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PSH)8例,男2例,女6例,年龄36~73岁,平均51岁。结果PSH表现为胸膜下区或肺实质内孤立性肿块,边界清晰、边缘光滑或浅分叶、密度均匀、偶见钙化,增强扫描时呈均匀性或混杂密度强化,有延迟强化特征,无肺门、纵隔淋巴结无肿大。结论CT检查可提示PSH的诊断,病理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学资料。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32~75岁。结果12例病人均发现纵隔内或肺门大于1cm的肿大淋巴结,共26个,位于右侧气管前区及双侧肺门区14个(51%)。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改变,增强后呈边缘环状强化,中央低密度20个(73%)。结论纵隔内肿大淋巴结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增强后呈边缘环状强化,中央低密度是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3.
恶性淋巴瘤除用组织学及细胞学诊断外,影象诊断也有一定意义。现就常见部位恶性淋巴瘤在 X 线平片、钡餐造影、淋巴管造影、CT 扫描、血管造影检查及 B 超表现做一简单介绍。一、胸部恶性淋巴瘤X 线表现单侧或双侧气管旁,气管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以双侧为多见,边缘呈波浪状,肺门区淋巴结呈结节状融合表现。一般认为非何杰金淋巴瘤平  相似文献   

4.
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2岁,工人,体检发现左肺下叶阴影10d于1996年4月29日入院。病人无呼吸道症状。既往无肺结核病史。查体:体温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晰,肝脾无肿大。X线胸片于左下肺野见一4.5cm×5cm类圆型块影,密度均匀,周边光滑完整。胸CT肺窗15~19层面有一密度较均匀类圆形密度灶,约5cm×4cm×3cm大小,边缘光整无分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纤支镜检无异常。行VATS左肺下叶切除 淋巴结清扫术,肿物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圆形,5cm×5cm×4.5cm,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楚,质中等,切面鱼肉样。第10组淋巴结花生米大淋巴结一个,第9组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肉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肉瘤,其中纤维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癌肉瘤1例,所有病铡均行CT扫描.2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MRI扫描。结果:6例均为单病灶,病灶大小5—20cm,4例位于两肺中、下肺野,肿块呈圆形或巨大不规则形.4例病灶密度均匀,2例病灶密度不均,边缘清楚光滑或呈轻度分叶,无毛制征,1例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1例出现对侧肺转移,4例出现局部组织粘连.CT值30~50Hu,中央有坏死组织,CT值在15HU左右?结论:肺原发性肉瘤及癌肉瘤多发生在肺野周边部,以两中、下肺叶多见,边缘光滑,肿块较大、多在5cm以上,最大可达到20cm以上,密度均匀者肿块较小,肿块越大,其密度越不均匀,CT值在30~50HU。肿瘤易局部侵犯胸膜.可发生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转移或肺转移  相似文献   

6.
肺内多发错构瘤极为少见,现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病历摘要男患,28岁。间歇性左胸闷2年,于1987年7月胸闷透发现左肺肿瘤,查体无明显异常。血红蛋白149g/L,白细胞5.7×10~9/L.纤维支气管镜检左肺上叶各段无异常.胸部正侧位 X 线片显示左肺上叶前段有两个圆形块影,直径约5×4cm 及1.5×1.5cm,密度较高,上下排列,部分边缘重叠(见封4图).断层片显示左肺上叶前段之大病灶呈密度均匀的圆形,内无钙化,边缘光滑锐利.小病灶为类圆形,呈钙化密度,边缘清楚.X 线诊断为左纵隔旁淋巴结结核可能性大,伴淋巴结钙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方法 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多位于肺胸膜下,广基底与胸膜相连;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直径2~5cm,密度均匀;边缘可见粗长毛刺,棘状突起或浅分叶;可有淋巴结肿大.结论 全面综合地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特征,结合肺内感染病史,有助于肺炎性假瘤的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我们遇到椎旁脓肿误诊为纵隔肿瘤1例,现就 X线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病历摘要男患,26岁。自觉胸闷、背痛、乏力、多汗、低热,近2个月加重,在某院诊断为“纵隔肿瘤”,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7/11.5kPa,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脊柱检查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8.8×10~9/L,血红蛋白130g/L。X 线检查:胸正侧位片显示:双肺野清晰,右上纵隔内见有直径约5.5cm 大小半圆形肿物,突向肺野,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内无钙化,气管受压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4):121-123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纵隔型肺癌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CT检查显示纵隔旁肿块病灶内缘与中纵隔紧贴3例,贴于后纵隔旁,呈肿块状突出3例,位于前纵隔4例,大小15 mm×13 mm~42 mm×36 mm。