国民间,一般所说之艾主要指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和野艾蒿,泛称为艾,同等食用或药用。丰富多彩的艾类保健食品艾叶和果实入药,嫩茎叶可入食,在我国至少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记载艾的为先秦典籍《诗经》、《尔雅》,艾用于疗疾的较早记载可见于《黄帝内经》,其后历代文献中有关艾的药用或食用记载渐多,甚至连许多诗赋中也涉及艾,这说明前人对艾的开发利用颇为广泛。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艾已入药。因孟子已…  相似文献   

8.
鼠曲草,为《本草拾遗》所载之名,又称鼠耳草、鼠耳或鼠鞠草,因其叶形如鼠耳而得名。各地命名也很多,有称其为天青地白,因其叶面为青色,叶背为白色;有称为清明草、清明蒿,因在清明时节其生长旺盛,常采集入药,而且形如青蒿;有谓黄花白艾、黄花果、黄花曲草,因其花开色黄,常可与糯米捣后食用。  相似文献   

9.
艾灸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重要组成部分,艾草性苦味温,气味芳香,温通作用显著。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点燃后熏灸人体穴位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等功效。目前对于艾灸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现代研究多认为是综合效应产生作用,如艾灸过程中的温热效应、艾的药性作用等。 在艾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并伴随有独特的芳香气味,有学者认为艾烟与灸法有着密切关系其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与芳香疗法有关。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艾烟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从芳香气味角度为深入开展艾烟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0.
艾,这种平常无奇的菊科草本植物,茎有分枝,质硬而多叶,高达1米以上。它开绿黄色小花,其叶有银灰色光泽,是一味古老而又神奇的良药。假若说杏是中医之花,那么艾便是中医之草了。艾的应用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的,然而三年以上的陈艾却有可能治愈它。由此可见人们对艾是寄于多大的希望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SD)和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技术(WER)提取艾叶挥发油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SD和WER法提取艾叶挥发油,计算挥发油得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比较两种提取方法制得的艾叶挥发油中成分及含量差异.结果:①SD法提取挥发油得率为0.502 ml/100 g,WE...  相似文献   

