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术后屈光欠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眼(21人)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者行LASIK治疗,年龄20~38岁,残余球镜屈光度-2.00~-13.00D(-5.87D±2.65D),柱镜屈光度0~3.5D(-1.15D±0.94D)。结果术后6个月屈光稳定,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32眼(94.12%),所有眼屈光度在术前预期矫正±1.00D以内。1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l行。无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等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安全、有效、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2.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屈光矫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培英  张缨  刘毅  吕燕云  唐萍 《眼科》2001,10(1):22-25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的角膜形状改变以及如何进行屈光矫正。方法观察最近四年施行PKP后要求进行光学矫正的圆锥角膜25例、26只眼,角膜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虹膜损伤3例3只眼的术后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的改变,屈光矫正的种类和方法,视力矫正效果,以及部分病例戴镜后的复诊观察。结果PKP后~戴镜矫正时间平均21±26.5个月,缝线拆除后戴镜矫正时间平均3.1±4.5个月。角膜曲率仪测定弱主径线值(FK)平均44.43±4.91 D,强主径线值(SK)平均50.98±5.73 D,相对应的角膜地形图两个数值(Simk)平均44.73±4.93 D和51.85±6.03 D,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RI平均2.82±1.59,SAI平均2.56±1.28。24只眼配戴RGPCL(透气性硬镜角膜接触镜),两只眼配戴Piggyback lens,一只眼用框架眼镜矫正,两只眼未能矫正。术后26只眼近视-4.94±3.95 D,近视散光-4.79±2.09 D,3只无晶状体眼为远视散光。RGPCL矫正视力61.5%可达0.8~1.5,框架眼镜仅为21.4%。9只眼经复诊观察,散光度降低2.00 D~5.00 D,近视度降低1.00 D~3.00 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变化。SRI与SAI值均比戴镜前显著降低。无充血、炎症、感染、免疫排斥反应等合并症。结论PKP后选择RGPCL进行屈光矫正目前是最有效,也是比较安全的。但需长期密切观察角膜的健康与变化并及时更换镜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 治疗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42例49眼施行LASEK,术后随访6mo以上,记录角膜地形图、视力、屈光度数、角膜haze等情况。结果:术后6mo裸眼视力≥1.0者32眼(65.3%),≥0.8者42眼(85.7%)。球镜度数±1.0D内者为45眼(91.8%),±0.5D内者为34眼(69.4%)。柱镜度数±1.0D内者43眼(87.8%),±0.5D内者为31眼(63.3%)。术后6mo 0.5级haze 4眼(8.2%),其余均为0级,无继发性圆锥角膜、继发性青光眼、切削偏中心等并发症。结论:LASEK治疗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屈光不正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屈光力改变与三联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屈光力的改变,探讨对侧健眼角膜屈光参数在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三联手术)中的意义.方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患者41例,其中单纯PKP25例,三联手术10例,PKP联合白内障摘除6例,其中5例术后1~1.5年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对术眼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及眼轴的改变进行对比观察,并与健眼进行比较.结果术前角膜屈率为36.685~48.935D,平均40.935±3.569D;术后角膜屈率为39.190~50.31D,平均43.955±3.414D,配对T检验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21);手术前后的眼轴分别为20.92~29.29mm(平均24.179±0.511mm)和22.76-30.86mm(平均24.85±2.35mm),配对T检验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81);健眼的角膜屈率为42.125~44.810D,平均43.963二1.224D,经配对T检验与患眼术后角膜屈率无显著性差异(P=0.36).1例三联手术患者术后因高度近视而行人工晶体取出,另有两例因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行LASIK;5例PKP联合自内障,人工晶体二期植入的患者,4例裸眼视力在0.5以上.结论PKP术后角膜屈率发生显著性变化,健眼角膜屈光参数是三联手术中人工晶体计算的重要参数,但患眼术后角膜屈率的改变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PKP联合白内障摘除,二期再植入人工晶体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5.