肺门呈结节状,癌肿边缘不规则,呈毛刺样、分叶状征象,纵隔淋巴结肿大明显,且伴有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其中,13例可见内缘脂肪线影,19例无脂肪线影;边缘光滑5例,毛刺15例,分叶12例,5例可见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肺门和右主支气管旁。病理诊断:肺腺癌5例,鳞癌12例,小细胞癌8例。MRI诊断除前述情况外还可见肿块侵袭胸椎、胸壁及胸膜等,其中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中央高信号),且冠状面与矢状面可见支气管狭窄、闭塞,增强扫描后肿块出现明显强化表现。6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较均匀强化,9例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例有邻近胸膜凹陷征。结论纵隔型肺癌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各具有一定的特点,用于纵隔型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诊断准确率高,能有效避免及减少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误诊及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周围型小细胞肺癌CT表现,10例行CT平扫+三期增强,1例行CT平扫+常规增强。结果10例单发,1例多发,共12个病灶。10例男性。年龄52~80岁,中位值67岁。卵圆形或椭圆形者10例,“分叶”征9例,边缘光滑者10例,边缘毛糙者1例,胸膜“凹陷”征2例,胸腔积液和/或胸膜增厚者6例,钙化2例,血管“集束”征1例,小血管“贴边”征和/或“包埋”征8例,周围小叶间隔增厚征4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征6例。CT三期增强上7例呈缓慢进入渐进性轻-中等度强化,3例呈快速进入持续性中等度强化;7例强化峰值出现在静脉期,其中3例于延迟期稍廓清;3例强化峰值出现在延迟期;静脉期9例不均匀强化,其中7例呈“沼泽样”强化、2例呈中央区斑片状局灶性低密度坏死,2例呈较均匀强化。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2例,单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4例,单肺门淋巴结肿大者2例,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3例。结论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CT表现。方法对11例PPL患者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CT表现特点。结果 11例患者中结节或肿块型6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4例;病灶边缘清楚1例,边缘模糊5例;边缘有分叶3例,毛刺征2例;5例病灶密度均匀。肺炎或肺泡型4例,均表现为单发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病灶位于支枪管周围或胸膜下,内见支气管充气征,1例周围见晕征。混合型1例,肺区见不规则肿块影,周围见分叶征,内见支气管充气征,两肺见多发结节影。增强扫描,8例呈均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PPL病灶CT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支气管充气征、中度-明显均匀强化、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特点可提示本病,但确诊仍需病理。  相似文献   

12.
王梅  曹捍波  王和平  王兆宇 《浙江医学》2019,41(16):1785-1787
目的探讨硬化性肺细胞瘤(PSP)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特征,以期从影像学角度提高PSP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PS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CT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分布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邻近结构改变、增强前后CT值的差值及有无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结果18例PSP患者MSCT主要表现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的孤立性结节,直径8~31mm,平均18.9mm,内见钙化者2例,瘤旁见“血管贴边征”6例,磨玻璃样“晕征”2例,“空气新月征”1例。12例增强扫描强化净值(47.5±21.2)HU,8例为不均匀强化,4例均匀强化。18例PSP均未发现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PSP好发于中年女性、MSCT表现主要为肺内孤立性结节,表面光整,无分叶,增强扫描呈中度至显著强化及渐进性强化,病灶边缘“血管贴边征”及“晕征”对PSP具有一定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MSCT表现,以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淋巴结结核10例:多为环形强化;淋巴结慢性肉芽肿性炎1例:病灶较大,边界不清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例:肿大淋巴结孤立存在,病变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有强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淋巴瘤5例:增强病灶稍有强化,边界不清晰,部分呈融合状;转移瘤25例:淋巴结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MSCT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右位主动脉弓畸形并右纵隔结节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大荣  刘雪梅 《四川医学》2004,25(4):435-435
