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Ang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对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并了解BNP是否与炎症反应有关。方法:选取UAP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治疗组。常规治疗组(n=40)采用不稳定心绞痛常规治疗,坎地沙坦治疗组(n=5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片治疗8周。观察入院即刻、1周及8周血清BNP、IL-6、CRP水平、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UAP组患者BNP、IL-6及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治疗组治疗1周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P<0.05),治疗8周后坎地沙坦组这种改变更加显著(P<0.01)。两组之间治疗8周的比较,上述指标以及LVED、E/A、LVPWT、IVST均有显著性差异。BNP与IL-6、CRP及LVED存在正相关。结论:UAP患者坎地沙坦组治疗后BNP早期的下降与IL-6、CRP的下降有关,而后期的下降还与LVED有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可明显降低UAP及ACS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稳定AS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不同用药时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入选的101例非杓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晨服组于早8∶00服用坎地沙坦酯4 mg,晚服组于晚8∶00服用坎地沙坦酯4 mg,用药12周。用药前及用药12周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及踝臂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夜间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服组非杓型血压纠正率、晨峰血压降低程度明显高于晨服组(P〈0.05),不同时间服药均可提高踝臂指数。结论坎地沙坦酯夜间用药能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晨峰血压,改变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改善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坎地沙坦酯与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0例临床确诊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6例,每日早晨口服坎地沙坦酯8mg,1次/d;对照组64例,每日口服依那普利5mg,2次/d(早晚各1次)。治疗前后进行血压观察,这两组高血压患者进行8周临床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都有明显下降,治疗组有效率为91%,对照组有效率为69%,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刘太和  周青云 《当代医学》2010,16(18):64-66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9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坎地沙坦酯联合比索洛尔治疗组、坎地沙坦酯治疗组、比索洛尔治疗组,观察服药前及服药后9周的清晨血压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坎地沙坦酯组、比索洛尔组晨峰下降的幅度分别为(△SBP:△DBP,35.69±1.65、15.91±0.78;29.42±1.32、13.61±0.85;26.63±1.24、13.53±0.84),联合治疗组晨峰下降幅度高于坎地沙坦酯组、比索洛尔组(P〈0.05);坎地沙坦酯组、与索洛尔组晨峰下降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控制血压晨峰的疗效优于其它组(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比索洛尔可以有效地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7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利尿剂、洋地黄治疗。坎地沙坦治疗组在前述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西酯片(8mg/d)治疗4wk,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T(TNT)、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和组间差异。结果经4wk治疗后,坎地沙坦治疗组BNP和CRP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但TNT两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能明显降低BNP的水平,顽固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可以更好地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应用坎地沙坦酯联合氢氯噻嗪,与培哚普利合用或不合用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血尿酸的影响。方法:7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坎地沙坦酯/氢氯噻嗪组(A)和培哚普利组(B),每组患者35例,每天分别予坎地沙坦酯/氢氯噻嗪8mg/12.5mg和培哚普利4mg,B组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加用氢氯噻嗪12.5mg,用药4周。用药前后测定血压、血尿酸、并监测有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用药4周后血压均明显降低,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A组不良反应少于B组(P〈0.01),而且坎地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血尿酸增高水平明显低于培哚普利合用氢氯噻嗪组(P〈0.01)。结论:坎地沙坦酯/氢氯噻嗪联合用于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与培哚普利合用氢氯噻嗪相似,但对血尿酸影响更小,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坎地沙坦酯的降压疗效,并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比较。方法:126例高血压患者按治疗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坎地沙坦酯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测定动态血压、心率、诊室血压、生化指标。结果:治疗8周末两组的诊室血压、24小时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负荷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率无显著改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坎地沙坦酯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均可平稳有效、安全地降低血压,可作为一线降压用药。  相似文献   

8.