中低度近视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德国ZeissMEL80准分子激光器对<-6.00D的中低度近视患者102例200眼施行LASEK术,术前平均裸眼视力0.17±0.13(0.02~0.6),平均等值球镜-3.87±1.57D。前瞻性地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症状、裸眼和最佳矫正视力、显然屈光度、眼压、角膜愈合程度和并发症。结果LASEK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6者占100%,裸眼视力≥1.0者占96%。术后平均裸眼视力1.08±0.23,平均等值球镜-0.35±0.41D。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1~5天。术后10眼(5%)出现haze,0.5级8眼,1.0级2眼。1例患者出现眩光。结论LASEK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中低度近视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眼外伤、角膜瘢痕和眼部手术后屈光不正的疗效。方法 眼外伤、角膜瘢痕和眼部手术屈光不正 16例 17眼。术前裸眼视力 0 .0 5~ 0 .2 5 ,平均 0 .11± 0 .0 7。最佳矫正视力 0 .2~ 1.5 ,平均 0 .84± 0 .45。 12例 13眼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 ,4例 4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随访 3~ 12月 ,平均 9月。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 0 .2~ 1.5 ,平均 0 .77± 0 .3 8。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7.5 16,P <0 .0 5 )。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1.689,P >0 .0 5 )。无眼压升高、haze、角膜裂开等并发症。结论 准分子激光术是矫治眼外伤、角膜瘢痕和眼部手术后非常态眼屈光不正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Bi-Flex toric人工晶状体在合并散光的白内障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研究包括16例22眼合并2.50D以上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测量了术前与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客观及主观验光、角膜散光仪和角膜地形图测量的散光值。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轴位置使用向量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主观验光散光值从4.05D±1.53D显著降低至1.35D±0.86D,(P<0.05)。屈光轴位置指标J0,从术前的-0.81±2.02D降至 -0.12±0.62D(P<0.05)。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mo时均显著改善(P<0.05),分别为0.24±0.19和0.06±0.08。人工晶状体屈光轴旋转程度平均为2.95±5.25度,86.36%的患眼旋转程度小于10度。术前、术后角膜散光计测量值未见显著差异(J0 和J45均有P>0.05)。

结论:对于合并大于2.50D散光的白内障患者,Bi-Flex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评定角膜屈光力超过47D近视眼进行LASIK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与稳定性.方法:研究组系用PENTACAM地形图检查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超过47D共30例50眼(其中角膜前表面符合部分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条件的12眼,但后表面高度正常)的LASIK手术患者;另设30例50眼术前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研究组无显著差异,但角膜屈光力小于47D的近视眼作LASIK手术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手术后1,3,6mo;1,2a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与角膜地形图;其中角膜地形图对比内容有:前表面中央半径2mm内的最大屈光力平均值,角膜平均屈光力,中央岛效应;后表面屈光力变化,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丢失(BSCVA)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后1,3,6mo;1,2a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术后屈光度无明显差异;角膜地形图与术前相比:中央半径2mm内的最大屈光力平均值和角膜平均屈光力均明显好转,且与近视度数减低值相符;两组术后出现中央岛效应的眼数相同;两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且均无1例角膜膨隆症出现.结论:观察单纯角膜屈光力超过47D或仅角膜前表面部分符合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标准,但后表面高度正常的近视眼作LASIK手术在2a内是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与稳定性.远期影响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9.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36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本植入术.平均年龄53.9岁,术前矫正视力0.2~1.0,平均近视度数(-13.1l±4.33)D,平均散光度数(0.72±0.91)D,平均眼轴长度(28.02±2.14)mm,平均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8.62±4.76)D.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提高;25只眼(69.4%)裸眼视力≥0.5;27只眼(75.0%)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35只眼(97.2%)矫正视力≥0.5.术后平均近视度数(-1.51±0.60)D,平均散光度数(0.64±0.80)D.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3.5个月.术后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2只眼(5.6%),未见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LASIK术后角膜瓣表面PRK二次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 /或欠矫行角膜瓣表面PRK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 /或欠矫患者 16例 2 2眼 ,PRK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值 -1 5 7D± 0 46D ,平均角膜瓣下剩余基质厚度 2 47 14 μm± 19 3 5 μm ,角膜瓣表面平均PRK切削深度 2 3 5 5 μm± 8 3 1μm。PRK术前裸眼视力 0 2~ 0 5 ,最佳矫正视力均大于 1 0。结果 :术后 1个月裸眼视力均在 0 8以上 ,术后 6个月裸眼视力均大于 1 0者 17眼占 77 2 7% ,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下降。PRK术后 10眼占 44 5 %出现角膜瓣haze ,其中 6眼占 2 7 2 7%为 2级haze ,术后 6个月时仍有 2级haze者 3眼占 13 63 %。未见 3级以上haze。结论 :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 /或欠矫应用PRK方法进行二次治疗的效果尚满意。但术后角膜瓣haze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