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引发的肾功能衰竭是截瘫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截瘫患者的膀胱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出现尿潴留或尿路感染,而膀胱高压状态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又逆向损害肾功能即神经源性膀胱最终导致肾衰。因此控制或消除泌尿系感染,建立自主性排尿,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最终目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要点主要是控制或消除感染,降低膀胱内压使膀胱在储尿期呈低压状态并适当排空,防止尿液反流保护肾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5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超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 (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二维超声图像特征、产生原因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观察SCI患者膀胱壁及尿内回声并进行残余尿测定。 结果 :SCI神经源性膀胱图像特征有 :(1)膀胱壁损伤 :膀胱壁增厚伴结节、乳头、小梁、囊泡和憩室形成 ;(2 )尿液内异常回声 :尿内沉积物、血凝块、结石形成 ;(3)反复大量残余尿、双肾积水及结石 ;(4)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结论 :SCI神经源性膀胱二维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征 ,其诊断无创、简便、及时、准确 ,对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引发的肾功能衰竭是截瘫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截瘫患者的膀胱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出现尿潴留或尿路感染,而膀胱高压状态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又逆向损害肾功能即神经源性膀胱最终导致肾衰。因此控制或消除泌尿系感染,建立自主性排尿,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36例,调查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36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53例,占38.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间歇导尿次数多、尿管留置时间长、膀胱冲洗频率高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护理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技术,根据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控制入水量管理。结果:膀胱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15例,残余尿量小于100ml;不能自行排尿需留置导尿1例;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上1例,继续实行间歇导尿,患者无尿路感染、肾盂积水、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结论:间歇导尿技术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极大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和科学的入水量管理,是解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刘铭 《中国厂矿医学》2013,26(4):412-413
永久性膀胱造瘘术适用于老年前列腺炎、尿道肿瘤、良性前列腺增生全身情况差不适合手术,及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液排空障碍所引起的尿潴留患者^[1]。膀胱造瘘术后患者易发生尿路感染、造瘘管堵塞、结石形成以及膀胱挛缩等并发症,所以术后的护理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且留置导尿管患者的相关资料以及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特点。结果:尿路感染45例,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18株(29.0%),革兰阴性杆菌32株(51.6%),真菌12株(19.4%);贫血及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高(P〈0.05);低蛋白血症患者虽然尿路感染发病率较无低蛋白血症患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留置尿管期间尿路感染发生率高,应注意纠正贫血和控制血糖,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凝  吴艳  朱毅  郭海英 《实用全科医学》2010,8(4):490-491,504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截瘫患者伤后25年病死率为49%,其中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SCI截瘫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本文就SCI后神经源性膀胱针刺康复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膀胱容量测定可评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排空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间歇性导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要长期间歇性导尿,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预防上尿路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间歇性导尿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为了更好地促进临床护理人员正确实施间歇性导尿,本文就膀胱容量测定指导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早期介入SIC的疗效。方法:选取外伤后脊髓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观察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SIC可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且早期介入效果更好。结论:早期介入SIC可减少膀胱残余尿量,使患者控制或消除泌尿系感染,尽早达到自行排尿。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常伴储尿与排尿双重功能障碍,由于长期被动排尿易致尿路感染,尿道损伤和尿液反流,继而引起肾功能损害,已成为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尿动力学检测在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中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为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远期尿动力学变化2009年7月我们对46例病史超过5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了尿动力学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季琴 《中国伤残医学》2012,(11):145-146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膀胱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对22例神经源膀胱患者通过评估膀胱功能、制定饮水计划、实施间歇性导尿,动态调整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等促进膀胱功能康复。结果:膀胱容量接近正常19例,残余尿量小于100ml;残余尿量大于100ml3例,继续实施间导,患者无尿路感染、肾积水及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结论: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膀胱康复护理中效果可靠,极大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例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及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其中脊髓损伤3例,脊髓栓系3例。术后均自行间歇清洁导尿。结果:6例患者术后B超示肾积水,较术前缓解或消失,血清肌酐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尿动力学示膀胱容量为458.6±37.2m l,充盈期末膀胱内平均压为17.8±4.6cmH2O,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出现泌尿系感染,1例出现肠粘液堵管,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有效地扩大膀胱容量,降低充盈期末膀胱压力,使患者有一个安全的储尿环境,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最佳选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往往造成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形成、肾积水甚至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关于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我科采用间歇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技术、体表电刺激综合治疗的方法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对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觥患者的临床效果,其及对膀胱功能、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选择留置导尿,观察组选择间歇性导尿。观察两组尿潴留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治疗后尿路感染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和平衡膀胱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尿潴留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平衡膀胱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潴留,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尿路感染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间歇性导尿术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进展。方法:总结间歇性导尿术的分类,导尿管的分类,导尿的间歇时间及并发症。结果:间歇性导尿术可分为无菌性间歇导尿技术,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及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导尿管根据粗细可分为不同的型号,使用时导尿管粗细与长度有性别差异性。导尿管顶端部分可分为竖直与弯曲两类,导尿管材料多种多样。导尿频率是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手段,主要可依据饮水计划,膀胱内尿液容积或膀胱内压力间歇导尿。尿路感染与泌尿生殖道并发症是间歇性导尿术的主要并发症。结论:间歇性导尿是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首选方法,需要采用合理的间歇导尿频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在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首先评估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指导间歇导尿训练.结果:40例患者经过治疗,使患者在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肾功能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测定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间歇导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或尿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膀胱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后会发生尿潴留、尿失禁、残余尿量增多,可能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减退,严重者会导致肾衰竭.因此,恢复患者自主排尿能力一直是临床康复的主要任务,早期进行膀胱康复治疗,恢复自主排尿能力,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1].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训练方法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高达85%。早期主要表现为膀胱感觉减退、排尿无力、膀胱容量和残余尿增加,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尿失禁、上尿路扩张及尿液反流,导致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1]。神经源膀胱的康复依赖于综合多种方式的积极管理。目前,避免膀胱内压力过高、保护上尿路是神经源膀胱治疗的主要方向,神经源膀胱的康复需要综合多种康复治疗措施,包括间歇导尿、药物使用等。间歇导尿是目前公认的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护士在膀胱康复训练前要了解简易膀胱容量测定等情况,以确认膀胱类型和安全的训练方法,避免因训练方法不当引起尿液反流造成肾积水[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