12.
不同炮制方法对艾叶止血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不同炮制方法研究艾叶止血作用,以优化其炮制工艺。方法以小鼠出血时间与凝血时间为指标,比较艾叶生品、炒炭、砂烫、烘法、醋制所得炮制品的止血作用差异。结果艾叶不同炮制方法对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强弱排序是:砂烫艾叶炭>生艾叶>烘艾叶>炒艾叶炭>醋艾叶炭;与空白组比较,生艾叶、烘艾叶、砂烫艾叶、炒艾叶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艾叶比较,烘艾叶、砂烫艾叶、炒艾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砂烫艾叶炭凝血时间最短。结论生艾叶、烘艾叶、砂烫艾叶、炒艾叶止血作用显著,艾叶最佳炮制方法是砂烫艾叶炭,其凝血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药对的整体角度切入,以调经止痛的功效为评价模型,来探究醋炙对香附-艾叶药对整体配伍的影响。方法 采用GC-MS结合AMDIS与保留指数鉴别方法并联合主成分分析寻找共性规律的研究策略,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醋炙前后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 香附-艾叶(生品)挥发油中共鉴别出54种化学成分,而香附-艾叶(醋品)挥发油中共鉴别出52种化学成分。醋炙前后的香附-艾叶药对与醋炙前后的单味药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不一致。从整体来看,在醋香附-醋艾叶药对的挥发油中,多数低沸点化合物的含量降低,而高沸点化合物无明显变化,且大部分低沸点化合物主要归属于艾叶,大部分高沸点化合物主要归属于香附,α-香附酮的相对含量也有所增加。在醋香附-醋艾叶药对的挥发油中含量明显增加的化合物多为去氧倍半萜类化合物、长链脂肪醇和长链脂肪酮,而萜类氧化衍生物的含量则有所降低。结论 采用GC-MS结合AMDIS与保留指数鉴别方法并联合主成分分析寻找共性规律的研究策略,可全面、科学和快速地鉴别醋炙前后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油的差异。从整体上看,醋炙使得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油的毒性减小,安全性增加,稳固并小幅增强了调经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艾叶乙醇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STZ(35 mg/kg)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ICR小鼠,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5 mL/kg 0.5% CMC-Na)、艾叶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100 mg/kg)和高剂量组(400 mg/kg)。连续给药6周,每天记录小鼠的饮水量及摄食量,每周记录并比较小鼠的血糖指标。测定给药6周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糖耐量(OGTT)水平。结果显示,艾叶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小鼠的饮水量、摄食量、体重及空腹血糖和血糖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降低(P < 0.01),口服葡萄糖耐量也显著改善(P < 0.01),艾叶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小鼠的TG、TC和LDL-C显著降低(P < 0.01)。实验结果提示艾叶乙醇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具有显著调节、改善作用,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15种生药提取物抑制痤疮致病菌的活性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对 15种生药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抑制痤疮致病菌活性进行敏感性测试。方法 :采用最大浓度抑菌试验和最低抑菌浓度 (MIC)比较其抑菌效果。结果 :丁香生药挥发油对痤疮致病菌痤疮短棒菌苗 (P .acne)、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 (S .epidermidis)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厚朴、艾叶油、金银花、蒲公英等有中等程度的抑菌作用。结论 :丁香酚的抑菌效果在所试药物中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药艾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和重结晶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艾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5,7,3’-三羟基-3,6,4’-三甲氧基黄酮醇(矢车菊黄素);(2)5,3’-二羟基-3,6,7,4’-四甲氧基黄酮醇(紫花牡荆素);(3)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异泽兰黄素);(4)5,7,4’-三羟基-6,3’-二甲氧基黄酮(棕矢车菊素);(5)东莨菪内酯;(6)对羟基苯甲醛。结论:化合物1~2和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香附在痛经方剂中的炮制方法与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香附的痛经复方共71首,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研究香附在痛经方剂中的炮制方法与配伍规律。结果:香附在经期腹痛的方剂中最多见,较少出现在经后腹痛的方剂中。痛经方剂中香附多生用,经前腹痛方剂中炒香附使用频率居第二位,经期腹痛方剂中制香附使用频率居第二位。配伍出现频率较高的是香附-当归、香附-川芎、香附-白芍。经前腹痛的方剂中亦多用香附配伍延胡索等;经期腹痛的方剂中亦多用香附配伍木香等;经后腹痛的方剂中常用香附配伍艾叶等。结论:香附治疗痛经依据疼痛发生时期的不同而有炮制、配伍之异。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眭道顺教授治疗手足癣的经验。眭道顺教授认为手足癣主要因风湿热毒之邪侵袭肌肤腠理,致气血不和,久则化燥伤血,肌肤失养而致本病。治疗以外治法为主,内外兼施,防护兼顾。眭道顺教授治疗手足癣的自拟治癣外洗方的药物组成为藿香、黄精、苦参、百部、白矾、芒硝、虎杖、艾叶、蛇床子、金银花、三叉苦等。辨证治疗手足癣时主要分为湿热毒聚和血虚风燥两种证型,分别采用龙胆泻肝汤和四物消风散加减。根据病情需要,还综合运用刺络放血、自血疗法、艾灸疗法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日常生活中嘱患者注意防护,保持手足部干爽清洁,避免接触潮湿的环境等。其所用治癣外洗方临床适用范围广,配合辨证中药内服及多种中医特色疗法,临床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艾叶熏蒸动物实验室空气消毒的适宜剂量及其对实验动物的吸入刺激性.方法 (1)用艾叶1 g/m3、2 g/m3、4 g/m3的低、中、高三个剂量分别对三间空动物实验室空气熏蒸消毒,检测消毒前及消毒后12 h空气菌落数(CFU),每周1次,连续10周.以CFU≤30个/皿为合格标准,计算各组消毒10次后的合格率.(2)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艾叶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放在4个隔离器内.分别用艾叶1 g/m3、2 g/m3、4 g/m3的剂量对低、中、高剂量组隔离器进行熏蒸消毒,12h后取各组大鼠肺组织,光镜下观察其损伤情况.结果 (1)消毒前,低、中、高剂量组CFU均不合格,且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消毒后12 h,各组CFU均合格,低剂量组与中、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中、高剂量组组间差异不显著;消毒10次,低剂量组合格率为80%,中、高剂量组合格率均为100%.(2)与对照组比较,艾叶三个剂量组大鼠肺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结论 (1)艾叶用于动物实验室空气消毒的较佳剂量为2 g/m3.(2)艾叶熏蒸空气消毒对实验动物呼吸系统有刺激性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黄芪等中草药对蚕豆根尖细胞诱变微核率的影响,筛选具有抗肿瘤、抗诱变作用的中药.[方法]采用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提高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观察中药对微核率的降低程度.[结果]黄芪、黄连、芦荟、甘草、刺五加、枸杞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由EMS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或P<0.01),艾叶和木槿花则无明显作用;黄芪和甘草均对蚕豆根尖细胞本底微核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利用降低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作为指标是筛选抗肿瘤中草药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