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屠永芳 《眼科新进展》2002,22(2):123-124
目的 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方法 对29例29眼儿童白内障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后行一期后囊环形撕囊,术后随访3个月-2a。结果 术后随访显示27眼获得视轴透明区,眼底可见,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一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CCC)对预防术后后囊混浊(PCO)的作用。方法 对365例(426只眼)白内障行常规囊外摘除后行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再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365例(426只眼)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均成功,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中。术后随访2~3年后囊混浊未见发生。结论 在白内障囊外摘出后对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是可行的,它避免了后囊混浊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视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60只眼)先天性白内障和后囊混浊的老年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行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术后观察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视轴区后发障等情况。结果术中人工晶状体均顺利植入囊袋;54只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24小时后眼压正常;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发生玻璃体疝入前房,未发现人工晶状体异位或夹持,无一例出现后发障、视网膜脱离。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是可行、安全的,能有效地治疗后囊膜混浊,预防后发障。  相似文献   

4.
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3种不同术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术中3种不同后囊处理方法对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42例(51眼)白内障儿童,年龄2~14岁,在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分别采用3种不同后囊处理方法:Ⅰ组行大面积后囊抛光,保留完整后囊;Ⅱ组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Ⅲ组行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随访2个月~3a,对术后视力、后囊混浊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3级以上后囊混浊Ⅰ组为71%,Ⅱ组为24%,Ⅲ组为0%.各组均无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Ⅰ期后囊环形撕囊,一定程度上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后囊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地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其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不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的情况。方法:随访近5a来施行超声乳化吸出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64例196眼,术后观察视力、撕囊口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关系及PCO等情况,随访12~26(平均16.3)mo。根据Sellman等的PCO分级标准进行分级:I级为没有PCO或极轻微PCO不减少红光反射,也没有珍珠样小体或IOL边缘也没有发现珍珠样小体;Ⅱ级为轻度PCO减少了红光反射,IOL边缘也没有发现珍珠样小体;Ⅲ级为在IOL区域内发现中度纤维化或珍珠样小体,但视轴(中心3mm)是透明的;Ⅳ级为重度纤维化或珍珠样小体并扩展到视轴区,并且严重减少红光反射。术后后囊膜出现Ⅱ,Ⅲ及Ⅳ级统计为临床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的并发症病例。结果: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组120眼中,发生后发性白内障42眼(35.0%)。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不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组76眼中,发生后发性白内障41眼(53.9%)。两组病例术后在临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上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口大小与术后后囊膜的混浊有关。撕囊口完全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能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后囊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后囊嵌顿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36只眼)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区后囊口嵌顿术,术后随访24个月以上。结果 36只眼均将人工晶状体攀植入囊袋,光学区嵌顿于后囊口。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其中最佳矫正视力≥0.3者33只眼(91.7%),≥0.5者22只眼(61.1%)。后囊中央部混浊0级者27只眼(75.0%),1级者4只眼(11.1%),2级者3只眼(8.3%),3级者2只眼(5.6%),未出现4级混浊的病例。无眼底并发症。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中,行后囊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区后囊嵌顿术,能有效阻止中央部后囊混浊的发生,有助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儿童白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对儿童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2例(48只眼)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前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有21只眼,占48.3%,随访期间有40只眼(83.3%)保持中央视轴区透明或基本透明。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台盼蓝囊膜染色剂在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台盼蓝囊膜染色剂在治疗白色白内障中,是否有助于连续环形撕囊的顺利完成及白内障手术的顺利进行。方法79例(80眼),随机分为2组,染色组40例(41眼),对照组39例(39眼),染色组使用台盼蓝囊膜染色剂,术中观察及对比前囊膜染色情况、连续环性撕囊成功率、晶状体后囊破裂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情况,术后视力、前房炎症反应、角膜、人工晶状体有无蓝染及后囊混浊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染色组的术中染色均匀,连续环形撕囊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为97.7%,晶状体后囊破裂率为2.44%,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术后追踪观察3个月,染色组术后视力好于对照组,前房炎症反应、晶状体后囊混浊2组无统计学差异。染色组术后角膜、人工晶状体未见蓝染,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台盼蓝囊膜染色剂目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术中可以看清前囊,使连续环形撕囊顺利进行,人工晶状体稳定的位于囊袋内,增加了白色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环形撕囊术在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对55例(65只眼)白内障患者行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术,对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4只眼;全部术眼术后炎症反应轻微,瞳孔圆。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49只眼(75.4%);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56只眼(86.2%),≥1.0者44只眼(67.7%)。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混浊及角膜水肿,3 d至3周恢复。结论连续环形撕囊术应为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必备技术,其可有效提高白内障的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包括囊膜染色、虹膜拉钩、虹膜切除等辅助技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混浊患眼的术后视觉效果,并分析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收集2014-01/2019-03在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混浊患者105例105眼,所有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应用台盼蓝囊膜染色剂,并观察前囊膜染色情况,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晶状体后囊破裂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情况。