黄晓凤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0):1124-1125,1129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与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对蛋白尿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蛋白尿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坎地沙坦酯8mg/d+氨氯地平5mg/d(A组)或坎地沙坦酯8mg/d(B组),治疗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24h尿蛋白总量、尿素氮、血肌酐的变化。结果:治疗4个月后A、B两组血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尿蛋白均可下降,但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1),A组降低尿素氮、肌酐更显著(P〈0.01)。结论:坎地沙坦酯与氨氯地平联合应用能平稳降压,显著降低蛋白尿的排泄,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对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 选择1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6例,给予坎地沙坦酯8~16 mg,每日1次;对照组74例,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5 mg,每日1次,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压及尿微量蛋白值、肾功能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经坎地沙坦酯治疗8周后,血压降至正常,尿微量蛋白排泄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血压降至正常,尿微量蛋白排泄下降(P<0.05)。观察组尿微量蛋白排泄量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坎地沙坦酯有良好的降压疗效,并能有效减少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排泄量,具有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石吉民  王占肖  宋利云 《河北医学》2013,19(7):1066-1068
目的:比较坎地沙坦酯联合小剂量关托洛尔与单用坎地沙坦酯或硝苯地平缓释片(Ⅱ)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161例受试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87例,分别为单服坎地沙坦组(A组),口服坎地沙坦酯片,8mg,1次/d;硝苯地平缓释片组(B组),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Ⅱ),20mg,1次/d;坎地沙坦+美托洛尔组(C组),口服坎地沙坦酯片8rag,1次/d,同时联合服用美托洛尔片,6.25mg,2次/d(早晚各1次),一共治疗12周。结果:治疗后3组血压都有明显下降,A组有效率为9l%,B组有效率为82%,C组有效率为96%。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小剂量关托洛尔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爱敏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1007-100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监测10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的动态变化,并与5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CRP水平,并对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1血清CRP浓度:大、小梗死灶组显著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1),大梗死灶组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2脑梗死患者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血清CRP水平依次增高(P<0.01)。3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在发病后24h至14d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在发病后5d达峰,发病第28d仍维持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发病后24h至28d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与NDS评分呈正相关;24~48h相关性显著(P<0.01),随病程延长相关性逐渐减弱(P<0.05)。结论:脑梗死与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血清CRP水平可作为脑梗患者的危险预测因子,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血检测其Lp( a)、CRP、D-D、FG的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查体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Lp( a)、CRP、D-D、FG的水平。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Lp(a)、CRP、D-D、FG的值分别为(425.13±85.11)mg/L、(16.32±5.21)mg/L、(285.11±116.33)ng/mL、(7.11±3.26)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②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Lp(a)、CRP、D-D、FG的水平呈现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的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血液中Lp( a)、CRP、D-D、FG的水平关系密切,Lp( a)、CRP、D-D、FG水平预测患者的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检测此类项目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黄鹏 《河北医学》2011,17(3):296-2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d、3d、7d、14d测定患者血清CRP、IL-6、IL-10的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8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胸腺肽α1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并测定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胸腺肽α1治疗组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而且治疗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和脂蛋白(a)[LP(a)]对于老年急性脑梗塞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筛选急性脑梗塞疾病老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时期100例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CRP、FG和LP(a)水平,比较两组间及研究组组内不同梗塞面积和梗塞病情的患者血清CRP、FG、LP(a)水平。结果:两组血清CRP、FG和LP(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脑部梗塞面积越大,患者血清CRP、FG和LP(a)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患者血清CRP、FG和LP(a)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FG和LP(a)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塞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临床检测急性脑梗塞老年患者CRP、FG和LP(a),对于该类患者梗塞面积大小、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临床预后的评估具有积极意义,可将血清CRP、FG和LP(a)作为老年急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18.
耳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患者的血清CRP与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患者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50例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mmol/L,观察组50例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8.3~11.1mmol/L,观察二组患者血清CRP的变化,比较分析二组患者病死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院内感染、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强化治疗组患者赠律失常、心力衰竭、院内感染发生率、48h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低血糖发生率强化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樊淑敏 《中原医刊》2011,(14):50-5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CRP和IL-6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一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晋艳 《当代医学》2013,(33):74-7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TNF-α(肿瘤坏死因子)和HS-CRP(高敏CRP)的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抽取其血液,对其血清进行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检测其中的TNF-α含量,血清HS-CRP含量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选取同期接受健康检查的150例健康体检的受检者作为对照组(B组)。结果在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上,观察组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与梗死灶面积上,急性脑梗死患者也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P<0.05)。结论临床结果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血清TNF-α和HS-CRP的变化与脑梗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为临床诊断、医治提供详实及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