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胡业建 《西部中医药》2011,24(10):31-32
通过查阅古籍资料,认为肺主治节可促进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失治节是导致津液代谢异常的原因之一,从而提出临床上调宣降、理肺气、通水道是津液代谢病变的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2.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输布与排泄是在诸脏腑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条件下完成的,整个代谢过程与诸脏腑密切相关。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津液通过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体现着强身壮体、驱邪外出和制约阳邪的抗病御邪作用。  相似文献   

3.
韩露  李泽鹏  黄琳 《四川中医》2012,(12):25-26
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当水液代谢失常,或有津液丢失、耗损时,均可出现津液病。临床上津液相关疾病有很多,临床诊治时,必须知常达变,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临床论治思维,正确的把握病因病机,才能应手辄效。本文在中医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如下,旨在探究出一种津液辨证的临床诊治思维,供各位中医临床医生相互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气血津液循行周身,依赖于气的推动,血的濡养,津液的滋润,各脏腑组织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津液的产生与发挥其生理作用,又必须依赖于脏腑之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肺的呼吸,脾胃的消化吸收,气才能不断的化生与循环周身。津液的生成、吸收和排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与脾、胃、肺、肾、大  相似文献   

5.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8,26(2):254-257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2):428-430
津液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近年来津液学说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发现人们虽然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述了津液学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理论方面仍存在分歧,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未能从中医学系统整体恒动观念出发,全面揭示津液学说的内涵。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从整体观念出发,引入系统生物学等相关知识,为中医津液学说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津液理论。  相似文献   

7.
论津液的抗病作用及其免疫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理军 《陕西中医》2001,22(12):740-742
目的 :探讨津液的抗病作用及其免疫学基础。方法 :从津液的滋润、濡养 ,调节机体的阴阳及协调气血三方面发挥而体现津液的抗病作用 ,及通过脾、肺、肾、肝等对津液生成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认为津液的抗病作用与现代免疫索密切相关。提出津液抗病的实质和更大范围内认识疾病的发生与传变  相似文献   

8.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文章从五脏与津液免疫的关系阐释了津液具有滋润、濡养、调节机体阴阳和协调气血的生理功能和抗病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津液辨证是《伤寒论》六经病变的主要内容,每一经都涉及到了津液失常而产生的病证。《伤寒论》中津液病变多为津液缺失、津液停滞,同时依据津液确定治法、判断预后。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阐发六经辨证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津液输布异常人群及健康受试者进行唾液、汗液、尿液及其他人体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探讨人体津液客观指标对于气血津液辨证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医师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经主客观联合辨证,分为正常组与津液输布异常组。采集人体基础信息、测量唾液及人体各部位汗液分泌量、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尿液、唾液、汗液的相关小分子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津液输布异常组的心率降低、血压和BMI均显著升高;津液输布异常组的唾液分泌速率、运动时的汗出总量、前胸汗出量、后背汗出量相比正常组均明显增高;津液输布异常组受试者唾液、汗液中的镁离子浓度比起正常组有所下降。结论:人体唾液分泌、汗出、尿排泄相关生物学信息为中医津液辨证提供了一种客观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后世皆知叶天士擅长养胃阴,全面创立胃阴学说。笔者偶读《喻嘉言医学三书》,发现清初医家喻昌弘扬仲景之学术,治病非常重视养护胃中津液,并在理、法、方、药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1 感后虚热宜养胃中津液感证后期,多形成邪热未尽,津液已伤之病理局面,于此之时当“补虚清热”。喻昌认为,“补虚,应着重于生胃中津液,因为“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且“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  相似文献   

12.
魏凤琴 《中医药学刊》2006,24(5):897-898
精气血津液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亦是脏分为五的主要依据;五脏功能活动不同对精气血津液的需求量有别,表现为五脏病变在精气血津液辨证上有偏气、偏血、偏津液、偏精的不同及病变常见与少见之别;大自然中药物的功效不同,归经有别是为了调整不同脏腑在精气血津液方面的偏颇,但其深层内涵,是真正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穆杰  吴凯  邵兵华  肖鹏  李乔 《环球中医药》2023,(8):1614-1616
《伤寒论》中的“津液”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张仲景从广而论之以人体一切水液,即常人之水液、病者之水液及攻伐所出之人体水液。以次为据,参诸家之言而查《伤寒论》之说,张仲景之所谓“津液”又暗有“津液载邪”之论,观《伤寒论》常用的“汗”、“吐”、“下”、“利小便”攻伐之法的取效之论是以“津液”可“载邪”为据,所谓“津液”所载之邪不仅涉及无形之邪,亦涵盖有形之邪,构建了以“药”、“邪”、“津液”之间形成的“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的独特联系。张仲景于《伤寒论》所暗言“津液载邪”之说不仅提示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并且阐释了“微汗”以除风、寒、湿在表的潜在意义,故以此小议,以期有资于同道。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12)
此文分析了津液理论、脾肾在先天与后天关系和脾胃的相互关系,探讨津液在健脾补肾中的作用。依据津液理论,提出津液生成在胃肠,输布初始在脾;梳理脾肾相关理论的历史发展,提出脾肾互济是生命的基础;依据脾胃的特性和功能,指出脾胃通过纳运相合、升降相因和燥湿相济而完成津液的生成和初始转输。因此,提出健脾可以通过促进津液生成和初始转输而补肾。  相似文献   

15.
沈婷  王旭 《四川中医》2014,(3):13-15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认为桥本甲状腺炎发生、发展、转归与气、血、津液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从桥本甲状腺炎与气、血、津液的理论联系、发生发展关系方面展开阐述,并将其从气、血、津液三方面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刘渡舟“人体津液链学说”的临床意义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渡舟医学全集》曰 :“中医学认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 ,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 ,所以 ,我把它叫做津液链。”津液的来源 ,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 :《灵枢·邪气篇》说 :“五谷入于胃 ,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 ,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 :“何谓津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为液 ?骨入气满 ,淖泽注入骨 ,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皮肤…  相似文献   

17.
津液代谢失常异化出水湿痰饮,笔者简称为津液异生.对津液异生所致的病证经温阳为主治疗疗效不明显者辅以养阴,或以养阴为主常获较好疗效。对此,笔者对津液异生与阴虚关系予以探讨,以期对临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春香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786-1786
烧伤后皮肤损伤,造成体内津液渗出,而且火毒炽热耗伤阴液,甚至热毒内盛于脏腑引起一系列变证和陷证。湖北省黄石市五医院烧伤科近来根据津液渗出期引发的病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结合辨证施护,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津液渗出阶段1.1火热伤津证出现发热口渴、兴奋焦虑、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从生理、病因、病理,到辨证、施治,无一不是以气化论为理论根据的,因此,气化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真正核心,中医理论本质是气化论。气化作用激发和协调着气、血、津液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相互变化,维持着各个脏腑官窍的正常活动和机体的整个生命全过程。人体内气、血、津、液的产生、输布、发挥作用等,亦无不有赖于气化。气化有常,则津液流行,气血充盛,五脏安和,疾病不生;气化失常则津液不行,气血衰少,五脏动摇,变生百病;气体终止,则精气竭绝,阴阳离散。在临床上无论治疗气血病证,亦或是津液病证,调理气机、推动气化都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津液外布肌肤,内注脏腑,滋润、濡养人体百骸,在维系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津液代谢障碍在轻症患者中容易发现,常通过观察口感、舌象、脉象及全身症状进行诊断。以温病学派为代表,从温病的病因病机出发,提出“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强调保存津液的重要性。温病学说的这种存津液理论是建立在中医四诊基础上的,一旦不能获得四诊资料,特别是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