并于术后1d,1wk,1、3mo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中撕囊成功率,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通过应用台盼蓝囊膜染色剂(台盼蓝)染色前囊膜辅助成功完成所有连续环形撕囊,并采取了包括应用虹膜拉钩及虹膜切开术等其他措施。将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105眼。术后追踪观察3mo,术眼术后BCVA为0.82±0.10,与术前BCVA(3.12±0.14)比较有差异(t=174.893,P<0.01)。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能使白内障合并角膜混浊患者的视力得到安全有效的提高。辅助技术如囊膜染色、虹膜拉钩、虹膜切除等的应用,能有效降低白内障合并角膜混浊患者的白内障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白内障摘出术中后囊处理方法。方法对26例(38眼)儿童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视区后囊嵌顿,术后随访(14±4.51)月。结果34眼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后囊嵌顿成功。此34眼中18眼玻璃体前界膜完整,16眼行前段玻璃体切除。经随访2眼术后3月视轴区玻璃体前界膜轻度浑浊,其余32眼视轴区保持透明。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视区后囊嵌顿是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浑浊,减少对玻璃体、视网膜干扰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晶状体囊膜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Liu YZ  Cheng B  Liu YH  En GL  Li SZ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5):283-285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晶状体囊膜的变化及其对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影响 ,探讨术后晶状体前囊膜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最佳位置关系。方法 散大瞳孔 ,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 12 7例 (14 1只眼 )以约 5mm直径连续环形撕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 3个月后晶状体前、后囊膜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变化。结果 全部术眼晶状体前囊膜撕囊口边缘均形成白色环状Soemmering环 ,晶状体囊袋塌陷 ,前囊膜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形成无夹持 (6 8只眼 )、部分夹持 (5 2只眼 )及完全夹持 (2 1只眼 ) 3种位置关系。其中完全夹持术眼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视轴区混浊的发生率 (47 6 % )明显高于无夹持术眼 (11 7% )和部分夹持术眼 (2 1 2 % )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 0 5 ) ;无夹持术眼 (91 2 % )和完全夹持术眼 (81 0 % )人工晶状体正位率明显高于部分夹持术眼(42 3% )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囊膜可发生不同变化 ,其中晶状体前囊膜撕囊口边缘全部位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上 ,是保证术后晶状体后囊膜透明和人工晶状体正位的最佳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132眼老年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囊外搞出及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按前囊截开方式不同分为3组:(1)开罐式截囊;(2)线状截囊;(3)连续环形撕囊。观察人工晶状体排在囊袋内固定形式并与开罐组相比,线状组和撕囊组与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囊浑浊发生率分别为:开罐组22%;撕囊组9.4%;线状组4%。提示:选用一种既能有效地清除晶体上皮细胞又能确保人工晶状体并完全植入囊袋内的截囊方式,对防止后囊浑浊提高视力是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后囊处理方法.方法对24例29只眼儿童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术后随访13±5.76个月.结果 21只眼玻璃体前界膜完整,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成功,其中2只眼术后3个月视轴区玻璃体前界膜轻度混浊,其余19只眼视轴区保持透明.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是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减少对玻璃体、视网膜干扰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环形撕后囊膜预防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临床效果.方法 393眼白内障患者,摘出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在后囊膜的旁中心作一穿刺孔,经穿刺孔向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之间注入透明质酸钠,沿后囊膜穿刺孔边缘环形撕开一个直径约3 mm的圆形孔.术后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视力、后囊膜、玻璃体前界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8眼轻度移位,术中13眼玻璃体经后囊膜孔突入囊袋内.术后3个月检查,375眼人工晶状体位置未见明显移位和偏斜.矫正视力≥0.5者307眼,≥0.1者236眼.术后玻璃体前界膜完整者217眼.结论 连续线形撕后囊膜可使白内障患者获得视轴透明区,防止视轴区后囊膜混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3287例(3854只眼),术后共发生15例(15只眼)CBS,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随访了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结果 11例诊断为术后早期CBS,4例为术后晚期CBS,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口直径均小于5 mm.除3例早期CBS未经干预症状自行消失,其中7例行Nd:YAG激光治疗,5例行前房及囊袋内冲洗后均恢复较好视力.讨论 前囊撕囊口直径过小,术中黏弹剂残留是术后早期CBS的两个易发因素,术后前房及囊袋内冲洗以及择期Nd:YAG激光前囊口或后囊切开均可以有效治疗术后CBS.  相似文献   

17.
儿童巩膜隧道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探讨巩膜隧道小切口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效果。方法:78眼中58眼行巩膜隧道小切口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加人工晶体状植入术,20眼行常规角膜缘切口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加入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月及6月巩膜隧道小切口的角膜散光度与常规角膜缘切口者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白内障经巩膜隧道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小,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因素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与人工晶状体的材料、镜片的式样,手术技术等因素均有关。新型的亲水丙烯酸和疏水丙烯酸AcrysofTM人工晶状体由于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粘附性能,从而降低了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后凸型的人工晶状体、矩形锐利直角的光学边缘的人工晶状体、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连续环形撕囊可以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术后囊袋阻滞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BlockSynrome)的发生情况与连续环形撕囊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02.1-2005.5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术1066眼术后发生囊袋阴滞综合征3例,发现环形撕囊口直径均小于5mm。结果3例患者经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治疗后均恢复较好视力。结论囊袋阻滞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形撕囊口直径小等因素有关。YAG激光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较大直径连续环形撕囊联合近赤道前囊下抛光对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方法 对96例(106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53眼连续环形撕囊直径5.5~6.5mm,常规后囊抛光后用弯注吸针头行近赤道前囊下抛光,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B组53眼撕囊直径4.5~5.5mm,不进行前囊抛光,余同A组.观察两组后发性白内障情况.结果 随访2年,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A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较大直径环形撕囊联合近赤道前囊下抛光,能有效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