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蕈样霉菌病又名蕈样内芽肿,是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国内统计仅占恶生淋巴瘤的1%,根据受侵皮肤表现分为红斑期、斑块期、肿瘤期。由于病因不明确,早期临床表现为蕈样前期,无症状,非暴露体表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样隆起,持续时间由数月到数年不等,确诊较困难,在治疗和护理上有其特殊性。我院于2004年11月23日收治首例蕈样霉菌病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蕈样霉菌病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极少见类型,起病于皮肤,受侵皮肤依表现分为蕈样前期、斑块期、斑片期、肿瘤期。由于该病病因尚不明确,早期临床确诊较为困难,晚期出现全身皮肤肿瘤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上都有其特殊性。我院于2004年11月23日收治首例确诊蕈样霉菌病肿瘤期患者,由于皮肤广泛肿瘤组织侵犯,周身不可见正常皮肤,笔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输液,患者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蕈样肉芽肿又名蕈样霉菌病一,目前公认是一种低度恶性T淋巴细胞瘤,原发于皮肤,其皮损有3期表现:红斑期、斑块期、肿瘤期。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男性较多。2003年6月我科收治1例蕈样肉芽肿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蕈样真菌病在医学上仍然是最难治的疾病之一。其分类属皮肤恶性肿瘤范畴.它的主要形式是起源于皮肤的T淋巴细胞瘤,病灶多局限于皮肤.最后累及淋巴与内脏.临床上,蕈样真菌病的特征为由湿疹样变、类牛皮癣或由红皮病的斑疹期进展为肿瘤.  相似文献   

5.
<正>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低度恶性的T林巴细胞瘤,其皮损为3期表现,开始为湿疹样斑片,以后发展为浸润斑块,最后出现肿瘤破溃。现报告一例肿瘤期蕈样肉芽肿误诊为银屑病。 患者陈某,女,40岁,农民。因全身红斑,鳞屑,痒5年,破溃3个月。该患于5年前四肢及皱臂部位出现红斑,周围有炎性红晕,上覆白色鳞屑,搔抓后脱屑,渐扩展,一年后周身皮肤均出现同样皮疹,于当地医院  相似文献   

6.
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急性加重期患者1例,中医辨证为痰湿阻滞,先后运用平胃汤、皮肤解毒汤加减,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辨证施治,综合调理全身状况;西医则根据治疗指南使用抗过敏、抗炎、抗肿瘤方案进行治疗。经综合治疗,患者皮疹消退,病情恢复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述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蕈样肉芽肿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法:基于癌毒病机理论对蕈样肉芽肿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进行系统阐释,回顾目前西医治疗的现状及难点,结合具体病案论述中西结合治疗的辨证思路。结果:对疾病早期患者采用以皮肤为靶向的局部治疗,中医辨证多为风热,以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要治法。随着疾病的进展,采用全身系统治疗为主,病机属虚实夹杂,以益气养阴、凉血解毒为主要治法。结论:蕈样肉芽肿早期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西药综合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治疗结合癌毒病机理论,分期分阶段紧扣核心病机,可有效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皮肤恶性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皮肤恶性黑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皮肤转移性肿瘤、蕈样肉芽肿、Bowen’s病、Paget’s病、乳房外Paget’s病及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们用北京中医医院红纱条治疗臁疮1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3例均为老年男性,年龄78~92岁,发生于小腿内侧10例、外侧3例,溃疡前期5例、溃疡期3例、溃疡愈合期5例。分为三期:①溃疡前期:小腿下段轻度肿胀,内臁或外臁处皮肤青紫瘀斑或红褐色,渐至皮肤粗糙,脱屑,色素沉着,苔藓样变,轻微瘙痒;②溃疡期:皮肤破溃、糜烂、渗液,若合并感染则渗流脓液,溃疡周围皮肤红肿坏死,当溃疡到一定程度,溃疡边界渐稳定,溃疡大小固定,周围皮肤红肿消退。有色素沉着,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疮面肉色灰白,渗流恶臭脓水,疮面容易出血,病程较长,溃疡深度可达胫骨骨膜;③溃疡愈合期:溃疡合并急性感染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相似文献   

10.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皮肤病,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常见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少数也可见于腋窝、脐窝、乳房皱襞、趾缝、口腔粘膜等处。其主要表现为自觉局部阵发瘙痒,夜间或安静时瘙痒甚,并有烧灼感、蚁行感,持续时间长,影响睡眠。皮疹初发时为淡红色针头大的小丘疹,圆形,柔软逐渐增大、增多。呈孤立散在或簇状排列,或相互融合表面凹凸不平,呈乳头状、菜花样或蕈样,有的根部有蒂。皮损表面潮湿而呈污灰色。病理检查可见角化不全棘细胞层高度肥厚,粒层上部细胞有明显空泡形成,真皮内血管扩张,有少量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