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段萍  杨雷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6):8961-8962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方法: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选择满足机采血小板条件的献血者,采集单(双)治疗量血小板。结果:2008—01/2008—12机采血小板供者共2196人次。结论:为减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机采血小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原因、种类、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护理,对保障献血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结果:1869人次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者有37例,发生率为1.98%,其中轻度反应有32例,占86.49%,中度反应有5例,占13.51%;无重度反应。结论: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献血知识,做好心理护理,提高穿刺技术,改善献血环境等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加以预防与控制,加强献血者的信心,使更多的无偿鲜血者加入到机采血小板的队伍中来,缓解临床对机采血小板输注的需求。方法对2004~2006年3 185名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356名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结果 356名发生献血反应者,抗凝剂反应243名,占68.2%;心理因素65名,占18.3%;自身身体因素48名,占13.5%。结论加强宣传,缓解献血者心理压力,选择体质量重、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在日常采血工作中发现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 ,挫伤了一些人对无偿献血热情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 ,扩大献血队伍 ,减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笔者观察了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 ,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顺德市 1 998年 1 0月~ 2 0 0 2年 7月无偿献血者 94 4 0 4人 (次 ) ,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共 1 6 73例 ,男性976人 (次 ) ,女性 6 97人 (次 )。1 .2 方法与诊断标准 按《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对献血资格评审 ,大多数献血者…  相似文献   

5.
自1998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来,我市的献血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献血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有偿献血转化为无偿献血,在献血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对献血者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不仅是对献血者的精神安慰与体贴,同时能减少或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保留献血者,动员其再次献血小板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浅谈以下几点机采血小板的护理体会。1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热情接待每位献血者,认真细致地做好宣传指导工作。采集前应认真观察献血者的心理反应,对个别献血者存在不良的…  相似文献   

6.
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采血小板是一种新的血液成分制备方法,由于其具有纯度、浓度高、白细胞和红细胞污染率低,贮存期长,无需大量献血,受血者产生HLA抗体和血小板抗体的机会减少等优点,为临床所接受,但其由于采集血小板所需时间长、循环量大.有时可有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为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提高血小板采集质量,本研究对537名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在采集过程中的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制订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过程因为采集时间长、处理血量大以及抗凝的血液回输等原因,所以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全血高,最常见的是枸橼酸钠中毒反应。本文分别从献血的前中后分析发生的原因及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同时需要更多关注女性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献血全程有效的心理护理和观察,才能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398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47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PLT〈170×10^9/L,体重50~55kg的献血者和初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易发生献血反应。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张宏  高磊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57-258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率与总循环血量、献血者体重的关系。方法 对 4 4 3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 76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 轻、中、重型献血反应率分别为 1 4 .7%、2 .0 %、0 .5 % ;总循环血量 <2 6 0 0ml、( 2 6 0 0~ 30 0 0 )ml、( 30 0 0~ 340 0 )ml、>340 0ml献血反应率分别为 8.3%、1 5 .4 %、1 6 .9%、2 9.2 % ;体重 ( 4 5~ 5 0 )kg、( 5 1~ 6 0 )kg、( 6 1~ 70 )kg、>70kg献血反应率分别为 38.2 %、1 4 .3%、1 2 .6 %、9.0 % ;首次、多次献血反应率分别为 31 .6 %、6 .6 %。结论 选择体重高 ,血小板计数高 ,多次献血者 ,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杜红梅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951-952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年4~12月本站采集的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采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结果 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4例,总反应率8.5%,其中轻度10(1.9%),中度3例(0.6%),重度未见;枸盐酸盐中毒占31例(6.0%),不同个体因素的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结论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可能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造成的低血容量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低体重、初次献血、年龄偏小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机采血小板的开展和推广,机采血小板以其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节约血源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机采血小板由于采集时间长一般需要1h左右,容易发生献血反应。笔者对本站自2004年7月~2007年5月,用CS-3000 P1us采集的455例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献血反应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36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在轻、中度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明显高于护理干预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和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有明显效果,同时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员招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无偿献血者在献血时常发生恶心、晕厥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初次献血者,严重影响再次献血的积极性。为减少及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总结了采血工作实施过程中,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对采血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相关资料,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采取有效对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以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生产的MCS3P、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902例为Ⅰ组,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1 315例为Ⅰ组.结果两组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献血者的红细胞比容、血管...  相似文献   

15.
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输血医学突飞猛进的今天,成分血的应用比例逐年上升,其中机采血小板以其高纯度、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以及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概率和输血反应率在临床应用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1].随着血细胞分离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可从献血者血循环中一次采集1~2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采集血小板所需时间较全血采集时间长,特别采集2个治疗量血小板循环血量多,所需时间更长,故献血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为更好开展机采血小板工作,减低和预防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广州血液中心2008年11月到2009年5月,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献血者所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始终贯穿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站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接待的124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献血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 机采后,两组献血者的SDS、SAS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明显;且献血反应发生率(6.45%)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中始终贯穿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及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94例献血反应的启示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健康适龄人按规定献血很少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眩晕或抽搐在献血反应中最常见,多由于献血者精神因素、采血环境、血站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采血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因素,从而引起献血者产生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症状。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正确宣传解释献血反应也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就《献血法》颁布前,94例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无偿献血的过程中,偶然会出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面色苍白、眩晕、出冷汗等现象。这是献血的不良反应。为了减少献血的不良反应,正确宣传解释献血反应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以确保献血制度的正确实施和临床用血安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的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大学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收集本站2006年1月~2010年12月12703名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献血体检表及献血反应记录,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女性656人,占5.16%,男性596人,占4.63%,女性反应率大于男性;首次献血者766人,占6.03%,2次以上献血者486人,占3.83%,首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2次以上献血者;体重小于60 kg的献血者789人,占6.21%,体重大于60 kg 的献血者463人,占3.64%,体重越重,发生率越低;随献血者年龄增加而献血不良反应逐渐减少.结论 大学生献血发生不良反应与性别、体重、献血次数、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时间段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和无偿献血事业的推进,公民无偿献血非常踊跃。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对人们无偿献血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为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对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时间段的关系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