患者 ,女 ,2 8岁。因刺激性干咳 2年 ,发现右上纵隔肿块 1周入院。无发热、盗汗、咯血、呼吸困难及消瘦。胸片示右上纵隔见鸡蛋大类椭圆形肿块 ,边缘光滑 ,密度均匀。主动脉弓位于右胸 ,肺野未见异常。CT示右上纵隔气管旁见 3.4cm× 2 .8cm× 4 .0cm软组织团块影 ,形态欠规则 ,与血管界线尚清 ,气管受压向左侧偏移。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位于右胸 ,右肺门见肿大淋巴结影。心电图示左房心律。血液学检查示Hb 12 7g/L、WBC 7.4× 10 9/L ,淋巴细胞 0 .2 36 ,球蛋白33.9g/L ,Ca2 + 2 .4 8mmol/L ,ESR 38mm/h ,PPD(- )。于2 0 0 3年 7月 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的CT表现,认识引起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疾病,提高CT对疾病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分析17例引起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疾病的CT表现。结果 肺结核表现为单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儿童期很少出现大块融合,增强扫描可见中心低密度区和环形强化,CT值可达90-100Hu,存在钙化时更能明确诊断;纵隔淋巴瘤表现为双侧性淋巴结肿大,不对称,且肿大淋巴结融合,密度均匀,边缘多较锐利呈圆弧形、波浪状或大分叶状突出,向下可超越肺门水平,甚至达膈面,坏死液化少见,未经治疗罕见钙化;巨淋巴结增生症表现为单发淋巴结肿大,强化明显,周围可见多数斑点状高密度影环绕,是透明血管淋巴结增生的特征;肺结节病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无干酪坏死所致的低密度,有肺实质及肺间质改变;转移瘤有原发瘤存在。结论 在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疾病中,纵隔淋巴瘤、肺结核及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居多,巨淋巴结增生症、肺结节病等较少见,其CT表现虽具有一定的特征,但确诊尚需结合临床、实验室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Castleman‘s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右锁骨上无痛性肿块1个月,抗感染治疗效果差。在当地医院检查,胸片及肺CT均提示:右中上纵隔有一个6cm×8cm大小肿块,向肺内突出,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周边无其它病灶,气管向左侧受压移位,考虑为上纵隔中部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患者发病以来,无畏寒、发热、盗汗、无明显体重减轻。以“恶性淋巴瘤”收入院。患者一般情况好,右锁骨上可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质中,固定,最大2cm×2.5cm,其它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沉、LDH…  相似文献   

17.
<正> 原发于肺的平滑肌瘤极为罕见,至今,国内外报道不足100例。我院最近治疗一例,现报告如下:景某,女,32岁。病理号41972。因胸闷、咳嗽,偶尔咯痰带血半年,于1985年8月31日入院。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部气管居中位,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及子宫附件皆无异常发现。放射线检查,前后胸位片显示左肺下野内带左心缘旁见一分叶块状阴影,5×5.5cm密度均匀,边缘毛糙。侧位片示肿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成人胸内淋巴结结核的认识。方法 分析11例成人胸内淋巴结结核的X线特征。结果 成人胸内淋巴结结核多表现为:(1)单侧结节型肺内淋巴结肿大,以右侧常见,浸润型较少;(2)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常发生钙化;(3)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右侧气管旁淋巴结组,不如肺门区淋巴结肿大明显。(4)在肺门淋巴结肿大的同侧,常有肺部陈旧性结核灶和(或)胸膜病变。(5)经短期抗痨治疗后复查,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的缩小或恢复正常。结论 胸部平片是诊断胸内淋巴结结核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MSCT表现,以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 淋巴结结核10例:多为环形强化;淋巴结慢性肉芽肿性炎1例:病灶较大,边界不清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例:肿大淋巴结孤立存在,病变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有强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淋巴瘤5例:增强病灶稍有强化,边界不清晰,部分呈融合状;转移瘤25例:淋巴结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MSCT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胡金发 《吉林医学》2012,33(25):5512-5513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CT表现,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临床治疗、CT检查资料齐全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腹水患者11例(85%),为肝周、脾周、两侧结肠旁沟等部位的液体密度影。壁腹膜改变9例(70%),7例表现为壁腹膜光滑增厚,2例不均匀增厚,CT增强扫描时2例壁腹膜呈结节状明显强化。肠系膜改变8例(61.5%),为增厚、结节状或"污垢状"改变。大网膜改变5例(38.4%),表现为大网膜呈污垢状或网状增厚。淋巴结肿大3例(23%),表现为肠系膜或腹膜后边缘较清楚的肿大淋巴结。结论:CT对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有较大价值,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大多数病例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